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心理学博士陈忻:父母这些以爱为名的PUA行为,正在不知不觉摧毁孩子的复原力

享耳 外滩教育 2024-04-30

 看点    近年来比较火的“逆商”、“抗挫力”、“心理韧性”等概念,在心理学上其实“师出同门”——那就是“复原力”。所谓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情况下,能够积极适应新环境,走出不利局面。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儿童研究协会会员陈忻认为,家长对于“复原力”的关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非常容易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而只有打破刻板误区、拥有全局观,才能够培养出更加有韧劲的孩子。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享耳    编丨Leon
如今,未来不确定性的常态化,已成为共识。

这意味着孩子的漫漫人生路,将会比以往经历更多的挑战,甚至挫折。

与此同时,诸多家长却感慨,现在孩子的心理状况似乎越来越不乐观:

写错一个字,孩子立刻就把整张纸都撕了;


经不起一句批评,动不动就哭;


遇到事情很容易抓狂,几句话就会“爆炸”。


这些现象难免让人觉得,孩子们越来越有点“玻璃心”。

正因如此,复原力也愈加成为家长关注的教育热点,高频近义词也总是出现,比如逆商、抗挫力、心理韧性等。

所谓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情况,能够积极适应新环境,走出不利局面的能力。它也是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研究协会会员陈忻,在其最新著作《整体养育》中,花了大量笔墨谈及“复原力”。

陈忻博士及其著作《整体养育》

在陈忻博士看来,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复原力是值得肯定的,但还存在着认知的误区,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狭隘。

那么,家长如何打破原先的刻板误区,在全局视野下认识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而更有章法地培养孩子的复原力,使孩子成为打不倒的“不倒翁”呢?

外滩君联系到了陈忻博士,聊了聊如何站在更高维度去看待养育这件事儿,帮助家长找到修炼孩子复原力的“内功心法”。

家长不自知的PUA
使孩子无法发展清晰自我概念

恐怕每位家长都想知道,孩子现在的复原力是什么水平?是否真是“玻璃心”?

在陈忻看来,判断孩子复原力强弱的关键,在于“积极适应”,简单说来就是指面对压力时,个体依然可以如常生活,并且因为面对困难、解决新问题,由此找到新资源,发展出新技能等。

但是她观察到,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引导孩子“积极适应”,去提升复原力。

最令陈忻痛心的一点是,网上遭人痛斥的PUA,其实在家庭中也屡见不鲜。有很多家长在不自知时,曾对孩子进行过堪称PUA的行为。

所谓的“PUA”,解释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有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经常冷嘲热讽,怀疑打压甚至是全盘否定。这个时候,父母是作为有权力的一方,否定了孩子的行为、感受、想法等等。


陈忻就曾遇到家长给孩子的脑袋里,植入了PUA式的逻辑。“之前有位妈妈和我倾诉,孩子说爷爷经常打他,紧接着又说我还是爱爷爷,因为他是为了我好。”

在这样的逻辑浸染下,当家长打了孩子,孩子就会自动认为,“我惹他们生气了”,或者“我做得不好”。

而当孩子接纳了这套错误逻辑,会产生“消极适应”。这样的孩子很难有清晰的自我概念: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孩子对自我的认识被父母的权力所碾压,他们的目标和内驱力也随之丧失了,也就无从谈起复原力了。


因此,想要培养复原力,纠偏孩子的错误认知,才能避免“消极适应”。陈忻还讲述了一位小学老师的课堂真实经历——

她曾在班级中访谈孩子们,关于“家长能不能打孩子”这个主题。
有些孩子认为,家长不能打孩子。而另一些则认为,家长可以打孩子。当他们在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说出理由的时候,这个班级的小朋友就已经自动地分成了两个组。
认为“家长不能打孩子”的那一组孩子,理由是打人就是不对的;大人应该爱护小孩,所以不能打小孩子等等。
而认为“家长可以打孩子”的那一组孩子,理由是我惹妈妈生气了,所以她才打我;我做得不好,她才打我;她是为了我好才打我等等。
有意思的是,开始认为“家长可以打孩子”的那组孩子,在听了另一组孩子的种种理由后,动摇了,开始改变了看法。

“我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进行这样的思考,使孩子能够觉醒,而不是接受错误逻辑去‘消极适应’”。

另外,陈忻还和家长们强调道,复原力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动态过程。它不是静态的、等着去测量的特点。

在她看来,孩子幼时复原力培养到不到位,这样司空见惯的说法本身就不成立。

因为复原力会随着孩子的生理发展(大脑发育),情绪的发展,以及认知发展的进展,而不断发展。


比如,3岁孩子面对挫折大哭大闹,我们不能说他复原力不好,因为他无法超越大脑的发育。孩子面对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是很自然的事情。

他们的情绪调整能力会随着大脑的前额叶发展,随着和周围的人大量的互动而变得越来越好。孩子的调整能力和大脑的执行功能息息相关,而大脑的执行功能不断发展,直到成年早期才成熟。

因此,孩子复原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贯穿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件件桩桩挫折中。而在这些挫折中,父母能够陪伴孩子,给孩子全力支持,孩子的复原力会越来越好。

总而言之,只有一次次“积极适应”的长期累加的量变,才能引起孩子复原力提升的质变。

强复原力的孩子,
是“正向合力”的受益者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复原力的发展?

