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8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社会科学

统计,是“社会工程师”的好朋友

漫天雪798 漫天霾 2023-08-16 22:03 Posted on 陕西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你算一下这个月到底花了多少钱,其中子女教育、水电费到底有多少,看看有哪些开支可以节省,这就是统计。企业统计一下收支情况,利用货币价格计算出成本与收益,以决定下一步的经营策略,也是统计。
所以谁都会统计,都在统计。每个人都是统计数据的供给者,同时也是他人提供的数据的消费者。统计的作用在于掌握以往的历史状况,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但是很明显,统计属于历史的范畴。统计数据是历史数据、静态数据,而人的行动是动态的,面向未来的,纯粹依靠统计数据来做决策,是不靠谱的。诺基亚要是凭借历史数据认为,下一步应当维持手机的产量,那它就错了,因为苹果会将它打得满地找牙。消费者的主观偏好、以及市场价格,是在不断变化的,若是认为有一个“客观”的价格、不变的价格,那你就等着亏损和破产。

所以统计绝无可能统计出企业家才能、默会知识、主观价值这些东西。一个企业家决定如何经营,这种还没有产生的数据,你如何统计呢?我说我喜欢苹果胜于桃子,你统计个毛线?这些范畴是不可能用数学方式量化的,也不可能跨人际比较和加总、平均,因此是无论如何也没法统计的,然而它们对于人的行动和市场经济却至关重要。

而且,统计数据并不能揭示任何问题的规律性,数据本身就需要被解释。同样的数据,用不同的理论,可能得出的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必须用正确的理论去解释,进行历史的个性化理解,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

一个统计学家尽可以去统计汉武帝开疆拓土带来的战马、兵器生产而产生的GDP,还可以统计出那时候就业率非常高。跟屁虫历史学家会说汉武帝雄才大略并且使其成为主流叙事,但是有点常识的人都能解读出这叫穷兵黩武民不聊生;就业率那么高,不过是因为青壮年都去战场送死去了。

从统计数据这个结果中,你既无法发现数据形成的过程,也不能知道组成这个数据的结构形态,更不消说人们的心理状态。

例如一家企业的固定资产项目,你要是光看统计数据,可能疫情三年内并没有什么变化,可是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却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些数据只是账面数据,资本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现在要卖的话可能已经一文不值。

统计数据看到居民存款还在大幅增加,要是以为民众变得更有钱了,所以要刺激消费,那就非常扯。货币供应量一直在增长,然而有些人拿到了巨额的信贷资金,有些人没有拿到,你把二者加在一起,这就相当于把姚明和潘长江加总在一起,这不是胡闹吗?而且,那些数据也并不是储蓄增长,而是减少了投资、从投资中撤回资金,增加现金持有,表明对未来的信心下降。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意义重大,但是你咋统计?统计个寂寞?

以上是第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统计的局限性。

但不论怎样,企业和个人的统计,风险是自担的,你把数据利用错了,决策错了,自己承担亏损即可。

然而另外一种统计数据,就非常要命,那就是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

比方说失业率。

这个数据的统计方法采用的是调查问卷。这个方法本来就令人充满疑惑。人是会说谎的,人的真实偏好只能通过行动、而不是语言反映出来。这是一。第二,即便不说谎,既然是问卷,就是抽取一部分数据,样本有限,必然无法反映全貌,影响统计的准确率;第三,抽样范围的不同,就会影响最终的数据。

其次它的计算方法也极不科学。只要你在调查时间点前一周,工作了1小时以上并且取得报酬,或者虽然你供职的企业都已经停工了不发工资了,但你仍然在职,那就不算失业。还有,没有工作意愿的人,属于非劳动力,不计算进入劳动力总数。

这就问题很明显了。没有人会认为一周工作了一小时就是就业;也没有人认为有个劳动合同在身就是没失业。至于所谓工作意愿,就更扯了,你一个月给我1500,我就没有工作意愿,不如躺在家里吃救济或者啃老,但你一个月给我1万,我肯定从床上爬起来有意愿了。

