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寻史前历史的“侦查员”

浙江大学 启真新论 2024-03-21


看到“侦查员”这几个字眼,你是否会想到近年来流行的系列刑侦悬疑小说《法医秦明》?这部小说讲述了一群刑侦专业人士,通过调查、分析犯罪现场的各类实物与痕迹进行推理,最终破案的故事。书中描述了细致的现场勘查、先进的科技手段、严谨的模拟实验、缜密的推理还原以及惊悚的案件真相,对读者来说颇有吸引力。


在考古研究中,也有这样一群“侦查员”。他们运用科技手段和设备,在古物上寻找痕迹、血迹、纤维等肉眼不易发现的微小证据,然后在实验室内仔细分析,去还原古人的一个生活场景,或是破获一起史前的狩猎或屠宰事件。


这就是考古痕迹分析。


玉石器微痕分析



考古,近年来颇受年轻人的喜欢。许多人在闲暇时间愿意去博物馆一睹古物之风采,看看古代人如何吃穿住用行。不过多数人并不清楚考古学究竟是做什么的,以及怎么做


简要来说,考古学家要做的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列工程,包括对古代遗存的发现、研究、保护、展示等多个环节。


史前考古,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以有文字记录之前的时期为主,最早可追溯至人类诞生之初,一般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古人主要生产和使用石器、木器、骨器等,新石器时代还出现大量玉器。玉、石器因其耐保存的特性,成为目前史前考古的主要对象。


越是久远的时代,遗存被发现、研究、阐释的难度就越大。伴随着各色有机物消失殆尽,史前时代的各类信息与迹象湮没在大地的岁月中,再加上这一时期几乎没有可参考的文献资料,有效历史信息极难获得。


科技考古的应运而生,为史前考古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科技考古,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结合考古学特有的方法,探索人类历史的科学。


我国科技考古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包括年代测定、动植物分析、材料分析、同位素分析、遥感物探等,近年来进一步发展出古基因分析、痕迹分析、残留物分析等。



石器是史前古人的主要工具,基本决定了他们能否在艰苦环境中存活下来。石器的制作与使用,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突出意义。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新石器时代发展出磨制石器。关于这些石器如何被制作、如何被使用,以往主要是通过民族学观察、形态类比、器物组合分析等方式加以推测,无法直接证明。


打制石器


考古痕迹分析,也被称为微痕分析,借鉴自刑事侦查学中的分支学科痕迹学。分析者主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考古出土器物,从而判断器物上因制作、使用或其他扰动而产生的微小痕迹。


石器在制作或使用时,接触部位因受力会发生不可逆转的物理变化,在表面留下各种不同的破损痕、光泽面、线状痕等。研究表明,不同的痕迹可对应于具体的制作技术、使用方式和接触材料。


石器加工木头的特有痕迹


考古工作者显然没有现代的刑侦人员那般好运气,既“活”无参照,又“死”无对证。


考古痕迹分析者只能借助既有知识点和古今一致性,开展大量模拟实验,收集形象痕迹(图像)和立体痕迹(数据与模型),归纳数据规律,构建数据参照系,进而将考古材料与之进行对比,提供较为可靠的直接证据。


通过显微镜,微痕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有些石器看似非常锋利,经过精心制作,实则是利用了石片的天然形状和锋利边刃,仅在个别位置经过敲击或琢磨,以便使用且不伤手。有些石器看起来和今天的某些工具相似,但用途却不尽相同,比如新石器时代的许多石刀,其实并非用于切割食材,而是用于收割谷物。


新石器时代石刀“收割谷物”的痕迹


近年来,考古学家惊喜地发现,石器上可能还会残留一些有机微遗存,例如植硅体、淀粉粒、脂肪酸、蛋白质等。例如,通过对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器开展残留物分析,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驯化水稻植硅体,这些器物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具。



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学院考古痕迹学(玉石器)实验室,是国内较为成熟的专业考古痕迹分析团队,主要从事玉石器微痕分析和残留物分析。团队始建于2012年,目前已参与二十余处国内外史前遗址的玉石器分析,完成了多份史前现场“侦查”报告。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是一处距今6.5-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出土物十分丰富,目前已出土2万多件石器、1万多件古动物化石,并发现了用火遗迹。


通过对部分出土石器的微痕分析,考古学家发现一半以上的石器被古人使用过,主要功能是加工动物性材料,特别是剥皮和从骨头上剔肉两种动作。


聚类分析显示“集中屠宰事件”


研究人员对石器微痕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第一地点大约深距地面270厘米处,曾经在几万年前发生过一次集中屠宰、加工动物的“事件”。“嫌疑人只能大体锁定为“乌兰木伦人”中的某一人或是某几人,被屠宰对象可能是一头披毛犀,因为痕迹指向类似于牛的动物,而遗址下部也发现了一头完整的披毛犀骨架。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考古学家曾在莫角山宫殿区南部,发现存有约20万公斤碳化稻谷的粮仓,还先后在杭州临平茅山遗址和宁波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良渚时期水稻田。


良渚博物院藏石镰“收割谷物”的痕迹


微痕分析发现,良渚时期的石镰不仅形态与现代镰刀相似,而且刃部留有大量收割谷物而产生的痕迹。这让我们有可能复原出五千年前良渚人收割作物的“现场”:他们一手抓住稻杆,另一手握石镰将稻穗和稻杆一同割下。


直到今天,这种人工收割水稻的方式还存在于一些地区,让人不禁感叹史前先民的农耕经验与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史前石器的出现与演化,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考古痕迹分析,有助于了解古人生活起居的细节,揭示史前资源利用的模式,复原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关系。


鉴微寻踪,见微知著,考古学家们一直致力于运用各种分析手法,用痕迹证据说话,为我们尽可能细致地展现一幅幅史前“场景”。


作者介绍

陈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者福利


此次抽奖奖品为陈虹教授的著作《鉴微寻踪》


参与方式


· 关注“启真新论”公众号,在后台输入“抽奖”二字,即可获取链接参与抽奖· 活动时间:截至2023年8月1日(周二)中午12点



开奖以后,中奖的10位幸运读者,请在“启真新论”后台消息栏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方便小编联系~ 心动了吗?一起来学习,提升文化素养吧!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今日编辑:徐一凌

责任编辑:奚婉 李真鸣


往期推文:信心从何而来?
重新认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亚圣”孟子的气场有多强?
清代名幕汪辉祖二三事
从“两山理念”看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林业碳汇体系建设与碳中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