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6.卢纶《塞下曲》

博阅倾听 2022-07-17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白话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诗词注释

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

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文学赏析】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742年-756年)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776年(大历十一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蒙曼讲析】


朋友们,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卢纶的《塞下曲》第二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属于唐乐府,出自于汉乐府的“出塞”、“入塞”,一般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唐朝写过《塞下曲》的诗人不少,最著名的有三位:一位是李白,写过《塞下曲》六首,都是五言律诗,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那一首,还有呢,就是“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这两首;那还有一位是王昌龄,写过四首《塞下曲》,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那一首,以及“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那一首,也都是五言律诗;再有就是卢纶,也写过六首《塞下曲》,只不过他这六首不是五言律诗,而是五言绝句,里头也有两首最著名,一首是我们要讲的这个第二首,还有一首是《塞下曲》这一组诗中的第三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那既然三位诗人都写过《塞下曲》,我们为什么不选更加有名的李白或者王昌龄,一定要选卢纶呢?有三个理由:首先李白和王昌龄都是盛唐诗人,大家本来关注就多,而卢纶呢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是中唐诗人,大家了解相对少,理应多说几句。第二,一般人都认为中唐诗作柔弱,但是卢纶这几首《塞下曲》呀,却写得是音调铿锵、骨气高昂,有盛唐风采,即使放在盛唐也算是好诗。第三,李白和王昌龄的《塞下曲》都是五言律诗,而卢纶的《塞下曲》却是五言绝句,我们之前也说过五言绝句最不好写。为什么呢?一共就四句话、二十个字,按照古人的说法是“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刚开了头就到结尾,回旋余地小,很难写好。可是卢纶这六首诗却写得精彩纷呈,真正做到了小而能大、促而能缓,值得好好品味,所以我们不选李白、不选王昌龄,就选卢纶。

那可能还有人会说,既然《塞下曲》有六首,为什么不选别的,单选这一首呢?因为这一首是改写呀,我们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写作文都有改写课,把记叙文改成议论文,或者把说明文改成记叙文等等。个人认为,没有哪一篇范文能比卢纶这首改写得更好,为什么这么讲啊?要知道这首诗可不是从一般的素材改写过来的,而是改写《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小段,讲汉朝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故事,《史记》原文是这么写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众所周知,《史记》的文字最见功力呀,既言简意赅,又栩栩如生,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能够把“无韵之离骚”改写成“有韵之离骚”,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卢纶做到了,怎么做的呢?看前两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十个字,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还有氛围,时间在哪?在第一句的“暗”字上,也在第二句的“夜”字上,这不是晨曦微露,更不是艳阳高照,而是天色已晚,四周一片漆黑。那地点在哪呢?在“林”字上,这个地方既不是肃穆的宫廷,也不是热闹的街巷,而是茂密的树林哪。山高林密,本身就给人幽暗之感,何况又是在暗沉沉的黑夜呢。那人物在哪啊?在“将军”这两个字上啊。月黑风高之夜,谁会出现在密林之中啊?不是赶路的客商,也不是醉醺醺的流浪汉,原来是外出打猎的将军正要回营。那事件又在哪呢?在“引弓”这两个字上,所谓“引弓”就是开弓射箭哪。暗夜里、密林中将军为什么突然开弓射箭?因为草惊风啊。想象一下,月黑之夜,将军在密林中穿行,忽然间一阵风来,草丛摇晃,露出一个模糊的影子,仿佛什么东西伏在那。这会是什么东西呀?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老虎啊。古代生态环境好,山林中往往有老虎,而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又习惯于夜间出没,俗话说“云从龙,虎从风”,“林暗草惊风”不正是老虎出现的信号嘛。饶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也暗暗吃了一惊啊,可是将军毕竟是将军,无论何时,都不会乱了方寸,吃惊归吃惊,只听嗖的一声,箭簇已经射向草丛,这就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短短十个字,要气氛有气氛、要故事有故事,是不是紧张激烈,虎虎生威,有如大片的开场镜头,写的真精彩!


