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男人不用滚轮行李箱?五十年前的人们怎么想的

Iggy 橙雨伞 2021-09-09

图/Giphy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月。然而在一年后,世界上第一个滚轮行李箱才被“发明”出来。

它的官方发明者伯纳德·萨多(Bernard Sadow)是一家美国行李箱制造厂的高管。在一次和家人的出国旅行时,他手提着两个沉重的行李箱穿梭于机场。就在这时,他看到一名机场装卸工毫不费力地使用平板车移动重物,这激发出他发明滚轮行李箱的灵感──在行李箱下加装四个轮子,外加一条皮带,将箱体拖着走。萨多回到公司时,就将这个想法应用在公司生产的行李箱上。

萨多在1970年申请滚轮行李箱专利的设计图及1972年的宣传广告

图 / betafactory


从滚轮行李箱的外观看,这项发明所涉及的技术似乎非常简单明了——只不过是在一个行李箱底下加上四个轮子——而这时距离人类发明轮子已经超过5000年。

为什么人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才给行李箱装上轮子呢?


滚轮行李箱发明之谜


如果你翻阅旧照片,你会看到早在滚轮行李箱正式“被发明”之前的几十年,它就已经存在。


1933年,美国印象派艺术家Anita Willets-Burnham出版的《用一便士环游世界》讲述了她与家人环游旅行的故事。为了旅途便利,她与儿子一同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现在常见的滚轮拉杆箱,不过一端用的是旧婴儿车的两个轮子,另一端是伸缩式木柄。

Anita Willets-Burnham与她在1930年代就已自制使用的手提箱

图 / winnetkahistory


在1940年代,人们在英国报纸上也可以看见将轮子技术应用于行李箱的产品广告,但它从未真正流行起来。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乘客很少需要自己搬运行李。

现代手提箱诞生于19世纪末,外出旅游仍主要属于富人的消遣,当时欧洲的大型火车站挤满了帮助乘客搬运行李的搬运工。直到20世纪中叶,大众旅游业真正兴起,搬运工的数量才减少。

1946 年,搬运工从火车上搬运行李箱
图 / Smithsonian Magazine

滚轮行李箱发明之道阻且长的另一原因是,它被认为与传统的男性气质格格不入。萨多也描述了让美国百货公司出售滚轮行李箱是多么困难:“男人过去常常为他们的妻子搬运行李。我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当时的男性以背负重物来展示阳刚之气,如果使用滚轮行李箱,则会显得自己没有“男子气概”。

那为什么滚轮行李箱在女性群体中也不流行呢?当时能够独自旅行的女性并不常见。人们认为,如果一个女人旅行,那么她就会和一个帮她拎包的男人一起,这也是业界不看好滚轮行李箱商业潜力的原因。即使在萨多获得发明专利之后,滚轮行李箱也花费超过15年的时间才变得流行。

顽固的男性气质阻碍了一种新发明的诞生和推广,而滚轮行李箱远非唯一的例子。

当电动汽车在19世纪首次出现时,它们也被视为“女性化”,这仅仅是因为它们速度较慢且危险性较小。这种观念不仅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也阻碍了一种更环保的生活方式的推广。

如今可能已经不会有人说出“真正的男人不用滚轮行李箱”“真正的男人不开电动汽车”这种话但滚轮行李箱和电动汽车的发明推广之路,让我们得以一窥科技如何与性别气质相互建构。


科技与性别气质

如果说顽固的男性气质阻碍了滚轮行李箱和电动车的推广,那么万艾可(Viagra,俗称伟哥)的大受欢迎便说明了科技如何顺应和巩固传统男性气质。

万艾可的发明是一次无心插柳。1991年,辉瑞药厂(Pfizer)在测试枸橼酸西地那非(sildenafil citrate,万艾可的主要成分)的降血压功能时,无意中发现此药有“提升某些别的东西”的副作用。”7年之后,治疗男性“勃起障碍”的万艾可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销售。

辉瑞公司生产的万艾可

图 / 华尔街见闻


推出市场仅7个月,万艾可就成为首个被允许公开为自己打广告的药品,甚至后来被列入美国医保报销范围。历经20多年,虽然辉瑞公司多次调整了广告的受众群体,但大多数广告都特别强调具有传统男子气概的男性形象。

令人惊讶的是,美国男性消费者似乎不羞于谈论勃起障碍,只在乎能否重振雄风,“勇气、力量、重生”等等是万艾可广告中常见的词汇。到了1999年,推出市场仅1年的万艾可已经让辉瑞公司净赚10亿美元。虽然万艾可直到20世纪末才问世,但知名度却已经超过了青霉素和避孕药。

万艾可早期推出的广告

图 / 界面


一方面,正如上文的例子所说明的那样,传统的性别气质影响着科技发明的诞生和推广。

另一方面,两性对立的传统性别气质塑造了大众对科技的认知。人们常常将科技与厚重油腻的机械、生物科技或电脑等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而这些科技连结的往往也是男性身影,科技领域内的女性贡献则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有多少人记得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是Ada Lovelace?

