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早申启示录:优秀的学生已经够多了,现在拼的是“有趣”的灵魂
看点 在疫情愈变成常态化的情况下,2026届学生的早申录取环节也接近尾声。新一年的录取有什么新的变化吗?如果没有申请成果,又有什么补救措施呢?外滩君特意请来了树英学会创始人DTR、棒呆国际创始人Brian、ZOOMiN特写创始人顾卉妮、引知战略合作关系主管祝舟来、棕榈大道导师总监Tina,聊一下留学那些事,希望凭借他们的真知灼见,能为未来的留学生们拨开迷雾,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Luna 编丨Lulu
在连续几周的时间内,美国大学陆续放出自己的早申录取名额,2026届学生的早申录取环节也接近尾声。作为使用最广泛的美国大学申请系统之一,Common App在12月中旬也更新了2021-2022申请季的数据。
目前,已有931,540名学生参与了大学申请,比去年的862,695名相比,增长了13%。
相应的,学生提交的总申请数也达到了4,058,187份,比去年的3,653,391份增长了18.6%。
平均每位学生提交的申请达到了4.36份,同比上两年的4.23份和4.15份,数量上略有增长。
图片来源:Common App
可见,今年有更多的学生进入申请的大池,申请总数也水涨船高,这就让“上岸”变得更难。当把目光放到国内,备受瞩目的“哈耶普斯麻”的录取数似乎也印证了这会是个“申请凛冬季”。
截至外滩君发稿,目前八大藤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发给国内学生的录取名额和过去两年相比,虽然数量差别大体不大,但哈佛的国内“零录取”还是有点震撼,往年的“慷慨大户”康纳尔大学发放的录取名额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而海外高中在中国学生基数更小的情况下,基本获得了和国内持平,甚至更多的录取名额。最明显的莫过于海外高中收到了8枚哈佛大学的早申录取(国内0),还有10枚麻省理工学院早申录取(国内2)。
不过,和去年相比,今年“上岸”的海外中学也更多了。除了顶尖美高菲利普斯安多佛中学、圣保罗中学、米尔顿中学,还有一些不太知名的美国、加拿大、澳洲高中的学生也得到了录取。
再看国内学校和地区这10所大学的录取情况,上海、北京、江苏、广东这四个强省今年继续领跑,获得的录取数都在10枚以上。而说到表现亮眼的学校,前排依旧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强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包玉刚实验学校……
不过,也有一些来自非一线地区的学校,比如陕西的西安市铁一中学、西安高新第一中学,辽宁的沈阳飞跃实验中学。
今年是疫情后的第二个申请季,在疫情愈发变成常态化的情形之下,早申申请情况不仅能够给学生的常规申请多一点信心,也能够为往后的学生提供一些方向。借此机会,外滩君也与树英学会创始人DTR、棒呆国际创始人Brian、ZOOMiN特写创始人顾卉妮、引知战略合作关系主管祝舟来、棕榈大道导师总监Tina聊了聊。
从整体上看,今年的早申具有这么几个特点:
● 海外高中在录取上仍然具有优势,但顶尖美高的性价比已经不比从前;
● 非一线城市也有了更多录取机会,但成绩仍然是学生申请的硬实力;
● “广撒网”式的申请投递已成为大势,录取率走低更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学生个人申请和问题,比如ED失利后该怎么办,以及招生官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看看几位在留学申请领域深耕多年的行业大咖,如何看待和解答这些问题。
海外高中优势下降,
顶尖美高未必是上佳策略
从今年早申的情况来看,海外高中获得的录取数可以说还是很亮眼的,考虑到学生基数,海外高中的录取率应该是高于国内高中的。这一点也是海外高中一直以来的优势。
从今年早申的结果来看,许多顾问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国内不少老牌学校的录取结果都有所下降。而对于有意申请TOP 10这类顶尖大学的学生来说,和国内学校相比,海外高中在录取方面仍然有明显的优势。
因为美国大学对于美高的课程体系和之前录取的学生比较熟悉,录取的时候更容易对学生整体能力有较准确的评估。
