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手收藏】深圳公立、私立、国际学校【课程表】对比全解析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 2023-10-15






提到课程体系这件事,很多人会立刻想到IB、AP、A-level等等,但除了IB体系是一贯制的以外,AP和A-level只适用于高中阶段。那么在小初阶段,课程体系之间的具体差别在哪儿?


对于“课程体系”,家长头脑里往往会有一些宣传化(而非实质意义上)的信息和错误观念,不把这些先去除,很难真正讲明白。


相较课程体系,【每周课程表】对家长反而是最直观、最好理解的信息,本篇,卡拉老师就带家长看看各校的课程表,从课程表解析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带大家了解路径与学校之间的区别。


我们选择了5大类的深圳龙头学校:


  • 【老牌公立学校】

  • 【新兴公立学校】

  • 【老牌私立学校】

  • 【民办双语国际化学校】

  • 【代表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其中每类学校选取的典型样本如下:


老牌公立学校

深圳实验小学

百花小学

荔园外国语学校西校区

南外科苑小学

南二外海德小学


新兴公立学校

明德实验学校

深圳湾小学

南外科华小学

红岭实验小学


老牌私立学校

佰仕达小学

深圳外国语小学(原东海小学)

耀华实验学校

南山中英文学校


民办双语国际化学校

福田贝赛思双语学校(Basis)

荟同学校(Whittle)

爱文学校(Avenues)

清澜山学校(Tsinglan)

城市绿洲小学


代表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Harrow)

深外国际部(SWIS)

南山国际学校(ISNS)



请注意:


  • 我们这里的将1-3年级划分为小低年级4-6年级划分为小高年级


  • 学校里每个年级的课程与双语比例可能都会有变化,因此本文涉及的课表不能代表全部,只能代表一个点,供大家参考理解使用


  • 大家在缺乏专业知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请勿用“好”与“不好”来简单粗暴的定义学校与课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记得拉到底哦,文末有总结及彩蛋)




老牌公立学校


01

 深圳实验小学(某小低年级)



每天6节正课。


每周:7节语文+1节古文+1节阅读,4节数学+1节智训,2.5节英语,5.5节体育(含形体),2节科学,2节音乐/乐器,2节美术。


实验的课表其实排的特别均衡,很大的一个特点是英语弱化的比较多。



02

百花小学(某小高年级)



每天6节正课。


每周:7节语文+1节写字,5节数学,4-5节英语,1节信息科技,2节科学,3节体育,1.5节音乐/美术。


百花对科学与信息技术相对重视一些(也可能因为是小高年级),另外它把音体美的课时匀了一些出来,所以能够把英语再排到4-5节。



03

荔园外国语西校区(某小低年级)



每天6节正课。


每周:8节语文+0.5节书法,4节英语,4节数学,4节体育,2节音乐,2节美术,1节科学,1节综合实践。


语文相对强势很多,其他学科的安排可以说是综合与平衡的样板了。


就是科学与计算机信息方面的课程可以看出是非常边缘化了。



04

南外科苑小学(某小低年级)



每天6节主课。


每周:6节语文+1节语阅,6节英语+1节外教,5节数学,2节科学+1节信息,3节体育,1.5节音乐或美术。


可以看到,南外之所以叫南外,英语的排课是相当的可以了,除此之外,科学与信息方面的课程也相对较重视。



05

南二外海德小学(某小低年级)


因原图拍摄效果不佳,故依原表进行重新编辑如下:



每天6节正课+1节自习。


每周:7节语文+1节阅读+1节书法,5节英语,4节数学,4节体育,2节音乐,1节美术,1节科学,1节劳育。


也是比较均衡型的(也就是最正常的)。




新兴公立学校



新兴公立学校因为新(创校10年以内),所以可以从零开始,做一些老学校不好做的调整,一般都会有自己清晰的教育价值主张,搞点“创新”等,但由于整体课纲与课时安排自上而下都有具体的要求,因此也只能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些伸张与探索


分学校我们来看看:


01

明德实验学校(某小低年级) 2013年开学



每天6节正课。


每周:8节语文+1节书法,5节数学,5节英语+1节口语,1节科学,1.5节音乐或美术,2节体育+1节跆拳道+1节跳绳。


明德作为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创新改良性公立学校,语文是早期花了很大功夫去挖深的,毕竟创校的程校本身也是语文老师背景出身,另外值得一提就是还比较重视体育,除了常规的体育课做了更多细分技能的培养(这个班是跆拳道和跳绳,那个班可能是跳绳与足球等),每天的阳光体育课程时间也不算短。