图 / 搜狐


更为致命的是,受工业文明的影响,科技被建构出一套硬核特质。

传统技术史学家往往只关注男性发明创造的技术以及具有男性气质的技术。例如,潜水艇、摩天大楼与汽车很容易被主流社会当成科技,但奶瓶、胸罩与熨斗就未必是。传统女性气质渐渐成为了科技的对立面,而人们也很少对这种科技的定义产生质疑。

在科技领域,无论是现实还是想象,男性都占据了主导地位。

美国历史学家柯旺(Ruth Schwartz Cowan)也指出,要是技术和相关知识与女性连结,就不容易被视为知识和发明。

为了批判这一现象,她于1976 年发表了《家庭中的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ome)一文,在一个人们完全没有想到的领域开启女性与科技的研究——“家务科技”(household technology)


谁是科技的受害者?

1970年代,主流学界从不严肃对待众多女性参与的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往往不被当成工作,而家电也不被当成科技。

当人们关注工业革命对工人处境的影响时,柯旺将目光放在学界鲜少注意的熨斗、吸尘器、洗衣机、烤箱、微波炉和冰箱等家庭电器用品上,她认为这些科技见证了在家庭内部发生的工业革命。

女性未必是家电的发明者,但柯旺的研究让我们转换了看待性别与科技的视角——女性是否能够参与发明科技只是思考性别与科技的维度之一,同样重要的是反思科技的服务目的和使用方式。

家庭主妇被认为是1950年代大多数美国女性的归宿

图 / kknews


柯旺认为,对于20世纪前半期的美国中产阶层妇女来说,科技的进步并未减轻她们的工作量

越来越先进的家电以及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商业广告,强化了妇女们的传统社会角色,社会开始对家务的要求提高标准,母职的范围不仅越来越广,也越来越细。“三合一太太”(厨子、女佣和女主人)不仅要喂饱儿女,还要做得一手好甜点;不仅要送孩子上学,还要注意TA们的综合发展。美国都市的家庭主妇甚至比她们母辈更疲于奔命。

图 / 快报

而另一边,职场女性也经历了办公室技术的巨变。19世纪初,办公室只有笔、墨水和纸。后来,办公室陆续配备了打字机、电话、影印机、传真机和电脑等等。

然而,推陈出新的科技并不一定使得以女性为主的秘书工作更加轻松。恰恰相反,主管可能对员工的效率更斤斤计较,甚至增加员工的工作量。在配备电脑系统之后,以女性为主的客服工作还会被监查得更仔细,同时还需要付出不间断的情感劳动,她们可能比生产线上的女工还更难喘气休息。

可以说,某些看似进步的技术反而会损害女性的利益。而有些科技领域往往按照男性消费者的标准来设计制造产品,这忽视了性别之间的差异,甚至会造成实质危害。例如,汽车安全带很长时间以来只用男性体型的假人做安全测试,因而导致女性在车祸事故中致死率比男性高17%。

点击图片,阅读橙雨伞往期文章《同样是发生车祸,为什么女人总是伤得更重?》


这样看来,女性是技术的受害者。但男性也有可能是,因为技术发展未必总是符合男性利益。

在19世纪的英国印刷业,出现了一种将打字和铸模分开的monotype印刷机器。这种机器的设计原意在于撼动性别分工,方便雇主引进女性工人作为廉价劳动力,从而部分取代男性劳动力,阶级因素在这里使得科技与性别的关系更加复杂。


如何破局?期待技术女性主义

性别刻板印象(二元对立的传统男性/女性气质)可以阻碍发明的诞生,可以影响人们对科技的认知,而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科技可以使女性和男性都成为受害者。纵观性别与科技的多个侧面,我们面临的挑战始终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女性在科技中从不缺席,她们只是需要被看见。

用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待科技,意味着摆脱性别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无需置疑男人也会用滚轮行李箱,女人也擅长科技发明;意味着重新审视科技的概念和应用,重视科技的使用者,将更多女性带进科技场域;也意味着理解科技和性别的复杂关系,考虑阶层、世代、地域、性别内部等因素


近年来,中外在制度建设方面都有意缩小科技领域里的性别差距。例如,在7月19日,中国科技部会同全国妇联等12家部门印发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执行同等条件下女性科研人员优先的资助政策。

但在教育、就业和社会观念中跨代际积累的性别不平等,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解决。


参考资料:

1.The Guardian - Mystery of the wheelie suitcase: how gender stereotypes held back the history of invention

2.Pantheon - Reinventing the Suitcase by Adding the Wheel 

3.界面文化 - 蓝色小药丸诞生20年:万艾可如何改变美国人的性观念

4.中国妇女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仍然面临性别偏见

5.To be smart, the digital revolution will need to be inclusive: excerpt from the UNESCO science report

6.Ruth Schwartz Cowan -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ome

7.联合新闻网 - 女性主义改变科学了吗?别将女科学家扼杀在摇篮中

8.成令方、吴嘉苓 - 科技的性别政治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 往期内容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