此外,在海外留学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思维能力、追求理想的热情,还有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和美国大学的气质也更相符,这也是在海外高中留学的优势。
引知战略合作关系主管祝舟来认为,考虑到美国绝大部分大学会按照学生学校所在地给招生官初步分工,所以学校所在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最先竞争的那个池子。
由于顶尖大学本科国际学生只占10%-16%,所以同一个大学中,往往负责非美国地区的招生官人数也非常有限,可能就一个招生官来读整个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材料;而一个加州可能就有十来位招生官负责。
这意味着在美高念书的学生,他们的申请材料往往会获得更高的关注。其他海外高中则取决于所在国家整体申请人数和该学校以往的美本申请结果,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会比大陆地区念书的学生更有优势一些。
引知战略合作关系主管祝舟来
同时,多位顾问也提到,即便是在海外高中就读,也并不意味着竞争的压力就会减小。就像很多家庭会希望孩子能爬藤,也有很多家长希望送孩子去排名靠前的美高就读,优质的教育资源确实是这类海外中学的优势。
但同时,孩子的同学也都是优中选优的好苗子。当他们提交申请时,无疑就要先和自己实力不俗的同学同台竞技,这样的竞争或许还会更激烈。
棕榈大道导师总监Tina就提到,海外高中,尤其是顶尖美高的优势正在减少。过去,美国大学也认为中学就在海外就读的小留学生有过人之处,因为他们要兼顾学习和异国生活。
棕榈大道导师总监Tina
但近五年以来,能力突出的中国大陆学生越来越多,加上国内的国际化学校也办得越来越好,学生在成绩和活动方面的差异在减少。
而小留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些抱团或者在美高难以融入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也让美国大学开始重新审视就读海外高中的中国学生能否真正给大学带来不一样的文化。
甚至有美国本地的高中的升学指导感慨:“国际学生的身份在以前是个正面的多样性加分项,但现在可能不见得会帮到学生。”
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在经历HARD模式?
“小镇青年”也有更多机会
除了海外高中和国内学校的区别,国内不少非一线城市上榜也让人开始考虑,一线城市超大的生活和学习竞争压力,还值不值得继续承受。
棒呆国际创始人Brian认为,从获得录取的城市来看,往年美国大学录取北上广深的学生比较多,原因是觉得比较了解这些地方的学校;但后来二三线城市也有了更多的AP班、IB班,美国大学也认可他们的AP、IB成绩,所以招生开始逐渐分散。
棒呆国际创始人Brian
因为一线城市不仅申请人数多,而且优秀的学生也很多,孩子不得不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竞争,结果到申请本科,他们可能并不占多少优势。反而是二三线城市孩子的竞争性压力小,只要做得比自己同地区的学生更好,就已经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再加上美国大学不管是录取国际生,还是美国本土学生,都很强调学生的地域多元化。
确实如各位顾问说的那样,学生大学申请的头一轮竞争,就是和自己在同一个池子的同伴的竞争。同被一所藤校录取,和那些非一线的学生相比,北京、上海学生正是因为自己可接触的资源更多,更要获得更好的成绩,才能在同伴中脱颖而出。
在聊天的过程中,外滩君也感受到,美国大学录取时的多元化,其实也并非仅仅指学生的来源地,其背后还有学生体现出的个性,以及对学习的热忱。
就像树英学会创始人DTR说的,近年有一个明显现象,那就是一线城市申请者的背景非常趋同。
树英学会创始人DTR
随着一线城市国际化教育资源集中,学生和家长们对美本申请也越来越了解,于是很多学生都做着一样漂亮的课外活动,拿着一样标准的标化成绩。大家都自以为摸索出了一套“完美的申请背景”,殊不知实际情况却是一线城市的申请package千篇一律,没有个性鲜明的特色。
还有非一线城市学生付出的努力,也是大学眼中的闪光点。比如ZOOMiN特写创始人顾卉妮就说到,比方“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这种国际化的大型赛事,一个苏州、武汉,或者成都的学生获奖,难度肯定比一个来自上海、北京,家人是顶尖大学教授的孩子更难。
