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及现实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由众多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中的一种
发展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话语体系,赢得国际话语权,
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
无产阶级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阶级, 有着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必要性;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就是要实现其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的根本标志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这是其能够掌握群众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实践活动艰难曲折, 但其所获得的斗争胜利、建设成就和经验教训,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实力支撑。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由众多的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中的一种不仅发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 而且成为对世界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和影响的科学理论, 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话语体系, 获得了国际话语权, 即世界无产阶级掌握和拥有在国际范围内言说、表达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权利与权力。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主要要求……现在也成了罗曼语各国一切革命工人阶级的要求。” (1) 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 不仅会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掌握群众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 而且对当下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阶级的归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前提条件
阶级作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 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都将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自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以后出现过众多的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 但是,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 却从来不曾产生过代表广大劳动阶级的科学理论和学说。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 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 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2) 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归属性是不言自明、无需论证的,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体, 这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 还必须进一步认清两个问题:第一, 无产阶级有着掌握和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必要性。这是因为, 首先, 无产阶级是一个贫困化的、受劳动折磨的、因劳动异化而导致“人的完全丧失” (1) 的阶级, 其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决定了只有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和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 才能实现其自身的解放, 因此,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特质。其次, 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具有先进性的特质。拥有这两个“特质”的现代无产阶级, 包括从事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体力劳动无产阶级”和从事脑力劳动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及的“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的无产者, “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 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 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 (3) 。由于“他们不是革命的, 而是保守的” (4) , 不属于现代无产阶级的范畴。但是, 两个“特质”只是现代无产阶级的自身条件, 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 掌握和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只有这样才能从自在阶级发展成为自为阶级。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重要结论。第二, 无产阶级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阶级。 (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普遍交往, 从而产生了“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 (无产阶级———引者注) 这一现象” (6) 。这就是说, 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普遍交往, 产生了一切民族中同时存在着无产阶级这一现象。这是因为, 首先,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存在着世界扩张的必然性。西欧等少数国家或地区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 最早由其内部因素的作用产生和发展起了资本主义, 并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可称其为原生型资本主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可以列入原生型资本主义国家之内。 (7)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几十年是西欧原生型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在这一时期, 这些国家就因资本原始积累和永无止境地追逐利润开始了海外扩张, 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世界大片地区在西欧宗主国的影响之下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实现了所谓“欧化”, 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次, 资本主义大工业存在着全球扩张的内在冲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和“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8) 的“中心—外围”结构。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事实, 必然驱动大工业从处于“中心”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9)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 到处开发, 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10) 这样, 处于“外围”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现代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全球性扩张必然导致现代无产阶级成为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既然无产阶级有着掌握和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必要性, 既然无产阶级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阶级, 无产阶级代表的绝大多数人就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掌握和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因此, 无产阶级的归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前提条件。二、宗旨的利益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动力源泉
宗旨即根本目的和意图。马克思主义宗旨的利益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对工人运动指导等的根本目的, 都是为了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动力源泉。对此需要作以下进一步的理解:第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历来对人们追求利益都给予高度重视。1842年1月至1843年3月,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 这是他人生工作的起点, 也是他世界观转变的起点。在这期间, 他对不公正的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批判, 积极参与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 推动了他对现实利益问题的关注;在积极参与“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 他看到了基于物质利益阶级之间的冲突, 初步看到了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 初步认识到了导致他这一时期产生“苦恼的疑问”的原因;他对摩泽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的调查研究, 进一步推动他转向了唯物主义。总体来看,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就初步认识到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 意识到社会关系的客观性, 并由此得出一个著名论断:“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 恩格斯则在世界观转变之时就认识到经济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标志着他实现世界观转变的文章之一的《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第一次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市民社会, 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切灾祸的根源, 并强调生产的发展以及物质利益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后来, 恩格斯也得出一个著名论断:“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2) 马克思恩格斯还把他们关于利益的观点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之谜的一把钥匙, 认为原始社会的解体、文明时代的发展, 一切都源于利益的驱动。阶级的产生既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标志, 又是人类因追求利益推动生产发展, 引起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文明时代的发展, 同样也是利益驱动的。恩格斯指出:“财富, 财富, 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 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 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如果说在文明时代的怀抱中科学曾经日益发展, 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一再出现, 那也不过是因为现代的一切积聚财富的成就不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罢了。” (3)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共产主义社会追求利益仍然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共产主义社会是公共利益能够真正实现的社会, 但是它并不否定个人利益, 而是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实现的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利益。总之, 对利益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理论与实践的始终, 他们认为, 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第二, 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就是要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首先, 实现共产主义就是要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在阶级产生以后的私有制社会里, 只有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 而没有大多数劳动者阶级的利益, 在资本主义社会, 只有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 而没有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者阶级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断然不是一种合理的状态, 他们怀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追求, 为了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社会, 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力攀登, 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深刻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其次, 无产阶级政党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恩格斯在1889年回忆他与马克思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态度时指出:“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 就必须 (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 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 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 (4) 而无产阶级政党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 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5)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 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无产阶级政党既为利益而奋斗, 又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 才当之无愧地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才得到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既然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 既然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就是要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 世界无产阶级代表的绝大多数人就必然会掌握和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去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因此, 宗旨的利益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动力源泉。三、理论的彻底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内在规定
