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周末 | 年轻小伙子收到病危通知书!“火箭心”这样让“最糟糕患者”获新生

赵津 王鹏 津报观察 2023-04-08

“火箭心”主体材质是钛合金,采用磁液悬浮,三芯导线供电,每分钟可泵血1至10升,相当于为心脏装了一个“泵”,通过这个“泵”来帮助自身衰竭的心脏进行泵血。



二十来岁的石家庄小伙子李海宁因罹患严重心衰,一度出现昏迷状况。185厘米的身高,体重竟掉到不足40公斤。生命垂危之际遇到“火箭心”,在泰心医院接受了7小时人工心脏植入抢救性手术。术后,泰心团队从用药、护理、康复、营养、心理等全方面努力,帮他闯过一道道异常艰难的关卡,助他重获新生。
近日,出院一年的小伙子回到泰心医院复查,各项身体指标正常,已经回归正常生活。

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之一,素有“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之称。津产人工心脏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HeartCon“火箭心”日前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正式上市。该装置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我市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泰心医院)共同研制,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植入式磁液悬浮左心室辅助系统,其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我国著名心外科专家、泰心医院院长刘晓程表示,中国心衰患者超过1600万人,国际上超过8000万人。津产“人工心脏”的上市将推动我国心力衰竭外科治疗步入新阶段,为更多晚期心衰患者带来生存希望。


病入膏肓“火箭心”救命

“火箭心”HeartCon心室辅助装置

20岁左右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但对于石家庄小伙儿李海宁来说,这几年却全是心力衰竭带来的病痛煎熬和艰辛求医。2018年秋天,李海宁只有19岁,身为列车乘务员的他高大阳光、亲和帅气,在人群中格外出众。正当他以为自己的未来会像呼啸的列车平稳向前疾驰时,厄运却降临了。
最初,李海宁总感到胸闷气短,家人都以为他是工作太累。可是作息调整并没让症状缓解,憋气、冷汗、浑身无力也随之而来,李海宁被当地医院确诊为心力衰竭。“喘不上气、晚上憋闷得不能入睡、身体虚弱得不能走路,这些都是能形容出来的难受,还有好多形容不出来的难受劲儿。”

李海宁一家人对心力衰竭并不陌生,因为李海宁父亲几年前也被确诊早期心衰。两年时间里,父亲带着儿子积极治疗,奔波于当地多家医院。可是李海宁的病情却日益严重,保守治疗基本看不到效果。
2020年冬天,李海宁的心衰再度加重,已经出现了昏迷的危急情况。当时为李海宁提供治疗的医院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在治疗中,父亲了解到,儿子的病情需要心脏移植才可能治愈。

就在全家人以为救治无望的时候,李海宁的主治医师向他们推荐了我市泰心医院的“火箭心”。这个消息成了无边黑暗里唯一的星火,父亲立即联系了泰心医院。2021年5月28日,父亲带李海宁从石家庄赶到天津滨海新区泰心医院。


7小时手术植入“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示意图

泰心医院专家团队为李海宁紧急会诊,此时李海宁病情异常严重,心脏已扩大到正常人的两倍,射血分数不足正常水平的1/3。在疾病打击下,他身体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身高185厘米体重仅39.8公斤,用“皮包骨”“瘦骨嶙峋”都不足以形容他的消瘦,医护人员把手放到他的腹部就可以摸到肠子后面的脊柱。

尽管持续使用着呼吸机等器械辅助,病情仍不断恶化。心衰影响下,李海宁肺、肾、胃肠等多脏器出现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整个人处于濒死状态。手术风险极高,但显然是李海宁最后的希望了。
泰心医院决定对李海宁进行抢救性手术。没有时间进行术前身体状态调整,5月30日,“火箭心”项目临床试验主研专家、院长刘晓程为他实施了急诊手术,历时7小时将“火箭心”HeartCon心室辅助装置安装到李海宁体内。

