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孩子缺乏人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因为父母剥夺了他们的“掌控权”!

Readfirst 外滩教育 2021-07-28

 看点    为了把孩子推向成功,许多家长会给孩子安排大量补习与课程,期望这种规划能让孩子更高效地学习,少走弯路。不过,事实往往并不如家长所愿,管控越严的家庭,孩子越会丧失其人生动力。对此,美国畅销书《The Self-driven Child》的两位作者认为:要想孩子真的成功,家长应当停止干预,赋予孩子更多的选择和决策自由,帮助他们拥抱自身所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阅读第一 (ID: Readfirst)


文丨Bonnie     编丨Travis


昨天Alex的学校放感恩节假,学校的童子军组织他们去郊外野营。对夜营和爬山超期待的儿子昨晚早早就整理好了自己的行囊,但今早该出发时,他却把自己反锁在房里,不管他爸和我怎么催,死活不肯出来。


父子俩沟通了十几分钟,我们才知道他早上迷迷糊糊,把制服的裤子尿了,怕他爸和我发现会说他,所以不愿意出来。虽然他最后赶上了童子军出发的巴士,但还是延误了整个团队的时间。

他爸对此异常愤怒,尿裤子换一条就好了,为什么他害怕被嘲笑的焦虑超过迟到会引起的后果?都已经六年级了,这种小事还让我们操心?


Alex爸跟我说,他有一种倾尽全力,但不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养育儿子的无力感。

无论是Alex使用电子产品时缺乏自控,做功课和参加各种活动时缺乏时间管理,还是对未来缺乏自我驱动,我们对如何有效地帮助他并没有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样对养儿子发愁的还有我的同事老迈。他昨天跟我抱怨,11岁的儿子去参加电子鼓八级考试,却忘了带乐谱。他老婆不得不从公司请假回家帮儿子取谱子送过去……


几个月前,我一个朋友让我给她一个建议。她不清楚已经在美国读本科的女儿应该回国找工作好,还是留美继续读研好。


“你操啥心啊,这不应该是你女儿应该自己思考的问题吗?”我问她。


“这么重要的决定,我怎么能不操心呢?万一她选择错了,怎么办!最近海归很不好找工作。”她很焦虑。


大部分70、80后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条件和经济状况也不太好,娃全靠放养,但放养娃也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现在在国内外各领域挑起了大梁。


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经济条件更好的70、80后自己养娃时,就那么纠结、焦虑和失控呢?


美国畅销书《The Self-driven Child》的两位作者:临床神经心理学家William Stixrud和课外辅导机构Prep Matters的创始人Ned Johnson认为:我们这一代空前焦虑的家长正在抚养迷茫和焦虑的新一代。


越来越多“虎妈”、“直升飞机”家长和“割草机”家长正在按照自己的意图(出于为了孩子好)行使控制权,抚养出了没有计划性、缺乏目标和方向,缺乏自我控制、没有“内驱力”的年轻一代。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家长停止干预,赋予孩子更多的选择和决策自由。



做孩子的“顾问” 
而不是“老板”


William Stixrud 博士认为,孩子只有感到自己能够主导生活并获得想要的人生方向时,才可真正产生 “自主性”。


在过去三十几年中,他一直为不同的美国家长和孩子提供家庭心理咨询。很多家长向他抱怨:“我憎恨家里晚餐后的时间,因为那简直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战争的导火线往往是因为孩子学校的作业,毫无意义的争吵让孩子和家长产生对立。


他经常建议家长更换用词:“我能帮上你的忙吗?” 家长应当停止充当孩子的“老板”或“经理”,而尝试“顾问” 这一角色。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让他认识到这是自己的作业,自己应该完成,父母只会在旁协助。


“放开手”,对很多焦虑的家长来说非常困难。他们觉得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危险,所以必须不断监督孩子,以确保他不会受到伤害或做出错误的决定。

他们担心孩子在校学习成绩,


担心孩子能否能考上精英大学,


担心孩子能否找到好工作。


他们误解获得成功的途径太狭窄,好像孩子稍有偏离预期就会全军覆没,其实并非如此。



William Stixrud 博士说,多种研究显示,孩子上大学和今后在经济上或专业领域的成功与否并不“挂钩”,甚至与孩子今后人生是否获得满足与快乐也毫无关联。

他认为,家长不惜任何代价让孩子上最精英的大学才有前途的理念,是错误的。现实是,我们不能“逼子成龙”,只能逐渐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根据其兴趣选择努力学习的方向。


Stixrud在自己的孩子读小学时,就做过很多研究:学校成绩与日后成功几乎没有关联。

他对孩子说:

我乐意看你的成绩单,但我不看重,我更看重你努力发展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学生,更重要的是努力地成长,拓展自己人生的边界。
如果你想成为运动员或者音乐家,或其它你认为重要的,那么我会更重视你的这些理想,因为这是你自发努力的动力,它将使你获得成功,而仅靠学校成绩并不能实现。



