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李白《玉阶怨》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译文及注释、背景
译文
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
注释
⑴玉阶怨:乐府古题,是专写“宫怨”的曲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三列于《相和歌辞·楚调曲》。
⑵罗袜:丝织的袜子。
⑶却下:回房放下。却:还。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⑷“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玲珑:透明貌。玲珑,一作“聆胧”。聆胧:月光也。
⑸水晶:也作水精。
背景
西汉班婕妤失宠后退居长信宫,作《自悼赋》,有“华殿尘兮玉阶苔”之句,南朝齐谢朓取之作《玉阶怨》诗。李白此诗即为拟谢朓诗而作,其具体作年不详。
03class
赏析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写诗的人也常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非常近似,应合为一种说法。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一来,作品才没有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05class
蒙曼讲析
朋友们,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说到李白的诗啊,很多人会立刻觉得飞扬跋扈、豪情万丈,比方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或者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确实是李白的代表作,但是呢,李白不仅仅能写出最壮的诗,也能写出最美的诗,比方说今天要讲的这首《玉阶怨》。
那先说题目吧,《玉阶怨》是乐府旧题,当年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退居长信宫,做《自悼赋》,里头有一句话,说“华殿尘兮玉阶苔”,华殿落满尘埃,玉阶生出青苔,以华贵来映衬清冷,一种寂寞之感油然而生。所以后来呢,“玉阶怨”就成了一个乐府诗题了,专门写宫怨。那李白之前,南朝的虞炎写过这个题目,那李白怎么写呢?先看前两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所谓“玉阶”呀,自然就是玉石砌成的台阶。台阶都用玉石砌成,当然华贵,也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可是呢,玉石虽然华贵,但是它又自带凉意呀,所以“玉阶”一词,已经让人觉得寒意顿生。其实何止玉阶,白露也一样啊,露水本身就意味着秋凉,前面再加一个白字,更有如霜之感,这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处境和心情。那“玉阶”和“白露”这两个名词之间的动词,“生”又如何理解呢?所谓“生”啊,就是渐渐地形成、渐渐地浮现。薄暮时分,天气转凉,空中的水汽沉降下来,遇到清冷的玉阶,形成细小的水珠。那随着天色越来越晚,天气越来越凉,水珠也就越聚越多,越聚越大,这就是“玉阶生白露”。一个“生”字啊,包含了多么漫长的时间,又包含了多么微妙的感情啊!露水明明是降在玉阶上,诗人却说“玉阶生白露”,这个“生”字,就是一语双关了。秋夜的时光,就这么一点点流逝,秋夜的凉气就这么一点点加深,玉阶生出了白露,内心也生出了寂寞,此情此景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所以一句“玉阶生白露”,由景及情,亦景亦情,也顺理成章地带出了下一句诗,“夜久侵罗袜”。这清冷的玉阶之上啊,有个人一直在徘徊,从薄暮到入夜,白露一点点滋生,又一点点打湿了她的罗袜。那“罗袜”这个词一出来,我们就知道了这个主人公是一位美人儿,为什么呢?要知道中国古代,写美人不见得要事无巨细,从头到脚都描摹一遍,它往往只用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物件儿,就把美人的神韵给写出来了。当年曹子建《洛神赋》里,一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姗姗的步态、飘渺的风神,就立刻跃然纸上。那李白这首诗也是一样啊,“罗袜”是华贵的,那以此来映衬美人身份的高贵;“罗袜”又是单薄的,以此来映衬美人身形的柔弱。一个如此高贵而又如此柔弱的美人儿,却在这秋凉之夜久久徘徊在清露团团的玉阶之上,是不是让人顿生怜惜之意呀?可是呢,白露却又并不怜惜她,而是“夜久侵罗袜”,这岂不令人感叹哪!所以说这个“侵”字用得真好,和刚刚说过的“生”字一样微妙。露水侵袭着美人儿的罗袜,幽怨也侵蚀着美人的内心,这点点滴滴的蚕食感,随着夜色的加深而逐步加强,一种由外到内的寒意,也油然而生。美人的罗袜渐渐地湿了,美人的心也渐渐地凉了,怎么办呢?看下两句: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所谓“却”,在这里不表示转折,而是回身的意思。美人儿不堪秋凉,转身回到房间,放下了水晶帘。这一回身,是不是有一种断舍离的感觉呀?她已经等待太久了,她已经不堪秋凉了,她不愿再徘徊,也不愿再等待了。所以呢,她不仅要回身,还要放下水晶帘,这难道不是了断之意吗?
