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通考生如何逆袭调剂(下):择校、技巧篇

青法平台 青法在线 2023-01-05


作者简介:效坤诗迷,黑龙江大学2017级法律硕士。




调剂,类似赌博,是一个运气活,但也有相当的技术成分,按照套路打完牌,才能安然听天由命,否则那种“当初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的悔恨很可能会长期萦绕在心间。而出身一般,条件一般的考生,想要在调剂中如愿升学,避免盲目选择,有固定套路就更为重要。


择校是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考研之前的报名还是调剂时的择校,都至关重要。而且由于不同阶段的目的不同,二者有着显著区别,简单点说就是调剂时的择校可没有报名时那么自由了。在一志愿报名时,大家没有分数压力,时间充足,选择余地很大。但在调剂的时候,热门的院校几乎不需要调剂,而大多数需要调剂的院校并不缺少选择(那些调剂都招不满学校,相信对于屏幕前的你,也是缺乏足够吸引力的),这就决定调剂其实是一个买方市场(考生向学校兜售自己)。想把自己卖个好价钱,院校的选择就是重中之重。虽然把木梳卖给和尚的操作并非不存在,但平白无故为自己找麻烦的事情,还是能不干就不干的好。


在择校之前,要先对自己读研的这三年以及硕士毕业之后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参考这个规划来进行择校。诚然,时过境迁,等真的读上了研究生,计划很可能会改变,但这并不能成为在人生关键结点无计划盲目选择的理由。在这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甲同学希望读研之后继续深造,那么调剂院校有相关博士点就比较重要,这样至少保留了一条本校升学的途径;乙同学希望毕业之进入社会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那么就有必要拼一下北上广深的学校,优越的经济发展会在读研期间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进而增加毕业季找工作的筹码;丁同学希望毕业后参加公考,成为人民公仆,那就不要紧盯着一线城市、发达地区不放,毕竟那里的竞争格外激烈,而且对于公考的助力很有限。


所有的考研择校,在刨除喜好等个人因素之后,只有三个重要角度需要考虑,即地理位置、学校条件、学科条件。在此声明,此三因素并非个人独创而是参考借鉴了永平法硕李志勇学长的观点,在巨人的肩膀上踮起一小步。


所谓地理位置,指的是学校所处的城市,是首都,还是直辖市,还是省会,还是四线城市,并不需要具体到学校是否在郊区、交通是否便利。通常来讲,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竞争更为激烈,而偏远地区(B区)的双非学校竞争大多不算激烈,省会城市的学校比省内其他城市的学校竞争更激烈(要是同样档次的学校,不能是省会双非同其他城市的211比,例如将南京审计大学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校区相比较)。相对反常的是B区的几所211,比如广西大学、贵州大学等,参与这些学校调剂的考生很可能会比某些A区的211还要多,主要原因是这些学校的调剂线较低。所谓学校条件,指的是学校的情况,比如985、211、双一流、省部共建等,并不是指这所学校的寝室条件、有无空调、是否提供宿舍等硬件设施。近几年,拥有调剂名额985越来越少,而这些为数不多的调剂名额,也几乎都是留给本科名校,分数较高的非平民,建议普通考生们不要尝试这些学校,免当炮灰。


具体情况可参考山东大学2019年调剂的部分名单,第一列是本科院校,第二列是本科专业,第三列是一志愿学校,最后一列是考研初试的成绩(图片来源参见水印)。



所谓学科条件,指的是相关学科有无学术大牛、学科建设情况(一级博士点、一级硕士点)等。教育部在2016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也具有较大的判断参考价值在该评估中相关学科获得B-以上(包括本数)评价的,可以说是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也是部分院校保研、考博对先前专业的要求,而具有C(包括本数)以上评价的学科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水平。虽然有的院校由于近几年经营不善,可能已经不符合多年前那个较为强大的老印象,但如果能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保有相应的评价,起码可以保证在2020级硕士在读期间依然有着较好的学术资源。而学术大牛指的就是相关学科的国家级学会的会长副会长,以法学为例,如果是学习民商法,那么中国民商法学会的会长、副会长都是成名已久的学术大牛,而民商法学会的诸位理事,则可以理解为少壮学者,即潜在的学术大牛。在考研调剂的过程中,这三条肯定难以兼顾,而其中优先级,就需要结合个人的生涯规划来确定,因人而异。