那回过头来再看,《史记》原文是怎么写的呀?“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一比之下,就知道诗人改写的精妙之处了吧。原文之中并没有说明李广射虎的时间和地点,但是到了诗中这两个因素就分外突出了。山高林密、月黑风高、草丛俯仰,一下子气氛就紧张起来,这才能诱发出将军的一箭哪,也才能凸显出将军的镇定和勇猛。那箭射出去了,接下来呢,看后两句: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等到第二天清晨,将军记挂着昨晚射出去的箭,也记挂着那只虎,又回到原地寻找,这才吃惊地发现,哪里有什么老虎啊,只是一块大石头卧在草丛之中。那箭呢?一支白羽箭直插在巨石的棱角之中,不仅仅是箭头啊,而是整个剑身都深深地插了进去,外面只露出箭尾的羽毛。这两句诗是不是跟前两句一样精彩呀?精彩在哪呢?第一在平明,第二在石棱。所谓“平明”就天亮嘛。如果说暗夜造成了神秘,进而造成了误会,那么平明就意味着清晰,也意味着揭晓。昨天夜里那幽暗阴森的环境制造出太多的紧张感,也让将军放出了那一箭,那么天亮之后呢?一切都明媚起来,也清晰起来,谜底也随之揭晓,将军那支箭射中了没有啊?射中了,但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虚惊一场而已,天大的误会呀!那看到这个场景,将军也会哈哈大笑吧?前两句有多紧张,后两句就有多轻松,前两句有多惊,后两句就有多喜。一紧一松、一惊一喜,这样巨大的反差和对比正是平明才能造成的效果呀。那石棱精彩在哪里呢?所谓“石棱”就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巨石尖尖的棱角啊。那根本不是放箭的地方,将军却能把箭射进去,而且射得那么深,只剩下箭尾的白羽毛露在外面,这是何等的神力啊!想想看,将军这一箭固然是射错了,但是如果真的是老虎又会怎样?如果换成敌人,又会怎样呢?诗人什么也没说,但是谁看到这里,心里头都会涌起无限的钦佩和信任,有这样的将军在,咱们的边疆啊就没事儿了。一首绝句到这戛然而止,但是余音袅袅、回味悠长,写得既刚劲又蕴藉,真是妙不可言!

那对比一下《史记》的原文怎么写的呢?“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跟诗相比有什么差别?第一,按照原文应该是随后就发现箭射在了石头上,而不是第二天清晨;第二,是射中了石头,而不是石棱;第三,李广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接着又去射,却再也射不进去。那诗人为什么要改动这三处啊?第一处和第二处好理解,无非是想增加这件事儿的戏剧性,让将军的形象更高大更鲜明,那第三处为什么一定要删掉呢?因为这个事情对诗而言是无用信息呀。想想看,《史记》原文为什么会写这一笔?可能因为事实正是如此,也可能是在渲染这件事儿的不可思议,有如神助,那《塞下曲》为什么要删去这一笔呢?恰恰是想说这不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而是将军的真本事,有真本事的将军才是我们心目中的真将军哪!

那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你一定要比,难道是意味着《史记》写得不如《塞下曲》好吗?绝没有这个意思,史家嘛有史笔,而诗家呢有诗笔。所谓“史笔”就是实事求是啊,不夸张、不渲染,力求形象准确、反映事实。而所谓“诗笔”恰恰是要夸张渲染,力求形象鲜明,高于事实。《史记》原文有原文的妙处,卢伦改写也有改写的妙处,不能相互替代。但是无论如何,作为改写这首《塞下曲》还是相当精彩的。本来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而原文却有三十三个字。改写嘛,照我们的想法,应该是做减法,可是你看诗人并没有一味的减信息,而是有增有减,或者说该增则增,该减则减。这样一来,一位盘马弯弓、为国柱石的将军形象才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就像郑板桥写的那副对联儿啊,“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卢纶号称“大历十才子”之首,从这首诗看来,真是名至实归。

推 | 荐 | 阅 | 读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


单田芳版《西游记》全100集 音频合集

田连元版《水浒传》音频 全328集

袁阔成版《三国演义》全365集 音频

TVB版《金瓶梅》视频版 全20集

【听书】《长恨歌》合集(共60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