ZOOMiN特写创始人顾卉妮
对大学来说,这不仅意味着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劣势的环境良好地寻求资源、整合资源,还能看到学生对学习的热忱,以及未来学习的潜能。大学想看的不仅是学生已经取得的成绩,还会考虑他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不过顾卉妮也强调,虽然美国大学有多元化的偏好,但这并不意味着非一线城市的学生就可以躺平。虽然他们的所在地可能资源并不那么丰富,但是大学也不会降低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标准,在很多方面,他们要做得和北上广深的学生一样好,才能有力地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
美国家庭也越发追逐名校,
“广撒网”已是大势所趋
就像Common App的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同比往年,每位学生申请的大学数量也在增加。这不仅体现在不少学生选择参加早申,提交更多的申请更是扩大了后面常规申请的申请池。
美国大学各有各的录取政策,首先要明确一下与早申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在诸多种类的早申类型中,只有Early Decision (ED)具备入学约束力,如果学生被录取,必须入读。
而Early Action(EA)、限制性早申(REA)、单选早申(SCEA)均不具备入学约束力,被录取后可以不入学。只不过,申请REA的学生不能再申请任何ED学校,选择申请SCEA的学生不能再申请任何ED或EA学校。
多样化的政策,使得申请EA的学生数量猛增,申请数量走高,大学却没有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使得录取率一路走低。直观的感觉就是大学录取越来越难了。
引知战略合作关系主管祝舟来提到,这种现状的直接原因就是Test-optional政策,此外,还有各种小情况也推波助澜,扩大了申请池。包括:
不少大学在疫情期间大量开设在线招生宣讲会。原本这些宣讲会只有线下访校的学生家庭能听到,或只在一部分高中举办。现在更多学生听到不同大学的宣讲会后,在招生官的鼓动下,会申请他们原本根本不会考虑的大学。
ZOOMiN特写创始人顾卉妮也提到了另一个“游戏规则”——U.S.News的排名。比如美国东北大学就从200多名,一路冲进30~40的档次。而学生的入学率就是计算排名的重要因素,因此申请必须入学的ED的学生更受大学招生办青睐。
这也是为什么更多学校开放早申,甚至降低材料要求,例如不强制要求标化成绩,不收申请费,知名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甚至在早申阶段不要求学生写小文书。这样的便利,也吸引了更多学生申请早申,这样以来,学校既获得了更多可选择的生源,又收获了入学率,可谓一举多得。
不过,棕榈大道导师总监Tina却认为,大学其实会更看重常规录取,这才是学校挑选学生的大本营,因为现在的学生能够挑选大学的几率越来越小,更多还是大学挑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件事有另一个样貌:申请池越来越大,大学录取率一路走低,等于自己被录取的几率也降低了。
Tina提到,这两年顶尖大学录取率持续走低,当优秀的学生们冲刺TOP10的大学时,即便每一所都投申请,10所大学中能获得1-2份录取也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
真实的情况是,学生现在普遍会申请15-20所大学甚至更多,就为了能够增加顶尖学校的录取几率。如今手拿好几个前十offer的学生已经越来越罕见,因此一旦获得一个名校offer,不入学的几率其实很小。
这也和外滩君观察到的大学入学现状相符。就拿去年来说,因为担心过多学生拒绝录取而影响入读率,许多大学都超量发放了录取通知。结果却是开学时,选择入学的学生还超出了学校能够承载的数量,教室、宿舍安排都成了头疼的新问题。
如果ED未获得录取,该怎么办?
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说,申请季上每一道坎都要自己过,比如在相比常规录取轮录取率更高的ED被拒了,该怎么办?
对此,树英学会创始人DTR干脆地回答:迅速投入ED2轮和RD轮的申请!
