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城市未来:让青年更有为
联合国人居署近期发布了《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提出城市与青年群体存在天然相互吸引力,城市的青年人口比例明显高于乡镇农村,但更高比例的儿童和退休老人生活在乡镇和农村地区。
这一结论几乎适用于处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国家:在低收入地区,15-19岁的人口大量从乡镇进入城市务工,而在高收入国家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会推迟到20岁左右,也就是大量青年群体进入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并留下工作直到50岁左右。
城市和青年是互相成就的。
中宣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支持全国把青年工作和城市建设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杭州为例:
杭州正在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并研究制定了《杭州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让青年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主人,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
杭州既是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勇立潮头的创新活力现代之城,能够满足青年人群对生活品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综合诉求。
杭州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正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和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历来重视青年工作,有很好的青年友好、人才友好的政策作为支撑。
这些突出优势使杭州一直保持着极高的青年吸引力,连续多年人才净流入率、海归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第一。
杭州先后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和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连续1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都是吸引青年来杭发展的独特优势。
《意见》为什么对青年提的是发展型城市建设而不是友好型城市建设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青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相反,青年在体力、智力和思想方面更具优势群体特征。
《杭州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强调,要推动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并将城市与青年的关系归纳为:
让杭州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杭州更有为。
“让杭州对青年更友好”,强调青年发展与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相呼应。
通过积极出台各项政策和实事清单,聚焦青年安居、美好教育、青年建功、婚育友好、青少年成长环境五大重点民生场景,着力满足14-35岁青年群体的多元诉求,为广大青年群体在杭州创业就业、安居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让青年在杭州更有为”,突出支持青年在数字产业集聚、高能级人才平台建设、最优营商环境创建、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国际化发展等特色领域的发展和成就。
鼓励青年积极投身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切实实现城市战略优势和青年发展优势的相互转化,将青年创造奋斗之力转化为城市跃迁升级之能。
具体而言,试点方案重点关注了当前在杭青年发展中面临的三方面机遇与挑战。
一是通过推进低成本高品质生活空间建设,使青年在杭州“生活得更好”。
落实“青年安居”工程是杭州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方案提出的重要政策之一。
将住房问题作为城市青年发展问题的突破口,方案提出要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城镇住房保障的青年覆盖面。
同时,结合浙江省未来社区和15分钟生活圈建设,打造青年友好社区样本和婚恋育儿友好型社会,在有条件的城市区域鼓励建设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的青年社区和TOD社区项目,既做到优化青年生活居住体验,也带动城市整体有机更新。
二是通过完善多层次人才的认定和保障措施,使青年在杭州“发展得更好”。
在全国各城市抢夺高水平人才时,杭州提出不仅要对行业领军青年人才、青年企业家和创业者、大学毕业生等群体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引入政策、补贴,以及高能级产业平台等发展资源,也要不断完善针对新业态从业者、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帮扶、权益保障和技能培训等就业公共服务,营造崇尚劳动、尊重技能、平等就业的社会氛围,引领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这点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是尤为先进的,尤其是目前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接近尾声,杭州面临年轻劳动力流失的压力,更要加大对多层次青年劳动者就业问题的重视。
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包括,许多发达国家城市正引导青年投身养老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增加青年就业机会的同时减少家庭养老压力。
三是通过一系列实事项目,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安全成长。
在疫情常态化、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交叠等时代背景下,要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群体身心健康的保护。
杭州提出实施青年健康促进系列行动,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和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并通过亚运场馆的免费开放,以及在滨水空间、社区空地、公园、桥下空间等建设嵌入式体育场所,增加青年户外运动空间,引导青年排解生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杭州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的实施期,恰逢“举办亚运会、建设大都市、推进现代化”的国际化发展窗口期。
杭州将促进青年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工程,鼓励青年群体发挥先进带头作用,共同打造令人心生向往、人生出彩、情感归属的梦想城市。
//
张蔚文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根据张蔚文教授在杭州市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选稿编辑:孙萌
今日编辑:林文慧
图片来源:新华社、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刘周《杭州初印象》
责任编辑:江宁宁 金云云
全国首套!英文版中国教育系列丛书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