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 中医药部腹死胎中,骆诗文:西医管中医药必走向灭亡
提要:用西医的标准管理中医药,是消灭中医药的方法。中医药只有从被西医控制之下独立出来,才能有出头之日。
从非典到新冠疫情,中医药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仍然备受打压。钟南山、张文宏等人盛赞的抗疫电影《中国医生》,不仅没有表现中医药的贡献,反而颠倒黑白伪造病人在方舱医院服用中药后病情恶化,被西医呼吸机、ECMO抢救回来的虚假剧情。参见:亲历|从非典到新冠,中医药做出卓越贡献的曲折内幕
上一篇文章《档案 | 中医药倍受打压,吕炳奎致信胡锦涛和温家宝》,讲到了吕炳奎请求成立独立的中医药部,与被西医控制的卫生部平级。
温家宝总理同意成立中医药部,并让吕炳奎提名首任部长。吕炳奎推荐了骆诗文。可惜的是,在强大的利益集团抵制之下,中医药部最终腹死胎中。
骆诗文,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下面是骆诗文的文章和专访。
骆诗文:中医药发展举步维艰
《中国医院院长》2012-05-15
制度的禁锢与异化, 加之趋利的市场行为, 使中医药发展步履蹒跚。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开始重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医药则是其中的瑰宝。早在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将中医药类书籍销毁,一直流传至今。中医药文化五千年来从未间断过,也是现存最完整的有典籍可查的历史国粹。但如今,中医药发展却举步维艰。
制度 禁锢中医药发展的枷锁
上世纪 60 年代,我在广西医药公司工作。当时广西省卫生厅药监处只有六七个人。因为人手稀缺,卫生厅就找到我们这些有资质、懂业务的人,每人发个小本,相当于卫生厅药品监督员的职位,行使药品监查权力,协助卫生厅监管医药市场。那时我们虽然只是医药公司的职员,但是到了各地、市、县,检查力度都很强,因为这种督察是药检所和卫生局承认的。
后来国家成立了中医局,药材公司划给中医局接管,每年中医局领导开会都能见到我,对我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就把我调进了中医局。在建国初期,药材公司归商业部管辖,而原来国家医药局归经贸委(如今更名为发改委)管辖。现在医药局不存在了,将中医局分出来,归到卫生部里,中药的监管职能也随之弱化了。
中药,与西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药讲传统,讲地道;而西药完全讲成分。中医的一种药材都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就像服用合成的西药黄连素会引起一部分人过敏,但天然黄连素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价格便宜。
天然药品和化学药剂的属性完全不同。中药治病都是多种成分联合起作用,不是一种成分就能起到治病的作用。
但如今很多卫生领域的相关负责人都是西医出身,以至于很多政策引导从中药的单一药种中提取所谓的有效成分。
世界卫生组织开会,外国人问,中药能治病依靠的是什么?我们给出的答案都是将西药的观点应用于中药之中。有的领导甚至讲:中药什么成分都讲不清,怎么能走向世界?
实际中药应与“文革”中毛主席讲的阶级成分一样对待,即:有成分,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也就是重在其治疗效果。只有这样看待传统中药,我国的中药才能迅速发展而走向世界,如果按西药讲什么成分,那中药就会走向灭亡。
再说中医,现在的国家政策是,只有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师父带徒弟的中医教学传统逐渐销声匿迹。
上世纪50 年代的时候,县级以下地区大部分是中医接诊,西医很少。中专的医学院校都有医士班和药士班,学成后分配到乡镇卫生院,跟一位老中医学一两年就可以自己行医了。药士班专门采集药材,加工炮制中药饮片。
现在的乡医院没有中医。而从 1996 年起,国家明文规定:地、县卫生学校不许开设医(药)士班。有的学校改开理疗按摩班。我在厦门、珠海等地,就遇到江西、湖南等地的一些卫校学生给人洗脚按摩,就算所谓的实习了。
