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式及推进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式及推进路径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
主要通过

1)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外交演讲等活动,

2)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出版和发行覆盖,

3)主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主场政党外交活动,

4)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以及部分国外共产党、海外友华人士及团体正面宣传等方式进行,取得了重要成效。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必须

1)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

不断累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宣传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人力优势,

在实践中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和效能的提升;

2)要在国际上积极倡导“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理念,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

与宣传新时代中国对全球治理作出的独特贡献结合起来;

3)构建新时代“内宣+外宣+他宣”的“三位一体”宣传新体系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P16-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国人民不断取得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老挝政治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苏帕娃迪·拉坎赛(Souphavady Larkhamsaia)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这一伟大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座右铭、指南针”[2]P102-10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属于全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提出的完善全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正确理念指引和原则指向,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支持和期待。当前,在国际上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历史责任与重大现实任务。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准确分析当前的国际舆论环境。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3]P320。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要求“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4]。总体上看,当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主要体现在: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学术界和知识界关注、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些研究和讨论建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认知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外学界一方面十分关注中国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世界性贡献。另一方面,“理性看待中国”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声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孕育、提出崭新的时代课题,也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一些国外学者能够冲破意识形态的限制,更加理性、客观地研究中国问题、看待中国成就。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球学术界纷纷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试图探究这一理论创新成果与中国改革发展成就之间的逻辑关系。数据表明,全球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根据对德国Springer-Verlag(斯普林格)出版社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搜索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7月14日,以“习近平”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是6826个,其中学术文章1571篇、著作706部、书目章节4415个,分别从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研究,其中英语文献6432个、德语文献400个、荷兰语文献2个、意大利文献1个。此外,搜索著名的英国Taylor & Francis集团数字资源的结果显示,有4492篇相关研究成果。近十年来,国外学术界公开出版了一系列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著,例如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凯瑞·布朗(Kerry Brown)的《习近平的执政之路》(2022年版)、季北慈(Bates Gill)的《敢于斗争: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全球主张》(2022年版),等等。这些著作深受海外读者群体的喜爱,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使海外读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更加客观、深入和全面。


(二)世界多国共产党及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积极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成就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形成了一定的国际政治共识和国际认同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党的领导人致函习近平总书记,直抒胸臆,有的国家政党以政治决议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祝贺,还有一些国家的政党克服朝野分歧,集体开会、集体身着红装、集体联署贺信,凸显了对华友好的朝野共识,有的政党将党内的理论研讨和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庆生结合在一起,把贺电贺函作为理论研讨的一个成果寄送给我们。国外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正面认知和积极评价大幅增加,并且以具体行动来积极支持中国立场和主张。党的十九大以来,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背景下,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等国家积极鼓动或绑架国际舆论,他们颠倒黑白,不断强化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人民等的集体性丑化和抹黑,形成了一股“噪音”和“逆流”。但在此过程中,“团结中国”“正确评价中国”“不要发动对华舆论冷战”等口号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和海外友好人士的共同呼声。国外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和积极的评价逐渐增多。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原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贡·克伦茨(Egon Krenz)指出,“当我面对一个问题,即中国的发展奇迹原因何在时,我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理解了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认识与中国条件相结合的真谛”[2]P195。现任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沃依切赫·菲利普(Vojtech Filip)也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发展的灵魂,“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P210。


但与此同时,噪音杂音也没有消停,美西方国家媒体对我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丑化的举动一直没有中断,一些海外学者的理论解读和评价带有典型意义上的“西式偏见”,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许多文章充斥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严重误解和误读。因此,我们必须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和国际认同作为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式及成效


近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不断取得新成效、新成果、新成就,国际传播主体多元聚合、传播方式丰富多样、传播效果清晰明显,这一工作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5]P3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出访、外交演讲、出席国际会议等途径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主席本人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和政治家风范,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大国领袖、人民领袖的魅力,在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无可替代的伟大贡献。根据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和第二卷显示,2013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习近平在国际场合的演讲、讲话、致辞、发言等就有136篇,当然这还不是全部。总体上看,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设计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密集开展元首外交,在一系列国际场合发表重要演讲、讲话等,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理解支持,凝聚了各国对华合作的广泛共识,为新时代中国同各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


