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工智能+” 怎么“+”
“人工智能+”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词热词。“人工智能+”该“+”什么?又该怎么“+”?本期“启真视点”,由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专家学者解读今年全国两会热词“人工智能+”。保障人工智能安全筑牢“人工智能+”良序发展的基石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任奎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目前,各产业正积极迈向更加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崭新阶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意味着国家将大力推进以人工智能为创新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然而,“人工智能+”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及风险。政府工作报告中,“安全”被提及了20余次。保障人工智能自身安全,同时应对其延伸的深度伪造等治理风险,是“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工智能自身安全是“人工智能+”良序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技术为产业升级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可靠性、公平性、可解释性等诸多安全要素的保障,已成为“人工智能+千行万业”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强互利合作,通过技术交流、信息共享、风险防控等举措,逐步形成全球共识。从技术与认识层面共同把控人工智能“安全红线”,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人工智能赋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亟待治理延伸出的新型安全风险的问题。除却其自身安全问题,人工智能的不当使用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版权界定模糊与隐私侵犯加剧等新型治理挑战。乌克兰总统劝降虚假视频、香港公司被仿冒CFO骗取2亿港币等多起国内外深度伪造事件,以及2023年北京互联网法院的AI著作权第一案等现实案例,都反映了“人工智能+”引发的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新问题。面对这些新业态治理风险,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但仍需加强治理技术研发,推动各界合作,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新形势。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与之相对的,人工智能也可以反向赋能网络安全行业。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形成的全新安全形势下,传统网安技术已逐渐无法应对API攻击、高级机器人攻击等安全威胁,亟需运用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更加精准地挖掘新型网络安全威胁的深层次特征与趋势。“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将加速推动传统信息网络安全行业转型升级,并转而成为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基石。二者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可靠、安全的新质生产力引擎。人工智能+:通用使能技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党委书记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