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ED阶段录取的学生多,所以ED冲名校拿offer也更简单。这是不准确的。ED阶段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所学校,所以大家都会选择录取标准与自己实力整体相符的大学,这就使得顶尖名校的ED申请者的平均实力明显强于RD申请者。
往年也有学生在ED轮失利,却在RD轮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所以,DTR希望学生能快速翻篇继续往前看,不要浪费有限的申请季。做课外活动要求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写文书需要的深刻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创意……要相信这些日积月累锻炼出来的能力能够让自己在后面的申请中获得大学的青睐。
因此,他也常常跟学生说,ED轮失利,只是在你申请的十几所甚至二十几所大学中,收到了一封拒信,你们依然还有无限可能。
和DTR一样,一些顾问也都提到,ED能获得录取的学生大约只有5%,能成功的其实是少数人,所以ED失利反而是普通情况。
但一旦失利,学生要抓紧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申请材料,反思一下哪个环节有问题。有时候,被学校录取或拒绝是运气,但也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学校选得不是很匹配,或者是文书的写作有问题。
外滩君曾采访过被知乎网友冠名“文理杀手”的牛娃邓清源就有这段经历。
在早申阶段,由于觉得社会学专业比较契合他做过的一些社会研究,邓清源在ED便申请了社会学专业,但却收到了早申推迟。然后,没有时间多唉声叹气,他迅速行动起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材料。
一番考察以后,邓清源发现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可能和他的感性气质不很匹配。因为他给自己总结的三个特质是知性(intellectual)、艺术气息(artistic)和独辟蹊径(eccentric)。他在文书中体现的形象是一个内向,但又不令人感到乏味或是与现实脱节的思考者。
在意识到了这一点以后,他将自己的申请专业转到了性别研究、文学和媒体研究方面,他也确实更喜欢这些专业。最终,他斩获了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2枚常青藤大学的offer,以及斯沃斯莫尔学院、波莫纳学院、鲍登学院、明德学院和卡尔顿学院等一众全美顶尖文理学院的录取。
这个时代,“有趣”比“优秀”更重要
随着美本申请越来越难,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了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很多顾问面对这个问题,都提到了一个词——“有趣”。在当下,一个不仅成绩优秀,还很有趣的学生也更能吸引招生官。
因为“有趣”并不是被培养出来的某项能力,而是源自学生对事物的真正的热情与专注。如果一个学生很有趣,那么通常他已经对自己喜欢什么,想研究什么有了答案。
ZOOMiN特写创始人顾卉妮认为,这里其实涉及到家庭教育和生涯规划两个问题,也是留学机构需要具备的两项能力。成功的申请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成功,背后也少不了家庭的付出与托举。
一些家长自己可能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还停留在“头悬梁,锥刺股”的硬吃苦阶段,还没有意识到要和孩子有更多情感上的沟通,要和孩子步调一致地前进。
另外,在专业方向上,个体差异也很大,有些孩子天然就有很清晰的目标,有些孩子可能就会迷迷糊糊。因此,一些专业的测评工具目前也能够作为孩子寻找兴趣方向和专业意向的有力帮手。
无独有偶,棒呆国际创始人Brian也认为,孩子的无趣可能源自家长本身的无聊。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抛开家长为孩子兴趣方面的投入,如果家长本身的生活就是工作、回家、辅导作业、睡觉,这样循环往复,自己也没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不愿意尝试新东西,那么无趣的家长,很可能也不会有一个有趣的孩子。
而当孩子们对未来还很迷茫时,Brian作为顾问能够鞭策孩子们做的,则是鼓励他们多看书,甚至是多看一些哔哩哔哩的优秀视频。因为只有先了解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能做什么,才能发现自己喜欢什么。如果孩子对某一个专业比较有兴趣,那就要挖得深一点,然后继续读书、研究,再挖深一点。如此往复,直到他成为这个领域的半个专家。
今年的早申季或许已近尾声,不过对许多孩子来说,大学申请才刚刚开始。虽然美本申请形式逐年严峻,但是拥有一颗平常心,好好地展现自己,是应对接下来这场硬仗最好的办法。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