所以失业本身并不是问题,以什么样的工资率就业才是问题。

另外失业本身也反映不出经济的状况。一个经济极度落后的地区,丈夫妻子和未成年的儿童都在工作;而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男人一个人去奋斗就可以让四口之家生活优渥,女人完全可以失业在家做全职家庭主妇。这样,前者的失业率很低,而后者很高。然并卵。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自由市场上,失业都是主动失业。广阔的市场上,总有资源未被利用,总有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只要你想就业,就必然能就业。之所以失业,是因为你要价太高。就像一个苹果市场价就值5块,你非要6块,那就卖不出去。而一个人之所以选择失业状态,是因为他现在的日子还过得下去,要么有积累,要么可以啃老,饿不死,当一个人为生计所迫必须工作时,他当然就能工作。

这话听起来挺“冷血”的。但是科学总是冷冰冰地把真相揭示在你面前,“冷血”的科学,要比“热血”的谬误好太多。

当然还有一种是被动失业,那就是在干预破坏自由市场的情形下。

一个低技能的劳动者,每个月劳动的市场价值是2000块,但是“热血”而“富有同情心”的人们说最低工资必须是3000。那他就找不到工作了。

这种情况的一个变种是各种休假和福利待遇。比如为了鼓励生育,由法律规定给女职工超长产假。产假休多长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休假期间工资不能少,那这实际上就是设定了最低工资。你一年的市场工资是10万,但是休了半年假,还要10万,那除非你半年就能创造出10万的边际价值产品,否则你就会被解雇。

你不要说老板“黑心”,你要是老板也会这样干。凭什么你工作半年我要给你发一年的工资呢,你是不是在剥削我?如果不解雇你,消费者就要解雇这个老板——他会亏损和破产。

这就是老板们现在招人的时候得先问一下女职工你生完孩子了没有、生了几胎的原因。这不是市场的过错,也不是谁故意歧视女性,而是干预主义制造出来的问题。有人打着关心女性的旗号,实际上是在害女性。

再比如GDP。建方舱、拆方舱,都是GDP;增加货币供应量,物价上涨,还是GDP;大干快上搞个几万亿,更是GDP。但是那些东西跟老百姓有关系吗?GDP增加了20%,你的腰包鼓了20%吗?所以没有人看着GDP增长了就认为自己生活变好了。许多人热爱GDP,那根本不是经济的理由,而是莫名其妙的高潮感。

还有价格指数。你把“一篮子商品”放在一起,又是加权又是平均,可是最大宗的支出例如房地产,根本就不计算在内。涨价最厉害的不算在内,没涨的算了,玩啥呢?每个人“篮子”里的商品都不一样,你主观武断地选几样商品算怎么回事?把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加在一起,把几种商品的价格进行平均,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另外马云对一颗白菜的评价跟我一样吗?我今天喜欢白菜,就永远喜欢白菜?一个家庭主妇能迅速地感受到物价变化的情况,她随便选两种商品计算出来的价格指数,并不比那些统计学家计算的更加武断。谁又会盯着价格指数去生活呢?

所以,基于错误的理论进行的统计,即便公式设计得再高端再复杂,那也是无用的,其实是有害的。统计学家搞出的那些复杂的模型和公式,弄出一大堆与民众认知和切身感受不符的数据,无非就是想垄断统计,并且高高在上地告诉民众:你们都比较傻。

以上是第二个问题:绝大多数统计数据,对民众来说,是无用的。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对民众无用,全世界一大批坐办公室的和他们雇佣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却在乐此不疲地搞统计呢?

因为那对他们有用。

他们说,统计是经济的眼睛。语言腐败了!他们不诚实,故意漏掉了两个字:统计是干预经济的眼睛。

我们首先要问一个问题:假如一个古典自由主义的政府,严格恪守其职能界限,即只保障财产权,假如谁的钱是来自于盗抢,那么你保障财产权打击盗抢行为就可以了。你要数据做什么?