02

深圳湾小学(某小低年级) 2017年开学



每天6节正课+1节劳动教育。


每周:8节语文,4节英语,3节数学+1节思维训练+1节围棋,3节体育融合+1节舞蹈,1节科学,1节音乐,2节美术,1节户外劳动。


深圳湾小学是近年最火也争议最大的学校之一,其最有特色当属对体育的重视,最早期体育学科团队的创建构架就是一个国际化团队,并且保持至今的就是用英语作为体育课的授课语言


深圳湾小学的语文课时,其中一部分将主题课外阅读重新拿回课堂进行探讨、学习,将阅读这事儿系统地设计进课内教学,算是非常落实地在抓阅读了。



03

南外科华小学(某小低年级) 2018年开学



每天6节正课。


每周:7节语文+1节阅读,5节英语+1节配音,4节数学,3节体育+1节足球+1节舞蹈,2节美术,1节音乐,1节科学,1节综合实践或劳动。


南外系的另一所新学校,在大冲宇宙中心,还是延续了重视英语的特色,同时在体育课程上也通过多元化课程内容给孩子们更丰富的体验。


家长们反映小低年级的劳动课相当精彩:学洗头、叠衣服、洗完,还要交照片作业,作为老母亲的我们口水流下来……这样培养人才好啊,我们80后、90后啃完老可以直接啃小。


看看以下这些作业单优不优秀:





04

红岭实验小学(某小低年级) 2019年开学



每天7节正课(在此次收集中唯一一个看到每天7节正课的公校)。


每周:7节语文,5节英语+1节外教,5节数学, 4节体育+1节网球,2节科学+1节信息,2节音乐(含乐器),2节美术,2节主班综合(班主任定)。


红岭实验因为每天多出一节正课,排课就高了许多灵活性,整体呈现出丰富且平衡的感觉。


英语课排课不算少,科学+信息的排课量也上来了,体音美的绝对课时量放在一干公立学校里非常突出。


红岭也特别提倡探究制的学习方式,相信除了语文课,在“主班综合”的课时模块里也可以有更多主题性跨学科的探讨。




老牌私立学校


01

佰仕达小学(某小高年级)



每天7节正课+1节体育与健康。


每周:7节语文+1节图书馆,5节英语+2节外教英语+1节外教科学,5节数学+1节数学拓展,2节科学+1节信息(+1节外教科学,刚才在英语部分也计算了),2节足球+2节篮球,1节美术+1节音乐+1节戏剧+1节兴趣选修。


有没有一种感觉,怎么每天正课也就多了一节,整体课时量却感觉这么丰满,语数外三门主科都强化了一遍,同时科学与信息课全算下来4节课时,应该说是学术的第四门主科了。


因为是小高年级的课程表,因此体育课直接设计为“足球+篮球”,如果是小低年级,想来可能会更综合体能一些。


将百仕达的课表跟红岭实验比对一下,什么感觉?



02

深外小学(原东海小学,某小低年级)



每天7节正课+1节阳光体育。


每周:6节语文+1节阅读写作+1节经典诵读+1节写字,5节英语+1节英语戏剧,5节数学+1节趣味数学,2节科学+1节信息技术,3节体育,2节音乐,2节美术。


也是比较丰满的课程+更多形式增强趣味的学科探索,比如英语戏剧、趣味数学等等,3节科学与信息技术在小低年级阶段体现了对该学科领域的重视,体音美整体比较均衡。


语文课整体课时很高,但通过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形式希望能在整体上增强对学生兴趣的调动(毕竟,能教好语文课真是很高级的能力呀)。



03

耀华实验学校(某小低年级)



每天7节正课。


每周:8节语文,5节英语+3节文外(“文外”就是外教上英文人文课的意思),5节数学,3节体育+1节形体,1节科学,2节美术,1节音乐+1节钢琴,3节德语。


现在的耀华实验已经没有普通班了,齐刷刷都是特色班,区别主要在于学哪一个二外,是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还是日语?


