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锁住热闹的年味

浙江大学 启真新论 2024-04-08

前几天“浙江宣传”发了篇稿子《再忙也不能把年味丢了》,唤起了很多人对“年”的记忆和寄望。人们总说“过年要有年味”,那什么是年味呢? 首先是除旧迎新,然后是团团圆圆、走亲访友,再就是吃吃喝喝,玩玩闹闹。这一切活动,都透出了两个字:“热闹”!


古人过年有多热闹?作为生活在杭州的现代人,我们可以追忆的最美好的时代,无疑是南宋。就让我们跟着《梦粱录》来看看宋代杭州人是怎么过年的吧!《梦粱录》是宋代吴自牧所著的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可以说是一部《南宋杭州城市手册》,也是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梦粱录》卷首 图源:国家图书馆



《梦粱录》一开头就写到了“元旦”(古人的元旦,正是今天的春节):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往来拜年;街道上买卖五花八门,吆喝此起彼伏。这正是我们想象中过年的应有样子。此外,这段话中有两处是今天所不见的,值得一提。


一处是“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所谓“僦屋钱”,就是房租。官方规定,为了庆祝过年,公私房租都要免除三天。据说清河郡王张俊(今河坊街的命名即来自他)的管家,因为没有免除房租而遭到了严厉惩罚。可知这条规定不是虚设的。私家房东多半是达官显贵,此举也算是“劫富济贫”了。实际上,在重大节日里(如元宵、冬至等),照例都要免房租。《梦粱录》解释为“以宽民力”。我们不妨理解为,这是朝廷给穷苦百姓发的一笔“过年费”。所以文中特意提到一句“不论贫富”,大家都能开开心心过个年。


第二处是“沿门歌叫关扑”,这是指小商小贩走街窜巷的吆喝买卖,看点在“关扑”。关扑,就是用赌博的方式来完成交易。具体操作是:买东西的人先交一笔价值相当的钱;然后买卖两方就地掷钱币,根据钱币的正反面组合来决定输赢(和猜骰子类似)。赢的话,白拿人家东西,输了当然就白纳了“扑资”。南宋杭州城内,无物不可关扑,可谓风靡一时。在传统节日,还形成了“节日关扑”,如七夕节扑卖摩喉罗等物,元宵节扑卖纸灯等。由于关扑“只赌物,不赌钱”,其被定义为“娱乐商业”。今人都说“寓教于乐”,古人则时刻不忘“寓交于乐”。这也算是杭城过节之一景了。


宋 苏汉臣 《百子嬉春图》 图源:杭州韩美林艺术馆



说新年,当然是从新年第一天——“元旦”开始。不过,“过年”则是横跨了腊月到元宵,绝对算是个“长节”。腊月开始,人们就忙着办年货,商家也纷纷推出送小礼物的促销行为。《梦粱录》对此有精彩描述,且举一例,可感一派繁忙热闹景象:

“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到了除夕这天,更是“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最能让人感受到热闹氛围的,当属爆竹了。小学就背过王安石的《元日》,第一句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梦粱录》“除夜”条写到:“禁中爆竹嵩呼,闻于街巷。”描述的是皇宫里的热闹,爆竹声能从深宫远远传到街巷中;又说“爆竹声震如雷”,这说的则是民间市区内巨大的爆竹声。


宋人说,“纸里硫黄谓之爆仗”,而用竹筒装硫磺的才叫爆竹。古人在除夕之夜,都要通宵守岁,于是乎,造就了“爆竹鼓吹之声,喧阖彻夜”的场景。在有些今人看来,这未免有些扰民了。但于古人而言,这一热闹,首先有其实用功能:驱赶鬼祟、祈求平安。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载:“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也。”宋代的《岁时广记》“燃爆竹”条转引《神异经》的说法:“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熚烞有声,而山臊惊惮。”王安石也写过“爆竹惊邻鬼”的诗句。


不知不觉间,爆竹的热闹中有了更多喜庆的意味,宋诗中有“春声生竹爆,岁色动椒香”之句,宋词中也有“南楼人未起,爆竹声闻,应在笙歌里”的欢乐氛围。


除了听觉的节日礼物“爆竹”外,眼睛也要过节,所以不能少了烟花。《梦粱录》里提到,除夕夜,宫中放“烟火百余架”,豪门大家也都纷纷“间设雅戏烟火”,竞相斗彩。当时的烟火制作水平也很高超,甚至能制造出使用喷射推动的烟火,称为“地老鼠”。有次,理宗皇帝想给皇太后一个惊喜,结果尾巴喷火的“地老鼠”直冲皇太后而去,把皇太后吓得不轻。