“火箭心”HeartCon主体材质是钛合金,重180克,采用磁液悬浮,三芯导线供电,每分钟可泵血1至10升,批产产品溶血指数NIH<0.002克/100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相当于为李海宁的心脏装了一个“泵”,通过这个“泵”来帮助他自身已经衰竭的心脏进行泵血,从而让自身心脏得到“休息”,同时也保证了脑、肾、肝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据介绍,“人工心脏”心室辅助装置是目前除心脏移植外最有效的治疗心衰的手段,在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总植入人数已经超过3万例,患者最长存活时间超过10年,其存活率也已超过心脏移植。它的应用原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工制造的血泵,与心脏并联,承担心室射血的功能,将血液泵入动脉系统,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做功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供体;二是为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支持,待心脏功能恢复后撤除;三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支持患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国外自20世纪中叶开展相应研究,目前已趋于成熟,新一代磁液悬浮人工心脏为第三代产品,我国的心室辅助装置研制起步较晚。


术后恢复跨越道道难关


李海宁术后康复训练
手术后,“火箭心”在李海宁的胸腔中有力地跳动起来,但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首先就是抗凝治疗。安装“火箭心”后需要终身使用抗凝药,可李海宁自身还有肺部出血,这意味着一旦抗凝药过量,极可能引发大出血而危及生命,这给医护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最危急的一次恰好赶上刘晓程在外地出差,只能通过微信组织多学科远程会诊。从晚上10点到转天清晨6点多不断指导ICU医生进行“滴定式”用药并监测凝血指标,再根据监测数值,制定和调整抗凝药的用量。远程会诊长达8小时27分钟,在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最终找到了抗凝药使用的平衡点,李海宁的凝血指标终于稳定了。“就像走钢丝一样,左偏一点儿或者右偏一点儿都可能要了患者的命。”泰心医院心衰及VAD中心心衰综合管理主任张云强说。
严重心衰已经给李海宁的各脏器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基本失去了自身调节能力。术后,肺感染、肾衰竭、肝功能不全、消化系统瘫痪等问题接踵而至,医护团队使用药物、血滤等各种手段一一解决。长期卧床导致李海宁全身肌肉萎缩,康复锻炼期间,康复师每天到床旁给他做康复评估和运动训练,李海宁每多走一步,护士、康复师都会给他加油、打气。长期心衰引发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功能瘫痪,胃部极度扩张,基本不会蠕动,令李海宁无法正常进食,哪怕是稀粥、米糊都消化不了。检验科工作人员通过菌群移植的方法,为他重新建立了肠道菌群,为其后续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微生态环境。同时,营养师每天给他单独调配特殊饮食,逐渐将静脉营养转化为肠内营养,然后再从米糊开始,逐渐增加经口饮食的品种和摄入量。李海宁从术后只能由鼻管吸收营养,到出院前已经能吃半只烤鸭、一碗板面。
泰心医院外科总护士长李民坦言从业30年来,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身体状况如此糟糕的患者。李民带领团队支撑着李海宁跨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ICU调养了整整90天后,李海宁体重增长到50.9公斤,被转到普通病房。

如今,李海宁的各项身体机能都恢复到正常水平。他说想找一份工作,像同龄人一样尽己所能回报社会,还畅想着第一个月的工资一定要交给父母,因为这些年他们实在是为自己付出太多了。


(来源:8月9日《天津日报》11版“健康视点”栏目)
推荐阅读·津报观察
‍◆天津市工商联(总商会)换届,娄杰当选主席(会长)
一周记事 | 从房子车子到夜市小吃,天津全方位提振消费
健康周末 | 老年人受伤害首要原因是跌倒!这个时段最容易发生
现场 | 应对极端强降雨,天津在城市隧道加装防汛逃生梯



← 老铁请扫码关注天津政能量感知发展新趋势


天津日报时政部 津云·津报观察工作室 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