也可以看到耀华有特别在鸡英语,总之,在小低阶段,它旗帜鲜明的重视外语以及第二外语的学习。


耀华的日程还是比较饱满的,上完第7节课就5点了。



04

南山中英文学校(某小低年级)


因原图拍摄效果不佳,故依原表进行重新编辑如下:


每天7节正课。


每周:6节语文+1节国学,7节英语+3节外教英语(EN),5节数学,3节体育+1节舞蹈+3节活动,2节音乐,1节美术,1节陶艺+1节手工劳动。


南山中英文入学时会有双语班和国际班的选择,该份课表体现的是双语班的安排。双语班在语言的安排上,除了英语和EN是用英文来上以外,其他全用中文进行教学。据反馈,南山中英文从3年级起会有英语科学和英语数学的课时安排。


这份课表最突出的就是英语课时多(10节之多),其他都还算挺均衡的。


整体运动和活动的板块确实是最充分的了(7节~~)。




民办双语国际化学校


01

田贝赛思双语学校Basis(某小低年级)


注:因原表太复杂,故依原表重新优化编辑;原表为英文,中文为小编编辑。



每天8节正课。


每周:7.5节语文,7.5节英文或英文文学,10节数学(因为双语因素,随着年级升高,中文数学递减),5-6节体育(含舞蹈与游泳),5节综合艺术科技类课程(含艺术、戏剧、音乐、STEAM),小1.5节科学(简单估算)。


Basis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与其他双语国际化学校放在一起讨论的,因为画风区别太大,而它坚定地在超前与应试这条大道上昂首而行。这是一张高密度的课表,而且因为时间利用效率比较高,放学时间也没有太晚,不过估计满满一天的正课后,孩子还是比较辛苦的。


可以看出Basis在小低年级是比较均衡的,但是时间明显侧重在学术学科上,与传说中的差不多。家长反馈小低年级并没有很夸张的鸡娃,还是比较OK的。小学的在校家长普遍对于学校的运营效率与稳定性表示满意。



02

荟同学校Whittle(某小低年级)



每天7节正课。


每周:7节语文,3节英语+3节英语分层(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方式),6节数学,5节科学/STEM+2节卓越中心(深圳卓越中心的特色是工程与科创),3节体育,2节音乐,2节艺术,1节导师活动。


荟同这个课表的安排将“全人教育”体现的比较充分,一个是学术主科很明显是四门,除了传统的语数英,科学与工程、科创这个板块和语文一样放在了最重的位置上(应该说是深圳的学校里绝无仅有),另一个,它的体音美等课程也算是安排的比较均衡,相对来说体育没有太多。


在课表的大框架设计上,可以看出原始教育设计上是非常注重前沿科技领域的投入的,也是和深圳最契合的一点。



03

爱文学校Avenues(某小高年级)



每天5-7个内容板块(并不直接对应课时)。


每周:难以从给家长分享的课程说明中直接计算课时,因为有的时候可能上一个大课就是2节课时都算进去了。因此只能一窥课程框架设计。


爱文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均衡的中英双语模型,在具体执行中,爱文小学将坚持幼儿园运营以来的“一天中、一天英”的语言框架,为保证课时,应该可以看到每天基本都有专门的语文与英文课。


课程板块整体比较丰富,音乐、艺术、图书馆课(2个模块)、书法课、劳动课、社交与情感等等,比较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因为爱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特别重,因此除了在数学学科中有直接体现(2个运用数学),世界探索课(3个模块)和项目学习时间(1个模块)整体占用的时间比重也较大,有点像后面其他国际学校的“主题探究课”,都是以某个主题或线索为出发,通过跨学科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课程。唯一可能比较受限制的还是体育课的时间。



04

清澜山学校Tsinglan(某小低年级)



每天8节正课。


每周:5节语文+1节阅读+1节书法,6节英文+4节英文文法,5节英文数学(数学B)+3节中文数学(数学A),3节英文科学(科学B)+1节中文科学(科学A),3节体育+1节外教体育,2节戏剧+1节艺术+1节音乐。


清澜山的双语教学模型不同于爱文的一天中一天英,也不同于荟同的按学科与老师进行分配,而是按半天中、半天英的方式进行安排通常,上午1-4节课都是由英文的homeroom teacher也就是主班外教老师负责教授,这里早上除了戏剧以外的英文、数学B和科学B都是这位老师负责的,而下午则基本都是中文课程。


清澜山的课程在紧密度与排课逻辑上与Basis有高度相似之处,区别是科学与学术英文可能更重一些,华为+清华=鸡血,8节正课后还可以再选2节选修/拓展课,感觉不是体力狂人一天都撑不下来啊,加油少年~



05

城市绿洲小学(某小低年级)


