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特征
在4月3日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并强调这次主题教育“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将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贯穿始终。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围绕调查研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映现出人民性、整体性、科学性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这些鲜明的方法论特征源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01
在“为人民调研”和“拜人民为师”
的立场澄明中映现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鲜明方法论特征。早在2011年《谈谈调查研究》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出台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政策实施后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要加大政策公开力度,让群众知晓政策、理解政策、配合执行好政策。”我们党的调查研究从根本上就是为了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我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九个县,还顺带走了毗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正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发展上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大农业”、畲族经济发展上要“更开放些”等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也正是在充分调研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整治“四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为基层减负等一系列为民、利民、富民的政策。
调查研究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的县有着不同的资源和禀赋,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智慧,开展调查研究需要扎实走好群众路线。“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不能搞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而是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开展调研就要真正扑下身子,走出“文山会海”,真心实意走进群众的“小院子”,正所谓“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只有坚持身心齐入,真正拜人民为师,和群众打成一片,接地气、通下情,才能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02
在“凸显过程性”和“注重经常化”
的综合考察中彰显整体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作为决策的支撑和基础,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的全过程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防止和克服决策中的随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
调查研究不仅需要全过程贯通于决策之中,而且调查研究本身也是多重过程的整体性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深入发展,调查研究只有持续深入、整体统筹,才能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从而将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经常化。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是调查研究的大忌,调查研究要统筹兼顾整体性、关联性、前瞻性、层次性、持续性、开放性,既要树立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注重经常化整体效果的调查,又要持续性深入研究各领域、各地区、各层面的关联性以及各项举措的耦合性。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于调查研究经常化、开放性、平衡性等的强调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舟山港考察调研。考察返京不足10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03
在“调研两点论”和“调研重点论”
的辩证思维中凸显科学性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要从“两点论”出发,“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要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和分析问题,既要全面占有材料又要科学分析材料,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既要看到整体又要看到典型,既要看到必然又要看到偶然,既要看到经验又要看到教训,既要看到机遇又要看到挑战,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调研的全面性。
以占有材料和分析材料为例,充分占有材料是作出决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做到重要情况心中有数。”而科学分析、严谨运用材料则是关键。“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表明充分占有材料与科学分析材料之间的辩证关系,映现出调查研究方法论的科学性。
调查研究既强调把握全局又突出关注重点,既强调全面推进又强调重点突破。只有善于在“两点”中把握“重点”,善于在诸多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善于在某一矛盾中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洞见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工作的主次缓急,找出破解难题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调查研究要解剖麻雀、突出重点,强调要“多深入基层寻计问策,多解剖麻雀小中见大”。这启示我们,调查研究既要分析全局情况,又要突出关注重点,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从而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调查研究是应对问题的良方密钥,是获得真知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锦囊妙计。当前,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阔步新征程,我们要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在迎接挑战、破解难题、化解风险中不断强化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努力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简介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原文载于《兵团日报》2023年04月10日第5版,转载请标注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今日编辑:王珏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新华社 刘周
责任编辑:金云云 李真鸣
往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