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编程,原来水这么深? 关于编程的各种相互矛盾且不可思议的观点
编程、STEM、创客、科创、科学、STEAM……在【科学、科技】这个领域面对这么多不同的兴趣班,这么多不同但又彼此交叉的概念,你会不会懵?
我花了几年时间跟各个不同的领域的老师聊,最近两周当深入探讨到【编程】的学习路径时,我聊了一圈顶级大牛,才发现:
编程这个领域,水好深啊
编程这个领域,考验父母比考验孩子多啊
编程这个领域,智商税收的那叫一茬一茬的
我跟大家分享下我最近交流的这个过程:
第一位老师,是一位业界专家,本身也参与国内编程与科创这方面的赛事运营。他的核心观点是:
Scratch(图形化编程,一般针对小低阶段)学不学没大所谓,可以后面直接上代码编程。
高阶的编程Python和C++,C++是通向【信奥】(信息学奥赛,可以保送清北那种)的,但是“不要说青少年了,大厂很多工程师都不能说自己掌握的到底有多专业,所以这玩意不是一般人直接能上手学的”。
Python应用面比较广,语法规则简单一些。如果不是走【信奥】这条路,没必要学C++,学生时间宝贵,尽量选择一个,学精学透,时间花在刀刃上。
后来我们这个专家的建议被我们俱乐部另外一位大厂家属给予了双重肯定:
“这个问题昨天刚和码农老公聊过,他研究了一下信奥题库,结论就是如果娃想通关信奥,中学生要拿得出来每天两小时写代码,代码量10w+,基本就是非常花时间,知识体系覆盖面非常广,而且不拿金奖从升学角度看就几乎没有用了”
“结论就是娃如果通关了信奥,差不多直接可以去大厂上班了”。
第二位老师,是某教育规划平台推荐的一个清北老师,也有金光闪闪的头衔,看起来非常专业,我听了这位老师的课,和几次直播,他是这么认为:
4年级或以上可以学C++,如果实在想要过渡一下可以学个半年Python,当然一般情况下也并不需要这个接驳。
4-7年级是学C++的黄金年龄阶段,最晚不能超过初二,学这个就是为了对口【信奥】,要不然你学了没任何结果,大部分家长都不会花这个时间。
因为【信奥】不考Python,你学了也没用,Python和C++本来就是两条线路。
孩子成绩不太差的都可以来学习一下C++,看看感觉。兴趣类编程(图形化编程和一些机器人编程等)就不要浪费太多浪费太多时间、太多钱。
目前很多学生在从“奥数”往“信奥”方向迁移,最关键的就是要选择机构和老师。
当时我听完有点懵,因为和第一组大厂爸爸们的观点不能说是完全相反吧,但至少可以说思路非常不同。
大厂爸爸的整体感觉就是这玩意儿太难,对人要求太高,把时间和投入一算,其实跟绝大大大部分孩子没啥关系。
但后面这个老师认为其实大部分学习还行的学生从4-5年级就都可以尝试,因为【信奥】要求高,所以应该更早开始学习,把握4-7年级的黄金期,学不学的好其实也没那么神秘,就是要投入、要花时间、要练习要刷题。
这种建议上的分歧使我更加好奇与兴奋,于是开始调研第3456个老师…
第三位老师是一位顶级公立校的信息技术老师,也是名校毕业,他是跨年级的对学生进行“纵贯线”的培养。他谈的几个点:
市场上基本大家已经形成一个合力,功利的来讲就是升学,基本就是想要获奖才会去学。但难度是真的很大,大部分孩子最后还是走高考,对孩子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最后选择计算机专业。
广东、浙江这些强省,省前100名,国外吊打顶尖门槛,这个能力很容易迁移,有些孩子高二才转到国际体系,最后走的也很好。
有一定强度的学习会在初二、初三,【接触的早】和【认真去搞】那是不一样的。【认真去搞】之前的那些东西甚至可以忽略。
科学的规划与安排极为重要,东搞一下西搞一下一下没用的。科学的管理比知识还要重要。
深圳很多孩子都是自己学上来的,自学的孩子成长很快很快。(信奥)400分满分,200分以上的学生一般老师基本教不了的,给她喂题就行。
最终还是看孩子有没有学进去,不是靠家长强推。
还聊了很多很多其他内容和干货,改天线下再分享,但这个老师因为对市场和学生、家庭端都非常了解,讲的客观且更平和。
随后我聊了一个全国出了最顶级成绩的牛X教练,他也最为犀利,讲的最为直接:
【信奥】本身是清北选拔学生的一种方式,竞争很激烈是当然的。受众群体本身就应该是前1%-2%的学生。
现在小孩子在外面学的很多东西,跟真正的计算机和编程其实没啥关系,很多都是割韭菜的。
你如果学的一个东西,启发的兴趣,跟它最内核的东西都没有太大关系的话,有什么用呢,启发兴趣要和事物本质相关。