改革开放后,我国有人去国外做两年的访问学者,回来的结论是中医不如西医,这样一来,我国没有了国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人说,中医药是封建迷信,等同于巫医。我们不否认中医是从巫医起源,但也是从那里发展起来的。等于巫医这种偏见使得中医难以发展。
1982 年国家要成立中医局,为中医领域投资。这时卫生部又下发文件,凡是西医医院都要成立中医科室。西医医院原本没有中医,如今成立中医科,就将中医分散了。中医医院没有了中医,西医医院却又不重视中医。原本中医的诊治费用就比西医低,后来有些医疗机构将诊治效益平均到科室里面去,未能完成任务的科室领不到奖金。西医科室的奖金发得多,中医科室却没有奖金,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不学中医而专注西医的趋势。且西医好分配工作,以这种势态看来,中医就会逐渐衰退。
现在老中医的子女都不学中医了,因为西医的收入至少是中医的 3 倍,更重要的是,学中医工作难找。
趋利 致使中医药信誉降低
我在广西的医药公司呆了 22年,每天都与中药打交道:每年春天下乡去收花草药,秋冬收购根茎类药材。
中国的中药材产地有十大省: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吉林、河南、湖北、安徽。品类以广西、四川、云南、安徽最多。大品种最多的是河南省,当年河南的山药一年能产几十万担。这些地方我都跑遍了。
记得我第一次去广西的平果县时,晚上睡着睡着觉,蛤蚧就会钻到蚊帐里去了。当时我们住在供销社的房子里,第二天早上看到供销社的窗台上趴着的也都是蛤蚧。于是晚上洗完澡,我们到外面乘凉时,就拿个小布袋,带上电筒,到草丛去。那里面趴着的都是蛤蚧,灯一照它们就不走了,在后面用手一掐蛤蚧的头,就抓住了,一晚上能抓五六条。蛤蚧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还可以壮阳补肾。当地普遍用蛤蚧泡酒,加上当时蛤蚧市场价一元一条,利益驱使,大家趋之若鹜,结果没几年就抓光了。我国仅 1964年一年,广西就收购了200 万条蛤蚧,以至于现在广西的蛤蚧濒临灭绝。蛤蚧一年只产一蛋,如今广西一年收购的两三万条都是从越南迁移过来的。
现在真正懂中药材的人没有权力监督药品市场,不懂的人将药品市场弄得很混乱,鱼目混珠。
有一次我去九寨沟买天麻,当地的商贩说 60 元一斤。我瞥了一眼,挑了 6 个。那个女老板看到我挑了 6 个“精品”就急了,当时就说不行,这 6 个必须 320元一斤才卖。那可是原来好几倍的价钱,我就问她为什么。其实她是在马铃薯蒸得半生不熟的时候用竹片加工,晒干烘干,伪装得跟天麻一样,我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马铃薯。她看出我是行家,能辨别天麻的真伪,怎么都不肯 60 元一斤卖我,实际上真的天麻就是 300 多一斤。
现在我都不敢去医院买中药,而是到市场上去,如果看到哪些药材是好的真的,就买上半斤左右放在家里,以备家里生病时用。
近年来,很多在国外行医的中医都是到香港去进中药材。有一次我到了美国去,遇到一位在美国行医的中医,就问他问什么不在大陆进货?他很气愤地说:“我为什么在中国大陆进货?大陆给我们发药材,少发、错发是常有的现象。我们给他们发函,一个月都得不到回复。时间长了我们就直接去找他们,到了当地才发现,企业已经倒闭了,一点信誉都没有。我们在香港订货,打个电话去,马上就能补回来了,与大陆做生意真是太麻烦了。”
其实香港也是在大陆进药材,只是在港加工。香港的中药饮片,加工炮制的工艺非常好,保质保量。而与大陆的虚假无信誉相比,我们真是汗颜。
自 1958年我就开始学习中医药,那时候从认药、采药,到加工药、炮制药,学习的是全套过程。例如摊膏药,过去的膏药分很多种,有菜籽油做的,有用麻油做的,也有香油生产的,有的膏药是用凡士林熬的等等,做法都不一样。还有生产药丸,先要将药材晒干碾成粉,过筛,烤一烤,再碾成粉,两种粉末加起来,放在钵子里,用竹签洒点水,筛一筛才成为小丸。而现今这些工艺都濒临绝迹了,医院都是引进韩国、日本的煎药机,一滚一开就拿出来,根本煮不开,所以现在从煎药机里出来的药都没有原来用砂锅煮的入味。有的人很形象地说:“中药是在煎药机内洗了个桑拿澡。”
全部机械化,这样的药怎么能达到疗效?如果你花钱去看病,吃了很多天都不见疗效,你还相信中医么?那么中医不就完了么?