什么都做不了。没用。

谁工作着,谁失业了,关它什么事呢?我工作,是企业给我安排的,工资是老板给我发的;他失业了,你也没有理由用工作着的人的钱去补贴他,所以你要失业率数据干什么?

GDP无非就是终端消费的合计数,就是买卖双方交易的结果,只要是自愿交易,没有侵犯产权,它是高是低,关它什么事呢?有的人想投资,有的人不想,GDP数据就变化了,投不投资,又关它何事呢?

价格指数。价格按照供求关系变动,有涨有跌,各种商品涨跌幅度还不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现象。我买东西,愿意花多少钱就花都少钱,有钱难买爷高兴。你算那玩儿想干什么?

进出口贸易出超和入超。我卖了一堆衬衫给一个宁夏人,然后又向一个美国人库克买了一部苹果手机,这在国家进出口贸易数据上显示的是,进口大增,入超了,可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问题吗?根本不是。关你进出口啥事呢?

基尼系数?马云有1000亿,我有100块,又关你什么事?这些钱只要是服务他人诚实交易所得,都是合法正当的,你凭什么掌控所有人的收入呢?你统计这样的数据,让我觉得我很穷,意欲何为?

所以不断收集各种数据,目的到底是什么?

就是为了干预经济提供“依据”。

失业率高了,那就从工作着的人那里征税,给失业的人发补贴,这样他们就不闹了。强制要求企业不准裁员,搞一个罗斯福式的以工代赈,或者用勺子挖运河,大家就都有工作了。甚至,拙劣的菲利普斯曲线要登场了,要扩张信贷了,因为睁着眼睛说瞎话地认为高通胀与高失业不可能同时发生。

GDP下降了,所以要刺激消费,说“把钱花光为国争光,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的专家就登场了,发消费券,搞假日经济,家电下乡。你要是还不花,那我就替你花,征税、举债、压低利率信贷扩张大放水,“铁公鸡”立即登场,GDP就蹭蹭涨。

价格指数高了,商家黑心,必须实行价格管制,谁要是敢涨价,5斤芹菜罚6万6。要抬高利率了,把价格压下来,降低经济“过热”。价格低了也不行,低了商家不是没利润了吗,不是要通缩了吗?总之价格指数要“稳定”,否则你知道了价格高是因为货币多了购买力下降,价格低实际上是好事这种秘密,该怎么办?

基尼系数高了,美国人整天炮制10%的人掌握了90%的财富,似乎那10%的人不会变似的;我们则整天要把马云挂路灯。目的是什么?征税方便啊,然后把一部分人的财富装进另一个人的口袋。
出口少进口多,入超了,搞产业保护啊,你们都交点税,给出口企业优惠政策,发补贴,这样的话出口数据就好看了。

看到了吗?这时候它就不是一个古典意义的国家了,它的权力大大扩张,可以对经济生活的一切进行干预和规划了。所以,统计,是计划统制的好朋友。

注意,全世界都是这样搞的,因为当今世界,就是一个干预主义的世界。
这些统计数据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准确与否的问题——它也不可能准确。准确反倒从来不是考虑的重点,为了达成相应的目的,甚至可以先打枪后画靶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取向,处心积虑地去找数据。

所以假才是常态,不z假反倒不正常。

例如我为了去证明最低工资法不会造成失业,反倒增加了就业,可以去那些工资本来就高于最低工资、且处于扩张期的企业去搞统计,这样得出来的数据绝对能达成预定的目的。我不喜欢的数据我不统计了就行了。你要是说我造假,没有的事,我这数据都是有真实来源的。

这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不是直接向你撒谎,而是只告诉你一部分“真相”。一大堆数据垃圾就这样制造出来了。

现在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大量统计数据,其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同一个人,那就是神龙。既然是它生产和消费的,那就必然服从和服务于它的目的。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都委身于世界各国的神龙,他们可以从玩弄数据中服务于它,分享稳定而优渥的收益。维持一个干预主义的世界,对他们是有利的。假如在一个自由市场上,谁会雇佣这种人啊。
收录于合集 #失业
 4个
上一篇调查失业率20.4%,形势如此严峻,我们何去何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