注:原表为英文,中文为小编编辑。



每天6天正课。


每周:5节语文,5节英语,5节数学,2节体育+1节舞蹈,1节艺术,1节音乐,1节PSHE,7节主题探究课(Topic)。


在这张课表背后能看到城市绿洲融合了英式与美式的风格,PSHE是非常典型的英式的概念,而7节课之重的(跨学科)主题探究又是相当美式的感觉,在融合的风格之上,我们了解到整体教学语言还是以英文为主


分科的艺术、音乐课量不多,要想系统的了解绿洲的教育怎么样,看来还是要更深入的去考察它的主题探究课的质量与深度。




代表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01

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某小低年级)


注:原表为英文,中文为小编编辑



每天按时段分是8个时段板块(因为有些地方没有小课间休息,所以很难判断算不算8节正课课时,应该不到)。


每周:5节语文,2节戏剧,3节体育,2节计算机,2节音乐,1节图书馆课,24节Homeroom板块(按每节40分钟来算,实际应低于此时长)。


这张课表估计大部分家长直接看原图就是一脸懵。


可以看到,除了小编翻译成中文的板块以外,还有一个    这样底色的板块,覆盖了最大的面积,叫做homeroom,没法直接翻译,不过这个就是超级类似清澜山学校整个上午时段安排的那种“班主任全科教学课”(还记得那个同时负责教英文、数学B和科学B的外教homeroom teacher吗),这里也是神似的安排,这里面有时候是2节或3节课放在一起,有时候是单节小课,教学的内容重点是英语,和以英文进行的数学、科学等,也会有一些主题下的跨学科探究,比如这个单元是研究人体,下个单元是研究古文明等等(等等,这其实也相当的“美式”啊哈哈)。


因为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可以看出来中文和语文也真的是比较稀缺了,且行且珍惜。



02

深外国际部SWIS(某小高年级)


注:原表为英文,中文为小编编辑。



每天6节正课+半小时的Morning Meeting~


每周:5节语文,5节数学,7节英文,2节体育+1节游泳,2节艺术,2节音乐,,5节UOI主题探究课(Unit of Inquiry)。


整体排课均衡和谐,和城市绿洲、哈罗、爱文等校在主题探究课程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深外国际部因为整体是IB课程体系,在小学阶段是IB体系的PYP,因此在低年级,教学的大框架设计也将采用全科教学与主题探究的模式,语言上与其他外籍学校一致,也是基本都英语,中文未做明显强化。



03

南山外籍人员子女学校ISNS

(原南山国际学校)


注:原表为英文,中文为小编编辑。



每天6节正课。


每周:4节语文,5节数学,4节英文阅读+4节英文写作,2节体育,2节视觉艺术,2节音乐,1节图书馆课,5节主题探究课(UOI),当然,也是除了语文基本全英文的环境。


这样一看,南山国际的课表和SWIS深外国际部那是类似到几乎一样,也难怪,两家学校都是正牌一贯制做IB体系的,当然画风神似。其实想想跟哈罗也差不多,只不过小哈将计算机和戏剧单列了出来,而主题探究隐在Homeroom里没拿出来说而已。这几所学校,如果不参加课外拓展或选修课,放学时间也相对其他学校早一些(基本在3:10pm或以前)


看来,这几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从课表中真不好看出明显差异,详细的区别要挖深到:教学质量、师资质量、学风与生源等方面去了,对于普通家长而言,确实不太好把握,唯一能直接看到的,估计也就是价格和硬件条件吧。




总结


从课程表直观的课量来说:


普通剂量:1天6节正课

加强剂量:1天7节正课

彪悍剂量:1天8节正课


普通剂量下排课只能有所取舍,能看出来哪些课更受重视,基础课排完很难再有其他什么特色;


加强剂量下,能看到课程都有所照顾到,比较均衡;


彪悍剂量下,课程更加丰富,时间安排的比较紧张,一般只有中午不回家、统一在校午餐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当然,并不是说每天的剂量越强就越好,还是要看学校内教学的质量与扎实度,和回家以后的阅读、练习、实践能不能配套的好。



公立课表【差异】背后的理念探寻


  1. 在全民减英语的背景下,将英语课保留在什么程度和水平


  2. 科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有没有特别的重视


  3. 小低年段的学习是不是加强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回想一下那些趣味数学、综合实践、劳动教育、主题探究……)


  4. 大语文课的探索形式,阅读到底怎么做?


  5. 体育课是不是多做了一些探索,增加了一些细分运动技能领域的培养?