很残酷的一个事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编程,很多孩子就是学不懂,就好像高中物理,很多孩子就学不懂,因为它本质的难度就是比较高的。
什么样的课程是真正的编程课程?班上中等生都能学的懂的课程大概率是割韭菜。
深圳家长高知的比较多,重视教育,但接受不了要花很多时间。但真正的课程、有质量的课程肯定是要花一点时间的。现实是深圳的家长极其功利,如果投入半年没大效果就很难有耐心了。
绝大部分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没有办法了解这个行业的本质,往往效果不好。
这位师兄看似不留情面,但实际上讲的确实是在【信奥】这条路上最真诚、最实在的话,国内的生态也总结的非常到位。
话说的直白了,我也就真正看明白了【国内】和【国际】两条不同的路线,为什么同样是学编程,但大家学的方式、老师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升学支持的模式,为什么如此不同?
但通过这样的对话,我其实存在一点终极的疑惑:就是关于【兴趣的问题】,我觉得以上说的第3点,关于“兴趣要与事物本质相关”的看法,我不确定,脑子里也没有形成逻辑。
于是我请教了第5位老师。
第五位老师是国际化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他本人的自学与跨学科串联能力爆炸,我问他怎么看待“兴趣”与“事物本质”这个问题,他给我码了两段字,我直接移过来吧,我认为他解除了我的疑惑。
“上大学以前,我觉得都是以“激发兴趣”为主,最好不要从家长主观的角度去做决定。除非是孩子极为感兴趣且内驱力非常强,也就是孩子自己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去搞得很深入很高级,否则就以“玩”为主,但最好能持续地玩,比如编程科创steam,从3岁一直玩到高中,不用玩特别贵的,但要有意思,孩子也愿意持续参与,这样就行。
玩的过程中,自然会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探究精神、时间管理、审美……如果有能力,可以顺便参加一下竞赛,如果能得奖当然是好的,但不建议为了得奖而去比赛,一定要减弱功利性。
如果孩子真的能坚持十年,做了上百个作品,然后其中甚至很大一部分是自己设计的自己的idea,那我觉得这个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肯定都提升到很好了,他也有能力学好任何学科。”
“你说的这个观点,其实还是功利性、目的性太强。学习应该是自然而发的过程,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
输出方和输入方不匹配的可能性远大于匹配的可能性。大家以往都太在意刻意输出了,拼命分析你的需求,然后根据他们以为的你的“需求”去给你做输出,但可能他们分析的就是错的。
所以我会更喜欢反过来,输出方不那么功利,而是自己有什么能力就输出什么,就像逛游乐场,什么项目都有,好不好玩不是项目自己说了算,得游客玩了才知道,而且也只能代表游客自己。
学习者如果不知道想要什么,就都刷一遍,体验一番,看看自己最喜欢玩哪一个。如果清晰地知道了自己的需求,就可以自己去索取,深入探索,喜欢过山车,那就玩它个十遍百遍。”
前面在探讨的是方法论与路径,后面上升到了终极的“教育”或“育人”。所以我说现代教育,是一场关于理念的战争,和选择。
写这么多,还是免费的
也不知道你
get到了没有
?
评论区来提问题~
END
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与信息
请Follow我们的朋友圈
或
加入湾区教育群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领导力认证
•前著名双语国际化学校创始团队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具有深度观察,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面试+访谈超5000组湾区高知家庭,跟踪清北校友30年发展
【卡拉老师工作室】服务项目:
• 一对一定制化教育咨询
• 【湾区新知】家长成长俱乐部
• 【家庭教育战略规划先导课】
往期推荐
记得戳这里、戳这里
点“赞”与“在看”哦~
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