所谓彻底即透彻、深入、无所遗留, 是对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达到最深刻和最全面程度的描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为中心思想的历史课题作了最深刻和最全面的揭示, 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内在规定。对此应作以下理解:第一, 理论彻底必然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 不仅德国而且世界范围内都缺乏对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两大历史问题深刻而全面的回答, 更缺乏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当时的德国处于国家分裂、专制盛行、经济落后、阶级分化、文化压制的状态, 国家的统一与振兴、人的解放与发展, 都迫切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马克思大声疾呼:“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 (1) 发挥这一重大作用的首先是先进的理论, 进而马克思发出了他那传世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2) 毫无疑问, 这里的群众是指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这是对德国先进理论的期望, 是对科学理论发展最高指向的一般概括, 也是对自身理论发展的要求。可见,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知道理论彻底性的重要性。彻底的或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之所以能说服和掌握群众, 是因为, 首先, 这样的理论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具有真理性;其次, 这样的理论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群众, 能够实现群众的利益, 具有价值性———真理与价值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科学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科学性理论, 是工人群众孜孜以求、迫切需要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必然能掌握群众。第二, 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的彻底性。这是一个公认的结论, 但需要深刻的理解:首先,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众所周知, 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 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地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 马克思主义具有明确的价值性,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 公开申明是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 坚持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 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3) 其次, 马克思主义还具有革命性。同样众所周知的是,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理论。它坚持唯物辩证法, 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4)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这种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批判性和战斗性上, 这成为马克思主义被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大多数人认同和接受的重要原因。对此, 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制的吸引力, 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 (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 同革命性结合起来, 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 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5) 。我们知道, 马克思主义把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性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之上, 从这一角度看, 革命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再强调;同时, 革命的任务是要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和建立共产主义, 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 从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性的再强调。说到底,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归属于科学性, 又强化了科学性, 更充分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既然理论彻底必然掌握群众, 既然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的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够说服群众和掌握群众, 以世界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就会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主动掌握和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因此, 理论的彻底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内在规定。四、实践的坚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根本途径
实践的坚定性即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把理论付诸实践, 用理论指导实践, 并保证实践不断取得胜利。实践的坚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的根本途径。第一, 实践是话语权生成的途径。话语权是言说和表达话语的权利与权力。任何话语都产生于实践, 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知识价值的客体, 是一个由语言符号和知识价值构成的统一体。理论不等同于话语, 但可以转化为话语, 然而并非每一种理论都可以转化为群众话语, 而是只有那些对群众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具有强大解释力并指导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理论才可能转化为群众话语。那些对现实问题缺乏解释力, 不能指导实践并取得胜利的理论, 要么理论本身是非科学的, 要么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是错误的, 这样的理论都不能转化为群众话语。总之, 实践产生理论, 理论转化为话语, 话语被言说和表达生成话语权, 实践是话语权生成的途径。第二,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的坚定性。首先,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实践, 而且创立了人类认识史上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1) 中, 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 , 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 , 强调理论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脱离实践的思辨理论, 他们提出必须把对旧社会的理论批判同实践、同实际斗争联系起来。他们宣称:“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 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 (4) 恩格斯曾对伯恩斯坦空谈理论嘲笑说:“他已经赢得了脱离群众、在自己安静的书房里从旁空谈直接实践问题的名声。” (5) 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说明世界, 而且更为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到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去, 他们通过建立工人组织、领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起草工人组织和政党的“宣言”“章程”, 撰写文章、著作、书信和在工人中发表演说等诸多形式活动, 对工人群众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对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进行批判, 以提高工人群众的觉悟, 保证这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次,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的坚定性。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来都是在充满坎坷的道路上曲折前进的。马克思这位世纪伟人、最伟大的思想家, 一生颠沛流离, 但从未被生活拮据、反动政府驱逐所难倒, 而是坚决克服困难、积极工作, 显示出大无畏的勇气和乐观精神。自从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 在第一国际时期、第二国际早期、第三国际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东欧剧变之前, 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显然, 在不同时期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 有时甚至是巨大的打击。但是, 无论遭到多大的挫折和打击, 马克思主义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尤其是在东欧剧变之后,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在遭受到重大的打击后, 世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探索,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低潮中复兴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也再一次得到提升, 体现了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这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问题, 即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 似乎没有依靠哪一种势力, 怎么会获得国际话语权呢?任何一种话语权的获得和提升都需要以实力为依据, 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情况下, 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取得如此辉煌成就, 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在世界上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更是一种实力, 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和提升的基础。五、几点启示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6) 。这就是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 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逻辑的揭示, 既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需要, 也对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 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然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 那么, 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 就需要在努力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同时, 给世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在国内实施共享发展理念的同时, 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大的实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互利共赢的战略, 近年来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倡议, 正是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 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1) 只要坚定不移地牢记这一使命, 坚持不懈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加强。第二, 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实力是话语权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生成和提升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也必然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效卓著, 目前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 另外, 政治稳定, 社会治理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 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这些成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重要依据。但是, 当下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着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虚化、丑化、抹黑、诋毁、攻击的国家虚无主义。 (2) 这除了少数人对社会主义仇视的原因之外, 与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大有着内在的关联,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要真正消除这些制约因素, 就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党的十九大规划未来30年分两步走,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必将稳步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将会获得巨大的提升。第三, 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而且还亲自参加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理论只有通过宣传传播才能被大众所了解, 才可能被大众所认同和接受, 并进而形成话语权。2013年12月,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 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阐释好中国特色。” (3) 因此,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 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把握国际传播的规律, 提高国际传播效果, 努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
本文作者:张爱武,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研究”(17BKS095)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8(03)
终审:“科社共运动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