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术起步之旅:“未来精英杯”参赛经验与感悟
作者简介:杜金恒,就读于西政监察调查法律人才实验班。
一、引言
很遗憾,这篇短文并非是前辈大佬们登顶后的获奖感言,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法学“学术萌新”在自己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后的留下的一些感悟与思考。笔者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所经犯的一些低级问题也可能是很多朋友在初次参赛和写作中所存在的。因此,特趁热记录一下整个参赛经历,以期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因受笔者个人水平所限,本文不会论文写作的具体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仅就一些问题进行简述,如果读者朋友们想避免出现文中列出的问题(如何寻找文献等)请另行检索他文进行深入学习。同时,本文希望客观叙述出笔者参加比赛的相关情况,并附带在写作期间笔者的老师与朋友所授经验,希望能为后来人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阅读群体推荐:刚进入法学专业学习的同学,以及想要参加比赛但尚未正式写过参赛论文的同学,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可以给到你们一定的帮助。
二、个人情况简介
笔者作为一个基本功薄弱的法学生,一直以来写作是我的短板,高考语文仅考了100分出头,足可见我的文笔功力之差。同时,在大学里,我的成绩比较平庸且在比赛和科研方面颗粒无收(主要是大创因选题原因被毙)。大学三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获得奖学金(同班同学们都好厉害额),所以,在做题方面我的水平乏善可陈。因此,在大赛复赛中与众名校的同学们同场竞技时,自卑的心态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写作确实一个法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能。无论今后是否从事法学科研事业,只要想从事法律职业,拥有优秀的写作能力是法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综上,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我选择参加由湖南大学所举办的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生写作大赛,本次大赛仅限本科生参赛,老实说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
三、参赛历程与写作历程
我将一部分写作历程融入在本段的参赛经历内,意图还原我从零开始的写作历程,帮助读者了解各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次大赛总历时一年有余,由于疫情的不可抗力,初赛与复赛的议程被拖延数月。因此,在一年内的时间跨度之内,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我参赛的论文主题方向是有关对疫情的探讨,论文的初稿写作于2020年的2月份,在当时新冠疫情所带来的恐慌和焦虑在互联网上无限传播。与此同时,在和朋友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参赛论文的选题方向。
在写作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由于是初次进行学术创作,论文的写作技巧十分捉急,在选题的期间,经历了数次改变题目。这里笔者想引用毛主席的一段话作为对于选题方面的建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1]对于一篇文章的选题,老师给出的意见为,其应建立在大量的文献阅读当中,落实到具体之处,就是在前人对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迈出自己的微小一步。笔者在写作的早期,包括选题在内的很多方面犯了“主观臆断”等问题,如把不是问题的问题作为题目,或者连题目本身所指对象也不明确。最终通过阅读文献,确定了文章写作的题目和方向。
在初次确定选题方向后,我曾尝试搭建自己文章的框架,论文结构不当是我这次参赛结果所反映出的缺陷之一,也是笔者今后致力于完善的事项。因此,如何搭建一篇好的论文框架还需要读者朋友自行阅读相关著作。[2]值得一提的是,确定方向后在文章的撰写过程中不能忽视文献的作用。好的文献对于作者对问题的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在厦大的朋友“58哥”曾经提到,一篇学位论文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参考文献,在一些水平较高的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中。通过阅读一些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熟知该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该领域内比较权威的教科书、专家著作和比较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可以说灵活阅读学位论文能够帮助我们在文献检索方面快速检索到质量较高的文献,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