(二)中国宣传机构和主流媒体推进扩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的出版语种和发行覆盖,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海外的传播


中央宣传部等机构负责宣传推广、出版发行、对外翻译、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4年、2017年相继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2020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出版当天就上架美国亚马逊中国书店,首批海外发行覆盖了70个国家和地区。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正式出版。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已成为全球各国政要、学者和普通民众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首选必备阅读材料。


(三)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主场政党外交活动,搭建了全球政党沟通、交流、合作的“中国平台”,促进了彼此的认识和沟通,集中宣介了党的中央全会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对解决重大国际及地区性问题的中国主张与中国方案,推动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舞台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大幅提升


目前,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积极地参与国际和地区多边政党对话,努力以建立新型政党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努力以夯实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助力完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2017年主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到2021年召开“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讨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再到积极宣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中央对外联络部在短短半个月内面向全球100多个国家、3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举办了十余场宣介活动,这些宣介活动形式多样,充分满足了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宣介需求)。在这些主场政党外交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以一种更加自信、积极、主动、有为的态度和形象屹立在全球政党舞台的中央,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大幅提升。


(四)对外学术交流推动引导海外学界和普通民众形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认知


中华学术“走出去”是一项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中华学术外译工作稳步推进,中国知名学者的学术成果纷纷走向国际舞台,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影响。近年来的外译著作主要有《中国新时代》《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中国扶贫》《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解读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一带一路”手册》等,分别以英文、日文、德文、法文、阿拉伯文、波兰文等语言在海外出版,服从党和国家对外宣传的整体战略安排,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


(五)部分国外共产党、海外友华人士及团体秉承客观公正立场,通过出版著作和撰写论文、发表时事评论、组织学术讨论,积极、正面宣传和评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这些共产党组织主要包括德国共产党、英国共产党、加拿大共产党、尼泊尔共产党、巴基斯坦共产党、美国工人世界党、美国争取社会主义和解放党等。学者包括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丁·雅克、捷克科学院学者胡北思、越南裔美国籍独立记者丹尼尔·哈方、西班牙学者胡利奥·里奥斯、英国独立学者卡洛斯·马丁内斯、印度学者维贾伊·普拉沙德、澳大利亚学者薄国强、美国共产党青年党员伍淡然等。国外学术团体包括美国的“社会主义中国之友”“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等。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反击美国右翼对中国共产党的恶意攻击和丑化,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其中,“社会主义中国之友”组织特别看好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使其在全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中国是推动建立多极化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最突出的力量,而且中国正在成为避免气候崩溃斗争中的全球领导者。因此,该组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存在不仅对中国人民,而且对全人类都至关重要。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推进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整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


当前时期,随着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为我国当前及未来发展争取更多、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6]P20。新时代,我们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采取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1.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构建好新时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做好“用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和中国力量”,首先要深入总结和凝练“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等基本要件。我们要认真梳理中华文明50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年、中国近现代史180多年、中国共产党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新时代伟大10年中带有标志性的“中国故事”,进行深加工、细研究、广宣传。其次,要不断提升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技艺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润物细无声地向国际传播好中国理念、介绍好中国主张、诠释好中国贡献。我们要从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高度,深入分析对外宣传工作。对外文化宣传本质上是一种软性宣传,它受国内和国外、历史和当前、理想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对外宣传的一般规律,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传播的特殊规律,厘清影响和决定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不断夯实和提高中国理论的国际阐释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2.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不断累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宣传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人力优势,培养好、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专业化队伍,发挥党组织坚强领导的优势,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和效能的不断提升。首先,加强党对外宣工作的绝对领导。对外宣传工作承担着“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任务。其次,党的国际传播工作既要充分发挥专业化队伍的力量,又要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智力支持和学理支撑功能,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国际传播工作绝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靠“五路大军”,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同样也需要。高校、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团结合作,发挥集体力量,深化理论研究,用一批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助力”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第三,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和效能的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5]P318传播效能是衡量国际传播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将中国对外宣传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效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工作史为新时代推进国际传播奠定了充分的历史实践基础。


