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月亮 | 郑志刚美学课堂
人类对月亮的情感是复杂的。在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之前,我们对它充满了无限的敬畏与想象;即使今天,我们已然知道月亮上没有嫦娥也没有月兔,只有沙子岩石和土,也阻挡不了人们对它的迷恋和探索的热情。
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却借着太阳照过来的微光,触动着人类的千愁万绪,它是《月亮与六便士》里理想的象征,也是狼人显形的神秘时刻,是古人乡愁的情感寄托,更是现代科学至今仍在探索的未知星球.....高悬的月亮,成为了人类文化与信仰最忠实的见证者。
月亮的浪漫是跨时空的,月亮的意象是变幻莫测的。它的魔力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迸发出千百种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而艺术家的月亮从来都不止是“月亮”。在文艺审美视阈里,艺术家们将月亮的圆缺变化和人类的悲欢情绪联系在一起,付诸在作品上。
夏加尔《蓝色房间》、《夜晚的红公鸡》
夏加尔的月亮,是美好过往的追忆。
在妻子贝拉去世后,夏加尔的画中都是悲伤的蓝色,而在深深浅浅的蓝色里,总有一轮明月亮着,它或盈或亏,静静地挂在角落,象征了他美好时光中不可或缺的见证。
米罗《月光下的女人和鸟》、《星座》
米罗的月亮,是美好未来的希望。
胡安·米罗,作为与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的画总是充满了童趣天真,而月亮在其中总是明亮的,具有指引意义的,大概是因为,米罗在心里把月亮当成了希望与光明的化身。
在这些艺术家的画笔下,月亮仿佛一面镜子,照射出自己投射的情感欲望、内心冲动和意识形态,艺术家凝视月亮,其实是在凝视自我。
除了绘画,月亮也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诗人,科学家,作家和音乐家的灵感源泉。尤其是近现代人们对月球的认知越深入,对月亮的想象与迷恋反而越疯狂。
2016年英国艺术家Luke Jerram的大型装置-Museum of the Moon、同年夏天艺术家Olafur Eliasson把“月亮”搬进了凡尔赛宫,都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远在浩瀚星河间云游的星体。
每个艺术家眼中的月光都不一样,超现实绘画也好,音乐表达也好,装置艺术也好,我们的本质不在于“月”表意,而是“意义”。
中国的传统里,满月意寓团圆,所以我们庆祝中秋;而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则更带有浪漫情怀。纵使我们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科学和宗教,但我们却都处在同一轮明月之下。而艺术就像散落在人间的月光,把所有人都联系起来。
记于2022.9.8
Ad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