就像上文所言,想要考博升学的,那么学科条件和学校条件就要优先一些,毕竟现在博士升学大部分都是申请考核,且这种变化是一个大趋势,很多高校在申请条件上规定了本硕必有一个985、211或者双985、211,也有的学校的要求是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评价设定的,比如要求硕士学科的学科评价B-以上。推荐信是申请考核制必备的材料,在学科建设较好的学校,更容易获得两封相关学科副高级的推荐信,而且有的学校甚至要求两封教授的推荐信,在排除副教授的推荐信之后,对于那些没有博士点的高校,很难在校内满足条件。


想要工作的,地理位置就要优先一些。以法学专业为例,北京、上海聚集了全中国最精锐的法律工作者,不论是律师、检察官、法官还是法务,都可称之为最强。在这里能够享受到的实习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含金量高,一方面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在实习中争取留用的机会,还能为自己毕业季找工作增加有利的筹码,可谓一箭三雕。想要毕业之后直接考公或者考编的同学,选择余地相对而言是最大的,但也并不是为了硕士学位可以来者不拒。最好是能够选择想要公考的省份的学校,当然如果能精确到市一级那就更好了。尽量选择在当地影响力较大的传统文科院校,很多时候校友间的关系可能会成为仕途上的一个契机。而且各地高校的分布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迹可循的。依然以法学为例,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在当地办学历史悠久,法律行业影响力巨大的院校,以东北为例,吉林大学自然是在东三省一家独大,但具有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教育背景的从业人员在辽宁省内的法律行业依然有着极高的比重,这种情况到了黑龙江省,就是黑龙江大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目标是当地的财税系统,那么当地的财经大学就应当重点注意,想要在当地考教师编,那当地的师范大学就不可不关注。可能有的考生会问,有的学校看名字并不能明显感觉出学校擅长的专业领域,这该如何是好?其实只需要百度百科目标院校,看看这学校的“个人信息”就能知道个大概,起码能了解这是个文科学校还是理科学校(对外宣称都是综合性大学,但各个专业总是有长短差异的),例如燕山大学是个以地名命名的学校,可是该校的“曾用名”是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这下其擅长的领域就一目了然了吧。


通过上述方法,相信考生们已经有了自己心中的目标院校,而且很可能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五个六个。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也是应该的,因为调剂系统还有三个志愿呢,心中所想比三个多太正常不过了。这个时候就涉及到在调剂系统开通后的填报技巧,笔者称之为“围三阙一”。因为调剂系统里的三个志愿是平行志愿,并不像高考时的有先后顺序,谁填第一个,谁填第二个都无所谓,所以不用在意志愿的顺序。所谓“围三阙一”指的就是在调剂系统刚开的时候,只填其中两个,而空出一个。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考生心目中的理想院校不一定全都第一时间登录调剂系统,很可能有的学校会在第二天再开通,有的可能更慢一些,而调剂志愿一旦填写,就会有锁定期,在此期间只能干等着(或者联系学校,让学校将之解锁,虽然也可以去赌联系上的概率有多少,但真的不建议),如果三个志愿全填满了,再出现心仪的院校,就只能干着急。


第二,调剂过程中需要兼顾命中可能性和学校质量,而很多关于命中可能性的信息是在调剂系统开通之后才知道的,普通考生们很难在系统开通之前就知道到底有哪些高校会开通调剂,所以出现一个意料之外的保底院校的几率也很大,如果这时候三个志愿都被锁住了,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了。空白的一个志愿,并不是为了留着发财的,而是有两层用途,一是让考生在调剂刚开始的黄金时期时刻保持专注,想着自己还有一个志愿没投,要及时刷新,二是希望考生们在关键的时刻投出这一志愿,如果一直没有什么心仪的院校,那么当第一个调剂志愿过了锁定期,也应该投出机动志愿。机动志愿保有一个就足够了,多留无益。


在考研调剂中,量身择校,在适合自己的高校中去选择最有把握的,而不是盲目去搏一些看起来很美好却把握不够大的;在填报志愿时,围三阙一,冷静及时地应对变化,投出这扭转乾坤的志愿。希望本文读者们都能把握住调剂的机会,如愿升学。



推荐阅读

普通考生如何逆袭调剂(上):信息搜集、心态篇

35所院校调剂信息汇总

考研调剂,你需要知道的18个问题

解读调剂流程——希望这是你黑暗调剂生活中的一道微光

福师大民商法学调剂经验

征稿:稿酬最高5000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本文责编 ✎ 蒋浩天

本期编辑 ✎   Aon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