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ST精选 | 南京农业大学葛滢团队:微藻胞外聚合物及其与金属/类金属的相互作用
导 读
图1 图文摘要
主要内容
微藻EPS可分为可溶态、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其中多糖和蛋白是EPS的主要成分。在金属/类金属胁迫下,微藻EPS合成基因如capD、csaB、tagH、epsL、slr0977、exoD上调,从而使微藻细胞合成更多的EPS。红外光谱测定结果显示,这些胞外大分子有多种官能团,可带有正电荷(如-NH4⁺、-RNH2⁺等)或负电荷(如-OH⁻、-COO⁻等),形成金属/类金属的结合位点(图2)。
图2 微藻EPS的多种官能团(以集胞藻Synechocystis PCC 6803为例)
微藻EPS对金属/类金属的固定机制包括离子交换、络合、转化和沉淀作用,具体涉及与配体结合、氧化还原、合成纳米颗粒、生物矿化等,这些过程能使金属/类金属的活性和形态发生变化。微藻EPS与金属/类金属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有:金属/类金属种类和性质(如离子半径、电负性)、EPS组成、EPS提取方法以及溶液化学特性(如pH和离子强度)等。EPS的结合特性也与藻种密切相关,EPS产量更高的微藻具有更强的金属/类金属钝化能力。此外,EPS的分泌是生物膜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生物反应器或者湿地环境中,微藻或微藻-细菌-真菌共生体的生物膜能通过EPS实现多种金属/类金属的去除。
总结与展望
本文全面介绍了微藻EPS的特性及其与金属/类金属的相互作用,阐述了微藻EPS组分如何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对金属/类金属的结合、转化和解毒,并展示了微藻EPS对废水中金属/类金属去除的潜力。未来可围绕微藻EPS各组分(多糖、蛋白等)与金属/类金属的结合、EPS合成和运输的分子机制等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并开展更大规模的试验,推进EPS制剂研发及其在环境金属/类金属污染修复上的应用。
作者简介
点击下方蓝字阅读原文
环境科技评论CREST
公众号投稿、合作:CREST_China@outlook.com
往期推荐
2021-10-20
2021-10-18
2021-10-15
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