老牌私立与国际化私立学校之间的对比


  1. 相同的地方是课程都比较丰富,区别是对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程度有不同见解;


  2. 家长关注的一个点是“学校到底鸡不鸡”,我们关注的是不同学校的学风到底怎么样,前者在意的是学校作用,后者发现学校的文化其实也是逆向地由生源与家长塑造;


  3. 老牌私立学校在语言上的特点是:英语教的比较多,而新一代的国际化私立学校则基本都高举着“沉浸式双语”的大旗。(基础知识请参考:深圳国际化学校的三个底层认知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一些特点


  1. 这里列了深外国际部、南山国际和哈罗,没列的还有蛇口国际SIS,科爱赛QSI,龙华曼彻斯通等,都算是深圳一线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2. 不管叫不叫IB,各校小低年级的主流教学方法论都有着高度相似之处,全科教学啊,跨学科主题探究啊,Progressive式的一些方法论啊等等;


  3.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文是无望的,放弃吧,要不自己补,要不去上双语学校。




卡拉老师说


在中西教育之间:


  1. 扎实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还是进行跨学科主题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文化分歧点(刚好也对应了在时间长度上是大课还是小课的教学时长区别)


  2. 分学科教学还是全科教学是另一个很大的教育文化分歧点


这两点是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背景滋养出来的区别,所以我们叫它“教育文化分歧点”,而并不仅仅把它解读为在教学模式上的差异,或者技能层面上的差异,文化分歧点是没有好坏之争的,更进一步说,两边的教育模式都各有各的好处与缺点,而且双刃剑效果都极强。


在宣传层面上,“探究式学习”“PBL”“跨学科”“主题制”“小组式团队学习”这些国际化学校的特有标签已经被市场共谋托举到一种“更高端”“更全人”“更完美”的层面,但实际上,从专业教育对比研究与实践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会觉得这些东西一定是更高级的。


在小学阶段,和公立学校的“大班教学”“知识传授性教学”“强调刷题练习”的方式相比,我们认为国际化学校的方法与此只是A与B的区别而已,在教育意义上,我们甚至不觉得“以学生为中心”一定比“以教师为中心”更高级,事实上,最好的教育是要在这两者中间找一个平衡点。


然而,讲“教育的平衡”这么高级的东西,在市场上是卖不出去的,还是得创造高估值的概念和家长听不懂的话术……


公立学校里,如果不懂行的教育同仁,在没有深入研究最近150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与问题的基础上,是不能贸然去学杜威与克屈伯的那些东西的,不是说不好,而是说,考虑到一线基层教育人员的整体水平(包括校长),这些东西在执行层面上最终可能会是千疮百孔,半瓶水晃荡的害处,尤甚,美国基础教育现在凸显的问题,已经很说明情况了。


说白了就是,公立学校如果要全面采取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是要彻底瞎掉的,不能乱搞。不是说一些好的教学方式不能用,重点在于:程度、火候、执行质量……


这篇我们系统解读了课程表,但是你发现,越是国际化的课表,你越无法真正理解和评价,我们看到的是课程名称,但背后的课程质量才更重要。


看学校,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看师资、看文化、看生源、看方法论的角度去。



PS:请大家顺手也转给幼儿园的家长看看,幼升小择校,深圳家长普遍没有太多扎实的信息,本文算得一篇。


END



预告

针对本篇内容

卡拉老师后续将为家长们带来

【课程对比评析说明会】

从课程的角度来讲

“路径与择校”


请扫码备注“课程”,入群后了解说明会安排信息

👇



往期回顾

01富裕家庭的嫡长子陷阱

02深圳少年|May的“自由”学习成长之路

03【人手收藏】深圳国际化学校的三个底层认知

04在深圳做家长教育,我们是认真的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是深圳市首个依托于拥有资深学校管理经验的团队、致力于提升家长认知、增强家长对现代教育理解的第三方教育平台。


卡拉老师团队基于多年对国际学校与创新性公立、私立学校的观察与创校经验,成功打造了从家长认知视角出发的、系统的【现代教育通识基础课】系列,覆盖0-18岁年龄段,在【路径选择】【如何择校】【学习规划】等重点主题上具有深度研究。


服务项目:

• 教育一对一定制化咨询 

• 全流程择校与学习规划服务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 管理学学士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力进修认证 

•前著名双语学校创始团队、教育工作室负责人与招生总监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样本具有深度观察,曾参与一所特色国际化高中的创设 

•深圳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