大量研究发现,如果孩子遇到诸如长期贫困,家庭关系恶劣,父母离婚、失业,亲人去世等不良环境因素,将来产生问题的概率确实会大一些。

不过,也有一些孩子克服了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后来的生活也还不错。可见,这些孩子具备较强的心理复原力,能跨越生活的阻力。

到底为什么这些“开局很差”的孩子,能跨越逆境的多重路障?陈忻认为,可以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两方面进行归因。


从遗传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或者一个人的乐观程度,都和遗传有一定相关关系。

但是,我们并不是被遗传的因素决定了。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发现,影响一个人的复原力有四个因素:个人特点、温暖的亲子关系、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社区的资源和支持。

也就是说,后天的环境和孩子发生着日积月累的互动,逐渐影响着孩子的复原力。

另一方面,陈忻用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所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来进一步解释孩子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这是一系列复杂的环境系统,包括5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微观系统。这个环境是指孩子生活的直接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同龄伙伴等。
第二个层面是中间系统。是指围观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比如,家校关系,父母了解自己孩子和什么样的孩子交往。
第三个层面是外层系统。也就是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包括父母的工作、父母的朋友、社区的一些组织等。比如:父亲由于工作变动,出差变多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第四个层面是宏观系统。包括东西方文化、价值观、法律等。
第五个层面是时序系统。其指出了时间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比如:重要人生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兄弟姐妹之间的年龄差等。


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图源《整体养育》

这些系统如同“俄罗斯套娃”般层层嵌套,不仅彼此之间相互影响,还与个体的发展产生密切交互。

“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相互抵消后所形成的‘合力’,才能决定孩子复原力的高低。”陈忻总结道。

如果作用力抵消后形成“正向合力”,将会促进孩子复原力的发展,那些越挫越勇的孩子正是如此 ;而叠加后形成的是“负向合力”,孩子的复原力发展就会暂时落后。

对家长而言,只有具备了“合力”这个概念,才能站在更高维度去看待复原力的培养,减少细枝末节上的纠结,育儿焦虑也会随之骤降。

我们并不需要用尽全力修剪孩子的每一个枝丫,孩子的复原力依旧会生发,向阳成长。

敏锐觉察孩子的需要,
并提供“脚手架式”支持

为了培养复原力的“正向合力”,亲子关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复原力?恐怕很多家长都想知道答案。

而想要知道怎么做之前,家长首先要知晓:“只有孩子面对压力情境,与周围环境和人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家长才能观察到复原力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培养。”


陈忻还澄清道,孩子的压力来源,不仅仅是普遍认为的任务失败或者创伤性事件。实际上像小学升初中,搬家等,都有可能成为其压力来源。

与此同时,她认为不管是培养孩子的复原力,还是高质量养育孩子,唯一的原则是敏锐地觉察孩子的需要,并提供脚手架式的支持。

有一句话,叫做Prepare the child for the road, not prepare the road for the child。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每时每刻替孩子扫清生活中的障碍,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把孩子自己准备好,让他们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让孩子逐渐建立对事件的积极解释模式。”陈忻说道。结合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情绪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来进一步解释下。

其中 ABC分别代表:
A-Activating event-促动、触发事件或经验;
B-Belief-信念、想法或看法;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情绪反应、情绪结果或行为效果。
(可简单归纳为:A=事件,B=对事件的解释,C=由解释产生的情绪和行为)

一件事情(A)发生了,这是客观的。如果孩子对这件事情的解释(B)是乐观的,那么他的行为和情绪(C)大概率是积极的;如果孩子的解释(B)是悲观的,那么这种解释可以引发他消极的情绪和行为(C)。


比如,上课的时候,孩子回答问题答错了。老师说,下课你来一下办公室,把这个问题重新做一遍。如果孩子的解释是:老师真关心我,我等一下一定把这个问题要搞清楚。那么,他接下来的情绪和行为是积极的。

如果孩子是另一个解释:哎呀,这下糟了,老师等一下会不会批评我?那么,他的情绪和行为一定受到影响,变得消极了。

对家长来说,想要观察孩子的复原力,陈忻认为最容易入手的是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比如:

当孩子面对压力时,他的行为是什么?他有没有像平常那样去休息、运动、均衡饮食,来让自己更好地处理压力。

家长还可以观察孩子的情绪强烈程度如何,以及情绪能不能自主调节?

对事件的解释虽然深藏于孩子的头脑中,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行为和情绪。

所以,家长一方面通过容易观察的行为和情绪线索,想方设法多去了解孩子认知的“黑盒子”,知其所以然。只有真正知道孩子小脑袋瓜里的想法,才能看见孩子真实的需求并给予支持。

另一方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经常传递一些正面、乐观的积极解释,这对孩子的复原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言以蔽之”,陈忻最后总结道:“培养复原力的唯一的定法,而且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就是良好亲子关系。”

对家长而言,养育的镜头不仅要拉近,更要拉远看看到发展的全景。因为人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像身在迷宫中,碰壁多次才能摸索走出去,但如果站在迷宫上方俯瞰,就能看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顺利通关。

*与此同时,想要深度理解养育知识的学习型家长,还可以关注陈忻的系列课程:喜马拉雅平台《0-8岁育儿秘笈》;以及诚淀学院平台《从心理解孩子》。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