Stixrud博士的女儿上高中时,他曾对女儿说,如果你的学校成绩拿了C,我将给你一百元的奖励。Stixrud说,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成功,一时的挫折并没什么。后来,Stixrud的女儿获得名牌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同样地,Stixrud的儿子小学成绩并不理想,甚至难以毕业。Stixrud采用相同的办法鼓励他。他从不监管他的学校作业,当儿子没做好时,只是给予一些建议和帮助,通常孩子都会接受。

他认为,应启发孩子如何学习,杜绝社交媒体和电脑游戏,充分利用在家的时间,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后来儿子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成为成功人士。


Stixrud提到,一位专门研究青少年学习专注动力的科学家瑞德.莱森(Reed Larson)的研究结论是:如果孩子投入到其喜爱的事物中去,就会开发其脑力,提升专注力、活力、动力而且没有压力。

所以,给予孩子自主性,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专业和努力学习的方向,给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就可教养出一个快乐的孩子。



Stixrud指出:

对动机的研究表明,强烈的自主意识是发展健康的自我激励的关键,这种自我激励使儿童和青少年能够热情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享受自己的成就。
但是,在我们所测试或辅导的许多孩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激励模式,一种极端的动机,一种是对成功的执着追求,另一种是极端的功利主义,对努力工作毫无意义。


Johnson认为,除了身体和情绪上的不良后果(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沮丧),试图控制孩子对他们的主动性确实有负面影响。

根据心理学上广泛认可的自决理论,人类具有三个基本需求:自主意识、能力意识和亲和力。


可以说,“自主意识”是深深刻在我们的身体中的本能,就像饥饿或口渴一样。当我们缺乏这种基本需求时,我们的动力会下降,或者我们从有驱动力变成基于恐惧,两者都非常不健康。



如果您没有感觉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就不能成为一个自我约束的人。

现在啃老族和御宅男那么多,部分原因是年轻人没有像以前那样拥有独立的动力。

他们想坐在家里玩手机,不愿意工作、谈恋爱、结婚。他们习惯于其他人掌管自己的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


我们真的不应该控制孩子,这样做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
我们的作用是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和行动,以便他们拥有在学校乃至生活中最重要的判断力。
与其强迫他们去做他们抗拒的事情,不如去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发展内在动力。



把“控制权”交还给孩子


我们常常认为普娃和渣娃缺乏明显的“自驱力”,所以搞不定自己,但Stixrud和Johnson在研究中发现,即使是表现出色的孩子,也缺乏真正的学习动力。

许多人抱怨说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有些人在高中时跌跌撞撞,最终上了一所知名大学然后退学或是从一所好大学毕业后,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美国的Palo Alto学区是硅谷超一流的好学区之一,在niche上高中排名硅谷前三。这里的两所公立高中Palo Alto高中和Gunn高中全美闻名。

尤其是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排名,Gunn高中更是跻身全美前十,每年都有30多名毕业生被斯坦福录取。

很多家长豪掷几百万美金购买学校周边昂贵的学区房,野心勃勃想把孩子送藤校、斯坦福或麻省理工学院。



在学校和家长主导下,整个Palo Alto学区的空气里都充斥着“成名要趁早”的焦虑,如果你考不上一所名校,就会被打上“失败者”的标签。

在同龄人还在跟父母玩青春期叛逆的时候,这个硅谷顶级学区里有的只是要在各学科和课外活动中脱颖而出,不眠不休却永远达不到父母期望的孩子。


很多学生充满的不是发自内心的驱动力,而是无法摆脱的焦虑、无力和挫折感,进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他们承受远超于年龄所能承受的压力,却没有办法从父母手中夺回自己的“掌控权”


在过去的十年里,Palo Alto学区的自杀率高远超于美国全国水平,是后者的四五倍,而且不断传出高中生suicide cluster自杀集群事件。自杀集群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发生超过三宗以上的自杀事件。

在2009-2010年,Palo Alto学区曾在7个月时间里,有5个高中生连续自杀。学区做了大量的工作来预防自杀事件的发生,但在2014-2015年间又出现了高中生自杀集群事件。



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会走上绝路?Stixrud认为当孩子会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时,会变得被动或放弃……当他们被剥夺了做出有意义的选择的能力时,他们极有可能变得焦虑不安不知应对,充满愤怒变得自毁。


尽管父母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但他们却无法茁壮成长,因为他们缺乏对自我的控制感。

学业压力也许并不是这些高中生自杀的唯一原因,但学业压力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他们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神经。


慢性压力会对大脑造成严重破坏,尤其是对年轻的大脑。这就像试图在小的花盆里种大植物,狭小的空间压力会削弱植物的生长,并产生危害性的后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疯狂地寻找导致这一代年轻人焦虑,饮食失调、抑郁、暴饮暴食和令人担忧的自我伤害持续增长的原因,发现富裕家庭的儿童和青少年这些风险特别高。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硅谷高中的80%的学生有中度至重度的焦虑和抑郁。



