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北美家长不愿意“鸡”补习?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方也 外滩教育 2024-04-30

 看点    与国内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补习班不同,北美的家长虽然也关心孩子的学习,可是却鲜少报课外补习班。下文作者方也,分析了北美教育界的研究成果,指出给普通孩子报以“早学培优”为目的的补习班有害无益,即便短期内成绩上升,长期来看也损害了孩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按照孩子的发展情况,在科学的节奏下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习潜能,才是正确的教养方法。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方也    编丨Luna


当初带孩子来到北美,是为了传说中的快乐教育。可是放眼一望,周围的华人孩子几乎人人都在补习,要么提前学习学校课程,要么是参加数学、辩论、机器人、写作等竞赛培训,“早学培优”成为华人孩子学术领先的普遍选择。


尤其是这两年,国内愈演愈烈的补习内卷,在北美华人圈同步上演,补习班的生意是如火如荼,蒸蒸日上,而华人孩子的学科和竞赛成绩也是水涨船高,并由此占据了北美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是,让我一直在思考的现象是,虽说“鸡娃”之风已经在北美大地盛行很久,但是,课外补习始终未形成气候,主要还是局限于亚裔群体,北美父母宁愿“鸡”才艺,也不愿意“鸡”补习班。



以数学为例,北美的数学教育不注重基础,孩子们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严重缺失,直接影响了未来能否进入最有前景的STEM领域,家长们担忧日盛。


有白人妈妈请教我如何学好数学,我向她推荐了几家著名的华人补习中心,那位妈妈摇摇头说,补习班就算了,我还是要跟学校老师谈谈,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数学教好。


不仅如此,面对亚裔孩子来势汹汹的学习优势,北美社会一再呼吁要降低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加拿大近来一直有风声要取消天才班和TOPS等特殊项目,美国有些精英高中已经停止基于考试的招生,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取消SAT考试。


为什么亚裔的补习之风没能席卷北美大地呢?探寻一下背后的原因,也许能让我们抵抗住内卷的漩涡,重新思考一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普通孩子的“早学培优”是一种伪学习


国内补习更多地体现为普通孩子的“早学培优”,北美家长也不是完全反对补习,但他们通常只会在两种情形下补习,一是学习落后学生的课外辅导;二是天赋高、学有余力的孩子的“早学培优”。当然,近几年,北美高中生为准备SAT或者ACT的考试进行补习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但是,北美家长坚决反对普通孩子的“早学培优”,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伪学习,短暂的成绩优势背后,付出的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代价。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早学培优”的实质,会发现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早学培优”意味着超越正常的学习进度,超越孩子的思维成长规律。那么,怎样才能让普通孩子掌握认知和思维能力之外的知识呢?其中的制胜法宝无非就是重复和记忆。


老师们将各个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之后,一遍遍地灌输给学生,再配之以高强度的背诵和刷题,让学生将这些知识搞得滚瓜烂熟。


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Richard E. Mayer认为,记忆和重复是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既不是一个不完整的学习过程,也不是真正的教育。


因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只是机械模仿和简单重复劳动,没有“逻辑思考”的空间,不会积极去思考、分析或解决问题,培养的是记忆力而不是独立思考能力。


按照他的理论,真正的学习是一个建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认知过程,学生既要记住知识和技能,又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最终目标是通过不断磨练和刺激创造性、逻辑性和批评性思维,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人格。



许多美国专家进一步指出,如果从小就以重复和记忆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孩子就会养成不思考、不提问、不探索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形成思维的惰性,最终彻底摧毁深度思考的能力。


当然,这几十年来,在国际数学和科学测试中,中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学生总是名列前茅,让美国觉得颜面尽失的同时,也深感恐惧和不安。


美国布什总统曾经放下豪言,要在2000年让美国中学生成绩全世界第一,社会各界更是掀起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是否要引进亚洲国家的学习方式?是否要像亚洲学生那样补习?


经过对亚洲国家教育体系的研究和讨论之后,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亚洲国家的教育系统太过注重重复和记忆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学生超长时间学习,背诵、刷题和补习,将大部分精力用来获得考试高分,很少有机会进行批判性思考或发展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方式。



很多专家指出,学习的重点不是成绩,而是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只有让孩子形成深度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为将来的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也有一些专家建议,美国应当检讨“过于注重思维开发而舍弃记忆”的教育模式,美国学生应适当增加记忆和重复的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管怎样,美国各界对美国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潜力抱有很大信心,他们认为亚洲国家的教育体系短期内看来颇具吸引力,但长期的损害却是无法弥补的。


他们损害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出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可能影响亚洲国家的创新能力。


补习班能让“普娃”变“牛娃”吗?


