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重温老昆明的工业记忆与精致生活
云纺
曾经是昆明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
从云南纺织厂到云纺批发城
再到如今的云纺商业区
过去的盛景以另一种方式在这延续
你很难想象
在这灯火通明的云纺商业区
会存在这样一间博物馆
承载着云南工业文明的积淀
记录着老云纺人拼搏的印记
见证着一座城市无声的变化
博物馆不大
不消一小时便能够从头参观到尾
坐落在闹市的地下
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生活
藏在地下的历史
————————————————
走过商业区的玻璃地面时
不经意往下一瞥看见纺织的机器
当你还在好奇时
红墙上的字便解释了一切
——云纺博物馆
沿台阶而下步入博物馆
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整面墙的纺锤
简洁明了地告诉你
云纺最重要的生命源泉
进入正门,地面投射着白色的时间轴
同时沿墙的历史坐标则陈列了
云纺的重要历史节点
1934年,云南商业巨子缪云台先生
创办了云南经济委员会纺织厂
也就是云南纺织厂的前身
是云南第一家现代机器纺织企业
缪云台先生兄弟三人为母亲所立的墓志铭
建立伊始
缪先生邀请留洋归来的金龙章担任厂长
这位高学历的管理者
为云纺带来了极为先进的管理理念
以及在展厅中陈列的这些珍贵器械
天津市红星工厂生产的“文化牌”手摇计算机
40年代英国皇家打字机
美国萨克洛威尔梳棉机
抗战时期
滇缅公路的修建
使这些弥足珍贵的物品来到了昆明
云纺人使用这些机器夜以继日工作
在抗战后方提供了巨大的物资支持
博物馆内陈列的部分当年的生产工具
这些机器静默地陈列在展柜中
无需开口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分量
代表着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丰田织布机
毫无疑问地处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丰田(TOYOTA)织布机:裕滇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1949年购入的500台之一,云南纺织厂于1950年投入使用,直到90年代这批织布机才停用。
锈迹斑驳的织布机
仍然可以再次转动
与几十年前它意气风发时毫无差别
从初址所在的凤翥村玉皇阁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面临纺织工业产能过剩
云纺被迫“推倒围墙建市场”
成就了盛极一时的螺蛳湾商圈
却又衰落于旧城改造的轰鸣之中
如今重获新生成长为文创园
可以说
云纺的历史也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
重温旧时光
在这里
陈列的不只是代表历史的旧物
还有数十年前云纺人的温暖生活
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
记录的未必是什么大事
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云纺人的生活状态
在繁重的劳动之外
得到一些放松
博物馆内复刻的云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员工宿舍
几平米的空间内
东西繁多却不显得逼仄
满满的老物件与回忆
梳妆打扮的镜子
崭新锃亮的收音机
朴素的双层木床
还在播放着当年的节目的电视
似乎把人拉回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
馆内的展厅中陈列着
大量上世纪云纺人的生活物品
展现了当时纺织厂优厚的生活待遇
走过重建的员工宿舍
映入眼帘的便是几行横躺的布匹
我们竟然看到了“阴丹士林蓝”
第一次知道“阴丹士林”
还是在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
“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
时光回到上世纪
平均每个云南人身上
有300克棉纱出自云纺
身穿“阴丹士林”旗袍的时髦姑娘
引领了云南的潮流时尚
行走过云纺生活展区
一堵高墙将会拦住你的去路
墙上密密麻麻地印刻着一连串数字
如果有解说在场讲述
你肯定会大为震撼
墙上记录的是云纺每一年的员工人数
如果你或者亲人也曾是云纺的一员
想必此时此刻种种情绪已涌上心头
文化艺术空间
从主展厅出来有一个小的展览馆
在这里会不定期举办本土艺术家的影展或画展
每逢周末
这里还会举行各种读书会、茶话会
对文艺青年来讲
这无疑是一个好去处
走到最后
便能看到贩卖记忆的云纺记忆小卖部
云纺记忆小卖部
小卖部旁贴满了五颜六色的许愿便签
寄托着对生活的期许
邻近出口
透过头顶的玻璃天花板
锈迹斑驳的梳棉机与外面的霓虹高楼
两个时空仿若交汇到了一起
从地下到地上
交织着云纺曾经和现在的辉煌
篇幅有限
无法展现云纺博物馆所有的美好
愿你能亲身体验一番旧工业文明的魅力
一窥老昆明过去的精致生活
地址已经放在下方了
还不快去拍照打卡
云纺博物馆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环城南路668号云纺文创园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22:00
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来源:拾云南
作者:陈海庆 秦志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