但是,对于如何从文献出发提升文章的质量,西政的徐老师有着深入见解。徐老师认为,对于要研究什么问题,应当尽量从一手文献出发。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应当从外文经典入手,或者从该经典的译著(二手文献)入手。例如,我的学年论文选题是研究与《政务处分法》中与政务处分目的有关的问题。徐老师建议我应先从德国的刑法教科书、专家著作开始读起,之后阅读国内相关的著作,最后才是近期在一些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徐老师的观点认为,如果一开始就从国内的著作和期刊读起,并不能产生太多自己的“新东西”,只有通过阅读该领域内的经典,对问题有着大体上的了解,并结合最新的一些看法,才能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看法。
我在撰写文章当中所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语法、修辞等写作技巧问题。在内容的写作之中,我遣词造句的功底捉襟见肘,此外,还有有关标点符号的误用等问题。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的写作技巧欠缺的问题也不是一日形成的。问题的原因根植于我从小到大对于写作的懒惰,但好在还有一些弥补的方法。关于语法修辞、标点符号适用等问题我向西政的老师请教改进方法,他推荐我去阅读吕叔湘、朱德熙先生所著的《语法修辞讲话》。对于基础和我一样薄弱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此种办法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
初赛的文章定稿完成于3月份,我是那种脑子中一有东西就必须马上写出来的人(否则睡不着觉),经历数个通宵和与同学的商议后,完成初赛文章并向大赛组委会提交了文章。写作的过程中,一开始对于取得奖项的心态是比较平和的,主要以锻炼自己为主,可是真到了入选复赛名单之时,心态着实发生了转变。从一千余份作品出有幸进入复赛是我所没想到的,接到复赛通知的时间也已将近十月,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单就选题比较切合当下热度,文章本身并无太多新意,数个月后再次回看当时所认为“比较完美”的作品也漏洞百出。
对于复赛所要求修改文章并提交的过程,由于正处大三上学期,时间相对比较充沛,因此采取了上文中徐老师的建议,阅读了一些基础文献,并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与此同时,西政提供了优渥的环境,为进入复赛的选手们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参加校内组织的“预答辩”之时,评委老师也尖锐了指出了修改后文章的不足,主要包含格式、引注、框架等问题。担任答辩评委的老师们客观上为我参与复赛的论文提供了很大帮助,就上文所列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指导,在此感谢。
在上个月举办的线上复赛中,并无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专家的点评环节依然围绕上文所述的题目、摘要、框架、结论、引注等方面。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答辩中所制作的PPT应该简洁一点,准备答辩也需要锻炼一下发言流畅程度,做到得体、合理即可。此外,还需要控制讲述时间不能超时。复赛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针对论文本身的质量打分,PPT的展示和对答辩的准备只是辅助工作,因此准备复赛的重心还是在打磨文章上,不能主次颠倒。最后要说的是,虽然相比原定的奖项数目,公布获奖名单中奖项数目直接腰斩大半,但还是幸运的得了一个优秀奖。作为一点对我学术生涯起点的激励,这无疑是足够的。笔者的复赛文章所能够展现出的内容为当下笔者的全部水平,因此,对待比赛结果顺其自然。但是,在梳理上文的写作历程后,并结合上文所提到的问题,发现并不能包含笔者在写作中遇到的全部问题。笔者将在下个部分把一些常见的问题补充列出,供大家参考。
四、论文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论文题目最好要有动词。老师对我叮嘱到,论文题目有动词才能让读者快速了解到你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如果单就一个名词短语为文章题目,则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迷惑,进而影响阅读观感。进一步而言,梁慧星老师在其著作中提到过论文题目的要求,其一是题目需是动宾短语结构,而不能是一个句子;其二是论文的题目内不应表达作者观点。例如,有论文题目为:论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此题目违反上述题目结构的要求,是一个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所以,梁慧星老师认为其不是一个好的选题。[3]再如,某文章题目为“法治视野下的xxxx”,[4]这类题目不是动宾结构,被认为不能揭示文章的核心命题,也不能够突出主题。但是,关于题目结构上的要求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一些设问式的题目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多被运用在一些评论性、探讨性的文章之中。