在我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我发现周围的“牛娃”和“神童”特别多,总会有妈妈喜滋滋地告诉大家:我家孩子才一年级,他的阅读水平达到五年级了;我家孩子把小学数学都学完了;我家孩子写作获全国大奖了,我家孩子科学比赛第一名……


我女儿进入中学后,这些“超常儿童”大规模地消失了,家长们也渐渐沉默了,最后大浪淘沙和水落石出的只是很少几个依然很牛的孩子。



为什么小学的“牛娃”特别多?是因为培训机构强大的培训实力。


补习行业的利润是如此巨大,吸引了大量资本和顶尖高手涌入,在强大的资源烘托下,机构对考试和竞赛套路的研究已经出神入化,而且小学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对逻辑推理的要求不是很高,重复和记忆还是大有用武之地。 


比如奥数比赛拼的是赤裸裸的智商,就是天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但是,中国很多小朋友都会做很难的奥数题,小小年纪就在奥数比赛中摘金夺银。


是因为中国孩子更有数学天赋吗?不是的,是因为我们的竞赛培训能力太强大了,奥数名师们将重复和记忆的功能用到了极致,他们对各种题库研究得透透的,非常擅长各种解题套路,学生们靠硬记和刷题,生呑活剥地记住“典型题型”。



我女儿在加拿大也做AMC数学竞赛,因为比赛内容超越了学校教学范围,她每星期需要2小时的课外补习,然后需要花2个小时做课后作业,比赛前也会做几套往年的比赛题目,但不会大量地去刷题。


我们暑假回国发现,国内的AMC培训班的强度是几十倍都不止,老师会让学生针对某一种题型连续刷几十道题,难怪中国孩子的AMC竞赛成绩让北美孩子望尘莫及。


几年前进入美国市场的“XX思培优”表示,已经对中美绝大多数学校考试、竞赛真题进行全方位调研,可以让学生轻松应对AMC、Math League、Mathcounts等比赛,我相信“XX思”有这样的“实力”。


培训机构批量制造“牛娃”,会给很多小学家长一种错觉,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赋禀异的牛娃,也让很多家长迷信重复和记忆的神奇效果,从而在“早学培优”的道路上远走越远。



美国著名记者Benedict Carey在《我们的学习方式》一书中指出,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不是永远成正比的,但是,亚洲家长似乎特别迷信1万个小时定律,他们相信才华和智商无关紧要,只要足够的“刻意练习“,孩子就能成为国际象棋大师或者比尔·盖茨。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在《“普鲁士化”的东亚教育, 把生命逼入恶性循环》中一针见血地指出:1万小时定律迎合了亚洲家长偏爱重复练习的心理。


补习没能让孩子建立深层思考能力,依靠重复和记忆的效果是短暂的,而且补习越多,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越差,就越离不开补习,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当孩子无法继续维持学习优势的时候,心有不甘的家长往往会怪罪孩子不努力,于是不断鞭策、不断加码,这对孩子来说是很残酷的,也是不公平的。


对普通孩子来说,“早学培优”宛如一朵美丽的罂粟花,看起来美艳动人,但是过多摄入会形成依赖,最终摧毁身体。


普通孩子的家长真的要警醒,不要太过迷信重复和记忆的效果,不要去追求昙花一现的“牛娃”辉煌,还是踏踏实实地把思维培养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学习潜力和后劲的人。


自学能力决定学习潜力


很多家长也许会认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而“早学培优”带来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立竿见影的提分效果有利于占据优秀教育资源,毕竟进入好大学和找到好工作才是硬道理。


其实,独立思考能力是学术能力的基础,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整个学业过程,具体的体现就是一种自学能力,也就是学生拥有自己探索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我们说教育是授人以渔,其实就是训练一种自学能力,通过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联想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更加复杂的概念,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我们整个中小学阶段,随着学科的广度、深度和复杂性逐步增加,对记忆和重复的需要是越来越少的,而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进入大学阶段后,主要就是依靠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了。


国内一些孩子会遭遇“三年级“和“初二”成绩滑坡现象,原因就在于这些孩子的自学能力不足。


三年级是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思维爬坡,仅仅记住老师所教的内容已经不够了,需要通过对知识的简单运用来学习新知识。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学科增多,难度都增加,需要更深层次的逻辑推理来理解更加复杂的概念。



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快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只会模仿和记忆,知识转化能力差。


自学能力强的孩子,往往会拥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优势越来越明显;而从小依赖补习的孩子,虽然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但是,学习后劲不足,无论是学业还是人生都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北美这几年,我对这一点是深有感触的。