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 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烟火虽然灿烂,可惜是过眼烟云,要说真正的视觉盛宴,还得数元宵节的“灯会”了。南宋的杭州,虽然已经不宵禁了,但如此全城狂欢、“竟夕不眠”的氛围,不仅是年节中的最强音,也是一整年中最嗨的高潮时刻。
元宵灯会古已有之,汉唐时都非常兴盛,当年白居易在杭州就写过《正月十五日夜月》一诗,有“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之句。在宋代,原本只有三天的元宵,又增加了两夜。从元月十三日起灯,至十七日落灯,长达五天。宋人可以享受一个史上最长的“狂欢节”盛宴。


南宋杭州元宵灯会,其规模之宏大、景观之奇丽、花色之纷繁、技艺之精巧,都是前代所不及的。《梦粱录》详细记载了“山棚”(即如山一般高大的灯架)的情况,很像今天所见的大型灯造型。更不用说,彼时的杭州城,早就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西湖老人繁胜录》也提到:

“南自龙山(今天的闸口),北至北新桥(今天的北新关),四十里灯光不绝。城内外有百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


满城都是争奇斗艳的灯,我们仅列个名单,就足以让人神往:纸灯、绢灯笼、玉灯、石灯、角灯、缀珠灯、罗帛灯、日月灯、珠子灯、羊皮灯、诗牌灯、车舆灯、屏风灯、佛塔灯、鬼子母灯、无骨灯、字灯、走马灯、马骑灯、镜灯、水灯、龙灯、凤灯、琉璃灯、影灯……对于这样一个无比繁华的场景,辛弃疾已为我们留下了最美的写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如此热闹的新年,皇帝也会亲自登楼观灯,与民同乐。对于在街巷游走的“舞队”(类似于花车游行),官府一律“支散钱酒犒”,表达对丰收、对盛世的企盼,正如白居易元宵诗说的“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十子闹元宵》 杨家埠年画  图源:山东美术馆



热爱中国的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其名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此书也被称为外文版的《梦粱录》)中,也特别注意到了中国人过节爱热闹的特点:


世上再没有什么地方能像中国这样把节日过得如此欢闹喜庆了。也再没有什么场合能比中国的大小节日更好地表达全体人民的愉悦企望了。……刺激人们过这些节日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总而言之,这些一年一度的各种节日的初始目的乃在于摆脱浊气、瘟疫和魔障,以便重新把万物塑造得新颖纯净,取一个吉祥的先兆,并开拓一帆风顺的前景。


我们要寻找的年味,似乎都在“热闹”中,说起来有点“俗”。辛苦了一年的中国老百姓,所追求的也无非就是过年的那点热闹:吃吃喝喝、团团圆圆、开开心心。不过,这点“俗”,既是对之前一年辛苦劳作的放松时刻,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展望。


过年是“俗”事,所以年味就是求个“热闹”,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底里,热闹是实实在在的、开开心心的。且放下,让我们像古人那样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新年吧!新年,有新的希望。
作者介绍


陈志坚: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读者福利

此次抽奖奖品为【春节礼包】10份:
鲤跃龙门对联、卧龙含春窗花、金龙献瑞门挂、云起龙骧新年台历、“龍”重登场红包、辰龙纳福福字


参与方式

关注“启真新论”公众号,在后台输入“春节抽奖”四字,即可获取链接参与抽奖

活动时间

截至2024年2月14日(周三)中午12点


开奖以后,中奖的幸运读者,请在“启真新论”后台消息栏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方便小编联系~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图片来源:国家图书馆 杭州韩美林艺术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 山东美术馆

今日编辑:毛清萍 陈思源 刘蕴晗

责任编辑:奚婉 樊畅 


往期推文:启真视点 | “城乡融合”怎么融?一号文件找答案
光明日报 | 再谈新质生产力
思想史中的苏东坡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中国文化企业扬帆出海
启真书话 | 读懂“诗圣”杜甫光明日报 | 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