可是呢,这隔绝内外的帘子却是水晶制成的,而水晶是何等玲珑剔透啊,它并没有真的隔断内外。一轮秋月穿透珠帘,仍然在屋内洒下清辉,而美人呢?她也未曾入眠,而是隔着珠帘,痴痴地望着那轮玲珑的秋月。为什么望月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意象里,望月和怀人总是连在一起的呀,眼中所望就是心中所望,美人既然望月,就说明她并没有真的放下苦苦等待的那个人。所以呢,所谓“却下水晶帘”也就不是真的放下,而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是何等细腻微妙的感情啊!
一首小诗,前两句写美人在外面等,后两句写美人在屋里望。等也罢,望也罢,那个人终究没有来,这里头有没有怨?当然有。可是呢,诗人却一个怨字都没有写。不过尽管诗人一个怨字都没有写,我们也还是能够体会到美人儿那欲罢不能的幽怨,这是什么呀?这就是所谓的“不怨之怨”哪,写的既含蓄又玲珑,这就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到这个地步,我们再往前想,这个美人儿的心里真的只有幽怨吗?又不尽然吧。因为这首诗毕竟没有结在怨,而是结在“玲珑望秋月”上,怨固然是怨的,可望还是要望,那这里头到底有几分是幽怨,几分是不舍,又有几分是执着呢?非常复杂,真是余音袅袅,回味悠长。
那我们这么一句一句都解释清楚了,其实这首诗的好处还没有说完,还有什么好处啊?整体说来这首诗有三大好处:第一,它美;第二,它蕴;第三,它飘。
先说美,我们一直讲李白是有贵族气的,他写的诗是丑也美、醉也美、怨还美,无一不美。你看他写愁,是“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写醉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写怨则是“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也罢、白露也罢、水晶帘也罢、秋月也罢,都是何等清洁、何等通透、何等尊贵呀!一种冰清玉洁的美感油然而生吧?那为什么一定要写得这么美呢?因为美不仅仅是一些词藻、一些意象的问题,它更意味着一种精神追求。既然衬托女主人公的这些意象,都如此纯净剔透,那女主人公自然也就没有一丝烟火气,而女主人公既然没有一丝烟火气,那么她所期待的对象也就因此皎洁、高尚起来,宛如秋月一般明净。你这样想一想,是不是感觉整首诗的精神都升华了?这是美。
那再说蕴,所谓“蕴”就是含蓄,就是耐人寻味,怎么叫做含蓄呢?你看这首诗没有一个字写美,但是你自然而然觉得美;没有一个字写寒,但是你自然而然觉得寒;没有一个字写怨,但你自然而然觉得怨,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含蓄、蕴藉。
那什么又叫耐人寻味呢?这就涉及到对这首诗的理解了。诗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她在望谁?又在怨谁?一般按照诗题来考虑,这主人公当然是一位失宠的宫妃,她望的和怨的也当然都是皇帝。可是女主人公仅仅只是一个不得宠的宫妃吗?又不尽然吧,她还可以是一个不得志的才子啊,甚至是一个壮志未酬的志士啊。那她期待的真的只是皇帝临幸吗?也不尽然吧,她还可以代指伯乐的青眼,乃至理想的实现。这些我们都很想,但是呢,这一切也都只是我们的想象,诗人什么都没说,甚至连美人君王这样的词也没说。他只说罗袜,只说秋月,可是正因为他什么都没说,什么都落不到实处,才让我们能够浮想联翩,这就是耐人寻味。清朝词人周济讲:“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所谓好诗嘛,就是既要有寄托,但是又不能让人看出寄托。大家想,李白这首《玉阶怨》不就符合这个标准吗?
那再说飘,所谓“飘”就是飞扬,这也是李白最让人神往的精神气象。他受人怠慢,会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他被赐金还山,也还会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他的眼睛永远向上,他的精神永远昂扬。就算这首《玉阶怨》也是如此啊。你看同样是宫怨诗,王昌龄那首备受推崇的《长信秋词》怎么写呀?“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好是好的,但是何等沮丧、何等懦弱呀!他的气势是往下沉的,真的像寒鸦一样。可是你再看《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怨还是怨,却收在“玲珑望秋月” 上。一种既清高又执着的情感,油然而生吧?这才是李白笔下的人物,或者说这才是李白的精神哪!这种精神不仅仅能够表现在《将进酒》的豪迈上,也能表现在《玉阶怨》的玲珑里,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这才是“诗仙”。
李白的秋天写得玲珑剔透,不食人间烟火,可是烟火气自有烟火气的温暖,所以下一首跟大家分享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看看秋天温暖的亲情。
推 | 荐 | 阅 | 读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