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提速
一周记事 |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疏解与共赢
立足功能定位和自身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三地产业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明确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从此,京津冀各自“打破一亩三分地”,历史性地步入协同发展的新时期。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在2月26日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前后,除了中央媒体,《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等都推出了多个版面的专题报道,对8年协同发展成果进行报道。这些报道中,再次传递出许多重要信息。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三地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环境共治共建、公共服务互通共享……可以看到,不同于以往任何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空前广泛的层面,深刻改变着三地的面貌和1亿多人口的生活。作为“千年大计”,未来,该战略还将以更大的能量,进一步塑造三省市发展格局。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被形容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这些年,经过深思熟虑的规划、设计,进入“塔吊林立”的建设期。
据报道,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关方案印发,疏解工作总体安排以及“十四五”时期高校、医院、央企总部3个领域重点疏解任务明确。
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首批启动向雄安新区疏解的在京部属高校、医院已基本确定项目选址。去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和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央企总部先后在雄安注册。目前,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100余家。
从硬件上看,雄安新区的疏解承接能力逐渐形成。在雄安新区启动区,“300个工地‘塔吊林立’,10万名建设者‘热火朝天’。”2021年全年完成投资超过1400亿元。2022年,雄安新区显雏形、出形象的目标已经明确,安排重点项目超232个,总投资超7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2000亿元。
按照规划,到2022年底启动区“四梁八柱”将全部建成,交通路网骨架成型,直通北京的快速通道将打通,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景观体系基本形成。
从疏解配套政策上看,户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住房保障等政策陆续出台,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
随着条件的日益完善,可以想象,雄安新区承载疏解项目会快速增加。
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被并称为北京新的“两翼”。去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提出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北京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基本完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现代化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已经投用,首批市级机关迁入。行政办公区二期10个地块全部实现开工,预计2024年第二批北京市级机关迁入。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相关配套逐步完善。去年北京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开园,成为北京新的文化地标。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全部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已经投入使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将于2023年9月迎来首批学生。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友谊医院、东直门医院、安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有序向城市副中心转移。曾经的公共服务“短板”在一点点补齐。
运河商务区的招商也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据报道,已有超过1.4万家优质企业入驻。新兴金融、商务服务、科技创新类高精尖企业,在运河商务区加速集聚。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计划2024年底具备通车条件。未来,这里地上是繁华的都市生活圈,地下是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连接北京地铁6号线、平谷线、M101线和京唐、京哈、城际铁路联络线。
唱响京津“双城记”,天津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也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华润集团、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13家单位和天津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石化、中海油等51家央企新设机构173家,通用集团机床装备总部、中铁建华北区域总部等落户,引进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中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等一批高质量项目,总投资1621亿元。新一代运载火箭园区、北京燃气LNG等项目加快推进,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一期投入使用。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天津滨海新区截至2021年底累计引进北京重点项目4729个,是2015年项目数的14倍。成立5年多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400亿元。2021年北京企业占到园区全部新注册企业的30%。
产业共赢
“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8年来,按照这一要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三地立足于自身优势特点,产业错位发展,实现互利共赢。2021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6万亿元,是2013年的1.7倍。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三地功能定位。北京市定位“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定位“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定位为“三区一基地”,即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据报道,北京2021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8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64.1%。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由2017年的第5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3位。
河北省“三区一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河北“一环、两通道、多节点”商贸物流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石家庄、保定、邯郸、秦皇岛、沧州、唐山6市成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设立石家庄、曹妃甸、廊坊、秦皇岛、大兴机场5家综合保税区,启动唐山、石家庄、雄安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9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1万个。深入开展“万企转型”行动,大力培育12个省级主导产业和107个县域特色产业。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1.5%。2021年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签约合作项目82个,总投资877亿元。
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左右。着力推进京津保生态过渡带、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十三五”时期全省完成营造林395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2021年,河北完成营造林63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42.37万亩,分别为计划任务的105%和117.7%。
天津立足“一基地三区”定位,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时,强化对疏解项目和企业员工的政策支持,努力让来津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将北京科技资源和本地制造业等产业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
随着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天津聚集越来越多的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2021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5%,比2013年提高3.7个百分点。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加快推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津冀两省市组建港口联盟,天津港与河北港口实现资本连结和错位发展。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海铁联运超100万标箱,创历史最好水平。
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形成特色优势。商业保理公司资产总额、发放保理融资款余额居全国第一,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的租赁和处置业务规模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
……
经过8年时间的奋斗,京津冀协同发展正迈向更高水平。“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立足功能定位和自身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三地产业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京津冀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一周记事 | 虎年开局,天津各区都有哪些大项目?
◆2022年天津公务员考试开始报名!
◆人事动态 | 天津市市管干部任前公示
◆白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市急救中心战“疫”纪实
天津日报时政部 津云·津报观察工作室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