华人孩子借助补习,在中小学阶段风光占尽。但是,华人孩子的学业优势在高中渐弱,大学就基本不存在了,大学毕业后的学术大咖和科技牛人更是很难见到华人的踪影。


如果把中国和美国学生做个整体的比较,我们会发现,暂时牺牲一些成绩上的优势,将重点放在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慕斯的调查报告《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么炼成的》中,纪录了美国高中生为了得到4.0的GPA,一天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国内很多人纷纷感叹,原来美国高中生学习强度不亚于国内学生啊。


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会,美国高中生之所以做功课到深夜,是因为才艺、领导力、社区服务等课外活动挤占了很多时间,美国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可能还不如国内学生的四分之一。


虽然学习强度和时间都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但是,北美大学生显示出更多的学习潜力。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比较了中美两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他们发现,中国学生的学术优势远远超越美国学生,但是大学三年级开始,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几乎没有提高,而美国学生则取得了可观的进步。


人生的整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同浩瀚无比的知识海洋相比,我们在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唯有拥有自学能力才能不断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正如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ner指出,学生最重要的是应该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强调推理而不是记忆,要把培养自学能力和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作为一种终生的实践。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潜力?


学习潜力来自从小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自学能力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能力基础上的,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思维的基础,孩子才能适应越来越深层次的学习,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训练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北美小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把英文放在所有课程中最重要的地位,并把英文作为思维和智力训练的最重要途径。


我们通常会将奥数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方式,而认为语文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事实上,在小学阶段,语文才是训练思维的最基础手段,语文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


听和阅读是信息吸收的过程,广泛阅读和大量的听,可以丰富思想,激发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是进行深度思考的基础。


而写作和说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是一推理的过程。


听说读写的紧密结合,正好构成了Richard教授所说的完整意义上的学习过程。

如果我们要将语文作为训练思维的主要途径,我们需要对语文重新定位,不仅要更加重视语文学习,同时也要改变语文学习方式。


首先,减少背诵,增加阅读。


朋友的孩子快3岁了,他问我要不要参加儿童诗词背诵班,我告诉他最好别去,这么小的年龄记得快也忘得快,最重要的是从小养成背诵的习惯,这对思维培养不利。


背诵一直被我们看作是语文学习的“童子功”,经典的古诗词、优美的现代诗歌、散文乃至入选教材的课文,学生们从小就被要求背诵。


背诵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熟悉各种句子的含义和句型结构,掌握语言惯例和规则,体会行文的节奏感和优美感,最终建立一个很好的语感。


语感好的人不仅可以迅速判断、理解和准确地使用各种句子,而且写起文章来会有行云流水和水到渠成的感觉。



但是,大量的背诵也让我们付出了代价,重复和记忆会破坏思维能力的深度发展,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从而破坏独立思考能力。


在北美小学的英文教育中,学生很少有背诵的任务,既不用背单词也不用背课文,更不会像国内学生背知识点和中心思想。


如果说我们的语感是靠背出来的,北美英文学习的语感是读出来的。北美孩子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阅读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老师阅读、学生个别阅读、小组轮流读、精读、泛读、朗读和默读。阅读让学生用一种“自然习得”的方式培养了语感。


其次,养成讨论习惯,鼓励自由写作。


北美小学的英文课上会安排大量讨论,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写作量也很大,而且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作。可以说,写作和讨论在北美英文教学中占据很大份量,这也就意味着给予学生很大的思维开发空间,这也是语文学习中思维训练的重头戏。


国内家长们平时生活中要养成多和孩子讨论的习惯,比如在亲子阅读中一起讨论故事人物和情节,在饭桌上一起谈论学校和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事。这种大量的讨论,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提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孩子自由写作和自由练笔,写作是思维训练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孩子一定要从小大量的写作。


这种自由写作跟应试作文是有区别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者结构,名人名言或“好词好句”也不是必须的,可以是日记或者随笔等等。主要是真实地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探索和发现,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自由写作不要去评价,更不要去打分,对语法错误也不要去纠正,重点是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建立一个完整的独立思考过程。


一直以来,语文的思维训练功能很大程度上被我们忽视了,事实上,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是培养孩子终身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最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孩子未来学习和人生潜力的最基础阶段。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浏览)

 

1. Javier C. Hernández,July 30, 2016,Study Finds Chinese Students Excel in Critical Thinking. Until College,The New York Times


2. Valerie Strauss, September 19, 2017, There’s a new call for Americans to embrace Chinese-style education. That’s a huge mistake, The Washington Post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