Stixrud说,为什么说对自我的控制感与他们的焦虑、抑郁和自杀等有关联呢?答案是:一切!因为控制感是缓解压力的解药。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有健康的控制感时,我们的前额叶皮层(大脑的执行功能部分)会调节杏仁核(大脑的威胁检测系统的一部分),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

当前额叶皮层负责时,大脑处于健康的状态,我们有控制感而不是焦虑感。当孩子感到焦虑时,他们的杏仁核更活跃,这表明他们更有可能感到不知所措,被困住或无助。


今天的孩子比几年前更少睡觉。美国有15%15岁以上的青少年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个小时,而青少年平均需要9¼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才能不感到疲劳。

当我们睡眠不足时,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之间的联系会减弱,导致前者调节后者的能力降低。当孩子感到疲倦时,他们总是会感到控制感降低,因为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应对技巧降低,更容易感到沮丧和沮丧。



技术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有社交媒体上瘾症。Twenge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实际上暗示,自2012年以来,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急剧增加做出了巨大贡献。

研究发现,至少有10%的男孩玩电子游戏成瘾。沉迷中的孩子经常告诉自己:“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做,但我不能停下来。”这很明显地显示他们缺乏自我“控制感”。


人类压力研究中心的Sonia Lupien用一个方便的首字母缩写来表示使生活充满压力的事物——N.U.T.S.


新颖性:以前从未体验过的东西;

不可预测性:无法预测事情将会发生;

对自我的威胁:个人的安全或能力受到质疑;

掌控感:感觉自己对这种情况几乎没有控制。


我们都喜欢感受到自己在掌控自己的命运。一项针对老鼠的压力的早期研究发现,当老鼠转动轮子以阻止其遭受电击时,它会很高兴地转动轮子,并且脑部产生的压力不会很大。

但如果我们将轮子拿走,老鼠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再将轮子放回笼子,即使轮子不再实际连接到震动装置上,老鼠的压力水平也要低得多。



我们的孩子也希望掌控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为什么两岁的孩子会说“我要自己做!”而四岁的孩子会坚持说“你不是我的老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为自己做的事负责。这也是为什么让挑剔的五岁孩子吃蔬菜的最可靠方法是将盘子分成两半,然后让他选择吃哪一半。


很多家长会告诉孩子们应该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管理好自己。但随后又开始对他们的家庭作业、课余活动和应该结交什么朋友进行微观管理。


“你要听话!


“你应该……”


”你怎么老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发现他们并不是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负责人,Boss是家长。缺乏”控制感“,无能为力的感觉会令人沮丧,并产生压力,不但会破坏亲子关系,更会危及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康。



在过去的六十年中,一项又一项研究发现,给予孩子适当的“控制感”与我们希望为孩子带来的所有正向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掌控权”的孩子们有更积极的情绪,更大的内部动力和控制行为的能力,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职业成就。像运动和睡眠一样,“控制感“似乎对几乎所有事物都有好处,大概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的深切需求。


作为成年人,家长的职责不应该强迫孩子遵循我们为他们设计的路线,而应该帮助他们发展技能以找到自己的方式,养成养成健康思想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在事情未按计划进行时进行独立的路线修正,称为自我命运的“掌控者”。


另外,家长不要让孩子们对成功有错误的理解,认为“上好的大学=成功,没有上好的大学=失败。这样会那些成绩差的孩子们在年幼时就下定论:自己这辈子不会成功,为什么还要尝试呢?

这些年轻人常常陷入一段令人沮丧的自我对话:“我必须做到,但我做不到。”或是“我必须这样做,但我真的很讨厌。”



Stixrud说,他一直问学校的教职人员,为什么不告诉学生大学的真相——他们上哪所大学对人生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差异。他们会退缩,然后回答:“就算我们说了,也没有人会相信。”一位教职员向他坦承:“我们会接到家长愤怒的电话,他们深信如果孩子们了解真相,在学校就不会认真念书,就会过上二流人生。”


许多大人担心要是孩子们知道学校成绩并不能高度预测人生的成功,孩子们就会失去实现自己的动机、不再胸怀大志。


但事实正好相反。身为一名心理师,Stixrud过去32年来见过无数的孩子,只要告诉他们真相,给予他们现实世界的正确偶像,也告诉他们当好学生的好处,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弹性、推着他们进步。


这样做能让有远大志向的孩子们专注于自我鞭策,深信自己可以做出重大贡献,而不是为成功而成功。现实世界的正确偶像也能激励成绩差的孩子去试想更多可能性,即便他们成绩不是顶尖的,也能激励他们继续学习、自我成长。


讲真,我们要认识到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是牛娃。当孩子们能够刻划出一个与自我价值相符的未来,不再是做那些必须符合父母、老师期待的事,他们就更有精力去完成任何事。我们不应用恐惧激励孩子,而是要帮助他们进步(不是当第一名)去拥抱自己所爱。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不要让一条鱼去爬树!”



参考文献:http://www.theselfdrivenchild.co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L6twYhn-Y;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case-for-the-ldquo-self-driven-child-rdquo/  

注:“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000+篇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