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 方梅VS陈小龙—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思考与实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育见 HI SOCIETY Author happylion






生活,对应的英文单词是Live,在英文字典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或“活着、生活”。由此,“生活方式”也是人“存在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后面叶圣陶先生曾撰文说:“我们要想纠正中国教育,第一就须承认文字书本只是人生工具的一种,此外还有许多工具要运用来透达人生之欲望;......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它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


那么,生活和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还是“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


且放下大师们的论述,让我们听听当下实践者的声音。


一位是来自贵阳的城市可持续生活社群(BeeCo)发起者,一位是来自青岛的食育推广人,当两位教育者/实践者即兴地相遇在广州,关于这个话题,会有怎样的碰撞呢?



方梅曾经说过:


“我们要好好和孩子一起生活(Live),尽量不被Evil给抑制或消灭掉。一个邪恶的、有害的东西就是抑制或消灭生命力,控制人“活着”的状态,让人失去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直至最后放弃自我生长的生命活力。而反过来,好好的生活,可以保持生命力,不被邪恶所控制。”(注:Evil,邪恶、有害的,反过来写是Live)


“(教育)理念是在头脑里的,要融入生活很难。而从生活改变的状态来说,是值得言说的。”


“这不仅仅是......也是许多教育者(或是家长)需要反思的地方。每个人需要不停的追求自我突破和成长,虽然进入某种教育体系内学习,但仍保持广泛的社会联系,比如服务于社区、或耕作于大地——只有这样的打开,让我们避免被困住。”


陈小龙曾经说过:


“为什么要在当下提出孩子需要基于真实生活的学习呢?因为孩子需要不断地在家庭教育中学会从实践中进行归纳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对学校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从而让孩子真正地长久地学习。”


“食育本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生活。”


“当下的孩子普遍缺少一种大的格局,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感,作为一个自然人应有的感恩之情。而食物是我们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自然物,其背后也隐藏着我们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



乘着2023丰年庆大会的东风,就由 [育见] 作媒,攒一局没有彩排的对话吧!让我们在TA们的思考与实践中反映,照见自身。



对话者:方梅、陈小龙

时间:12月1日(周五)下午 14:00-16:00时

地点:(丰年庆大会主场)工美港.叹野屋

活动费用:无

招募人数:限20人内

参与方式:扫描二维码接龙(额满即止)




嘿!来丰年庆吧!

跟随「育见」 野一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乡豐年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