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的国文老师区桂芝日前批判“108课纲”去中国化,大量删减文言文,称课纲删掉顾炎武的《廉耻》,学生不再有机会思考为什么“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所以这是个无耻的课纲,她的慷慨陈词引起热议。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在社交媒体写下了,从区老师“揭竿起义”的壮举,让我们了解她不只是一位“经师”,更是“人师”。国民党副手参选人赵少康称,像顾炎武的《廉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给很多从事政治工作的人一种勉励鼓励,现在都删了,这些都是人生很重要的精华,萃炼就都没有了。在台南辅选的韩国瑜也表示,全台最重要的孔庙就在台南,若切断中华文化的根,等于先把台南孔庙拆掉。表面上看,蓝营人士纷纷挺身而出声援这位老师,然而,若脱离历史与国族认同,甚至脱离当前两岸关系谈“文化认同”,只会让区桂芝老师的仗义执言彻底失焦。事实上,很多人并未注意,区桂芝老师是在“历史教育新三自运动协会”的记者会作出的痛陈。“历史教育新三自运动”是由嘉义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坤财在2018年发起,核心内涵是“自己救、自己写、自己教”,他们的目的,正如发起者在《海峡评论》投书中提到的,是希望把正确的两岸相互依存的历史,呈现给当代的台湾人民,以图唤醒岛内民众,能够再度亲近一部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奋斗史。因此,区老师对于文言文删减的激烈批判,不仅出于对岛内年轻人文学修养的忧虑,承载的更是她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不满国文课程去中化,也并非只谈文化,更是从政治上否定“台独”分离主义。比如,台中市长卢秀燕称,即使美国从英国独立,仍在学习莎士比亚,她称不要将“中华文化”政治化。这种解读是在刻意回避,正是因为岛内先有了政治上的分离意识,才有了文化上的全面去中国化。卢秀燕曾在2019年响应全台家长协会发起的活动,把“礼义廉耻”牌匾挂回校园。但在政治上,她在去年九合一选举前表示, “抗中保台”在台湾不分蓝绿是每一个县市长的责任。卢秀燕尊重“中华文化”的方式,与岛内统派人士基于“一个中国”立场的文化认同根本是两码事。不只蓝营,这一点在自称墨绿的柯文哲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柯文哲前几天在民众党的户外开讲场合也公开表态自己反对去中化。对他而言,这与个人的“台独”立场并不矛盾。和一些为政治去中,先从文化去中切入的“台独”有所不同,现在也有些独派人士,不一定在文化认同上逢中必反。在这些人看来,即使熟读唐诗宋词,也不妨碍他们用“两个国家”“两种文明”的视角定位当前的两岸关系。所以,只谈国文、不谈历史,只谈文化认同却回避国族认同的方式是掩盖了整起事件的本质。一些政治人物声援北一女老师也不过是选举考量。蓝营人士现在越强调去中化的危害,反而更加衬托在他们主政时期面对相关议题的妥协与软弱。从这些声援中也让我们看到,岛内在面对两岸关系时,很多人早已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区别看待。学者汪晖曾分享过这样一段亲身经历:1992年,他初到哈佛,吕秀莲正好也到此演讲。台湾留学生问她:你要“台独”,那你算不算中国人?她回答说:Ethnically,I'm Chinese, politically, I'm Taiwanese。虽然吕秀莲没有提到文化认同,但从她将族群与政治区分的表述看,她也未必排斥中华文化,否则她不会在前不久还曾主张“一个中华”,但她肯定不愿接受“一个中国”。对于类似现象,汪晖指出,今天,许多人谈中华文化,与过去支持统一的人谈中国文化不一样。伴随“统派”的式微和“独台”的主流化,新的趋势是在“独台”的前提下谈论中国文化。这其实很自然。由于台湾的历史、地缘和文化传统,不讲中国文化,台湾的内部认同危机就没办法解决,因此在“独台”框架或承认现状框架下来承认中华文化的合法性,与统一--包括“文化统一”--没有任何关系。
这段话充分揭示,文化认同对于坚持“一个中国”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结合时下台湾内部对这位北一女老师的褒贬评价,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来自绿营的批判不算意外,但如果不能认识那些声援舆论背后的复杂原因,甚至一刀切地认为凡是岛内认同中华文化者,都能和区老师一样拥有正确的民族观与历史观,进而相信这些声音也是在反对“台独”,如此解读恐怕是被“独台”的障眼法误导。赵少康:台湾应增加飞弹,大陆让利理所应当?
柯文哲透露内心深绿,称当选延续蔡英文路线
回避两岸定位谈战与和,面对“台独”谁在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