其次,注意区分论文摘要与内容提要、引言与问题的提出、结论与结语。不同期刊的投稿要求是不一样的,同理,不同参赛的写作要求也不尽相同。故此,要注意如论文的摘要与内容提要在写作上有其各自的方法。而关于如何写好摘要,建议阅读何海波老师的《法学论文写作》[5],本文因笔者水平有限,仅就问题进行提出,不做进一步详述。
再次,关于文章中引注方面的问题。不要追求引用的数量而过度引用,文章中引注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一定文章的水平,但并不是全部水平。引注的质量与上文中所提到的文献阅读休戚相关。在文章写作早期,由于笔者对写作方面知之甚少,因此,在初赛稿子中犯了许多低级错误。在进入复赛的通知中,主办方发过来的邮件里面列出我的文章在文献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两点,一则是所引文献质量差,另一则是引用观点并不核心。初赛阶段我提交的定稿中,我所引用的文献很多并非核心期刊(甚至还有“黑刊”[6])。此外,一些重要概念、学说也并非学界较为权威的观点,反映出笔者前期在文献方面做的功夫不到位,影响文章整体质量。在学校组织的预答辩中,评委老师再次指出文献方面的问题后,我结合后续阅读的文献做出了调整。但是,后续的调整在结果上,达到了矫枉过正的反面效应。追求引用的高质量与盲目崇拜外文文献,导致文章修改中,对外文文献理解不深的情况下直接做出引用。最终恶果为,当复赛评委老师要求我解释一段德语引注时,我并不能给出很好的答复。
最后,要注意学术规范。在进行第一次规范写作之前,我们要先去了解什么是学术规范,并在写作时自我审查。审查的要点包括但不限于,在文章中不出自于你的观点的都应该标注出来。借用梁慧星老师的话,如果没有注释,似乎全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有剥夺别人劳动成果的嫌疑。[7]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转引注等学术规范问题。引注的出处需要弄清楚,不能曲解作者的原意。以上所述内容都为笔者在首次写作与参赛中所经历的坑,总结来说,论文写作的形式问题和学术规范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要点,尤其是在还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学术训练之时,更要注意避免此类问题在作品中出现。
五、结语
做一件事,往往从0到1难于从1到100。在迈出自己写作的第一步时,也往往会经历许多阵痛与折磨。瑞达法考的钟秀勇老师在法考授课时曾说:“法考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笔者认为,在一篇参赛作品的写作过程也如此,无论以何种形式(论文、案例分析、书评)去参加比赛,从零开始的创作需要知识和技巧的积累,并在一次次修改中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直到改到不能再改了为止。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在每次阅读与创作时,水平都会有所增进,正如我今天看待我昨天晚上写的东西,会感到文笔的幼稚。由此可见,特别是时间跨度大的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帮助我们打磨自己的水平。
除了参加写作大赛外,多动笔写作然后多去投稿也是增进自己水平的好办法。我之前曾把认真写的课程作业论文、学年论文进行修改,达到一定标准后去投稿一些刊物。之前每次投稿回来的一篇篇退稿通知快速帮助了我成长。正如日剧《半泽直树》中说的,“贷款是好心,不贷款也是好心”。编辑们的“毒辣”审稿简明扼要的指出我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让我迅速摆脱对自己作品“真不错”的错觉,并为我今后完善文章的不足方面指明道路。
学术萌新的起步总是很艰难的。想借的图书被借走了,想写的文章被前人写过了,以及精心打磨的的作品被退稿了,这些小小的绝望堆彻起来,才会让一个学术萌新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 8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320 页。
[2]这里我个人比较推荐王雨磊老师所著的《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发表指引》。
[3]参见梁慧星:《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
[4]参见何海波:《法学论文写作》,北京大学2014年版,第181页。
[5]何海波老师在微博中提到过本书的应用方法:写作过程中,可以回过头来再翻翻。没有谁能够一次性记住那么多的要求,没碰到问题时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人家的体会。但最重要的是,去写!
[6]这里的“黑刊”指…你懂的,不了解的同学请去百度搜索答案。
[7]参见梁慧星:《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加入高质量青苗社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青苗法鸣公共微信,加入法考、考研群等共同交流!
本文责编 ✎ Zorro
本期编辑 ✎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