3.要发扬斗争精神,主动作为,采取有力措施对国际舆论和话语体系进行主动引导和建构,不断提高宣传斗争效果,同时讲究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不断提升重大问题上的对外发声能力,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积极营造和引领国际舆论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切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屈不挠地应对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新冠病毒溯源政治化等并作坚决斗争,中国的表现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同情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党形象和大国形象等更加鲜明,我们顺势而为,积极向全世界展现大国、大党的国际担当,中国政府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卑不亢,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赢得了世人尊重,许多国家表示与中国站在一起,许多国家纷纷认可中国政府的国际贡献,表示不愿意在大国竞争中挑边站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P1-2,将对斗争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上升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以“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二)要在国际上积极倡导“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理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与宣传新时代中国对全球治理作出的独特贡献结合起来


是否拥有充足的国际民意支持是衡量我们国际传播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获得国际民心民意支持的关键在于要将我们的自身发展融入到世界的发展之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主旨讲话中向世界各国政党发出的呼吁。这一呼吁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下一步我们要在国际上积极宣传倡导这一理念,并通过自身的表率,使其真正转化为各国政党的实际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球和平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国际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我们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不断赢得国际认可。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承诺绝不输出中国模式,也不会采取强制的方式,而是分享自己的经验,供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参考和借鉴。因此,在国际传播中我们尤其是要阐释好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脱贫减贫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等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的重大作用。


(三)构建新时代“内宣+外宣+他宣”的三位一体宣传新体系,推动形成中外协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越来越洪亮。”[7]P211在内宣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内舆论引导优势,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阐释,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创新,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理解该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尤其是对青年群体的宣传普及,为外宣工作打好基础。


在外宣方面,我们要积极推进政府外交和党际外交相结合、官方互动和民间交流相呼应、线下展示与网上宣传相配合,善于利用国际互联网传播工具做好对国家形象、政党形象、民族形象、人民形象、军队形象的宣传。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布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12种外国语版本,迅速在全网刷屏,引发海内外网友关注。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全球治理格局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国际舞台上予以大力宣传和阐释,主动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大力宣传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西方话语体系霸权,在国际社会上广泛呼吁摒弃“普世价值”“资本市场万能论”等错误主张和论调。


积极利用好海外左翼新闻媒体平台,逐步建立由中国方面主导的、覆盖全球的国际媒体、论坛、网站和网络讨论平台,搭建多元化交流渠道,开展更有针对性、地域化的国际舆论斗争新阵地。首先,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媒体。虽然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中国媒体已经开通运营了多语言的全球直播和视频节目,但是在国际舆论引导力和受众群体等方面还难以匹敌在全球媒体阵地已经布局多年的英美主要媒体。其次,全方位摸索和研究现有国际主流社交平台的运营规律,积极打造中国版的国际社交平台,开辟国际传播新阵地。第三,既要打造政府的国际传播平台,也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民间传播和第三方传播的功能。


发挥互联网国际传播的优势,调动和发挥我国新生代年轻人的国际传播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新生代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而且他们往往拥有鲜明的个性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他们在拍摄短视频、开展网络直播等方面往往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性,采取的表达方式更为年轻化、国际化和具有亲和力,能够更好地吸引海外同龄人的兴趣点、引发共鸣,向世界各国青年展现中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形象”,在对外国际传播中往往能够发挥着独特的效果。


在做好内宣外宣工作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他宣”的独特作用。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通过国内学术机构、团体,建立与海外友华力量的交流和联系,寻求和凝聚他宣共识,组织和团结他宣力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借助外国人的“眼睛”和“嘴巴”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革命时期,有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韩蔚尔等一批西方记者,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方面有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众多外国专家们,他们均是发挥“他宣”效果的典范。同时,我们要发挥在华外国人在讲好中国故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许多在华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人正积极地通过国内的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发布在华工作和学习的短视频,积极评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不仅吸引了数百万中国网友的关注和点赞,也赢得了众多国际粉丝的支持。


扩大民间交流,推动民间交往互动,构建线上线下交流、学习和合作机制,促进他宣实际效果、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更积极主动地与国际友好人士密切联系,鼓励他们助力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做好信息搜集与梳理,从全球范围内对这些友好政党、团体和左翼人士进行研究,了解它们的背景和诉求,结合我们的政治需求,寻找兴趣共同点。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禚明亮(1986—),男,山东临沭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编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1&ZD023);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海外传播”(项目编号:2021MYYA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16(01)


本次发文由作者投稿授权


终审:“科社共运动态+”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