过去说中药有优势,因为价格比西药低。现在中国的中药资源很匮乏,很多人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后,都拿到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制作保健品。上海研制了一种枸杞子的保健品,一瓶近 600 元,相当于 20 -30 斤的枸杞子价钱。我们知道枸杞子可以壮阳补肾,但是需要多种药材同时使用,单一一种药材是发挥不了那么大疗效的。而且中医一次入药 9 克左右就可,这些枸杞子能看多少病人!
中药讲产地,如今都出国了,国人用药怎么办?我国出口的都是顶级中药,而现在国人吃的最好的药材只是三等货。国外都不信中医中药,将最好的药材出口岂不浪费?
现在对中医药的管理实在有很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药品市场就很混乱。
1987 年,有人搞假牛黄。当时国务院就找到河北省主管省长,强势要求处理假药事件,1987年春,制造人在安国药市公审后被枪毙了。这是我国最后一起重罚的假药案。1990 年国家医药管理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医药市场意见》的通知,整顿药品市场,但不尽人意。到了 1994 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进一步整顿,仍未见成效。随着改革开放,民众都以利益为准绳了,各地政府紧抓 GDP 的收益,一切以GDP 增长为先。
现在全国批准的中药材市场基本都没有专业人员管理,处于一种自由、自主经营的状况,因此,假药材充斥着药材市场。
现在能通过眼看、手摸、口尝、鼻闻等方法辨别出中药材真伪的人越来越少了,在这些人中我还算是年轻的,所以很多老同志都叫我小骆。他们都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小骆你在北京,离国家领导近,你要好好将中医中药的问题跟国家反映一下,不然我国的中医药就没有办法发展了。”有的老同志说着说着就潸然泪下了。四川有位老中药师,搞了一辈子的药,退了休单位每个月只给他发100 元医药费,最后自己都吃不起药。
真是应了那句话:纺布的没衣裳,种田的吃米糠,编凉席的睡空床,挖煤的家里像冰窖,淘金的老头儿穷得慌。想来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南风窗》杂志 记者 阳敏 2007-07-26
骆:中医和中药当然应该分开。中医药管理局当初成立的时候,是中医和中药合在一起的,但实践证明,对中医和中药的管理不分家,对于中药发展十分不利。中药包括中药材的种植、流通和管理等一整套流程,不仅仅是按照老中医的方子制造中成药。后来,中医药管理局只管中医,不管中药,这是当年朱基总理坚持下来的。
但现在的状况很混乱,中药这一块基本没人管。所以,今年年初国务院成立“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简称“工作小组”)的时候,我们中医药界的人对它都抱有很大期望。这个“工作小组”的级别很高,吴仪副总理任组长,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任副组长,小组成员涉及18个部委 ……不过,很遗憾,这个“工作小组”下面没有设置具体的办事机构,所以目前作用有限。
中央对于挽救中医药的决心很大,但最近的情况不容乐观。有些人以“工作小组”的名义,到不同地方召开会议。比如说,在广州召开了会议,说是要投资200亿把广东省建成全国的中药强省。广州是中药销售大市,但该省的中药材并不多产,怎么搞中药大省?这样做的话,会违背中药发展的客观规律。类似的会议,湖南省也开了,说是要投资100亿,把湖南建成中药大省,发展3个中药材市场——实际上,湖南原来的两个中药材市场目前都奄奄一息了。
骆:这3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中医药管理局是卫生部的内管局,它的局长是由卫生部的副部长兼任的,连带它里面的处级干部都是由卫生部任命。像我开头讲的,连中医药方面的国际交流,都由卫生部出面。
药监局看起来很独立,其实它里面很多人马都是由卫生部搬过来的,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案发以后,药监局又从卫生部调过来一批官员——现在仅办公室就有8个主任和副主任。换句话讲,虽然药监局和卫生部从行政架构上讲没有附属关系,实际上,两个部门在人事关系上的纠缠是很深的。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论药监局,还是中医药管理局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讲,都与卫生部有关系。
骆:去年下半年,我曾经随有关部门走访了6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发现有的市场经营惨淡,并且鱼龙混杂——这与国家药监部门大力推行公司化改组有很大关系。
一些地方官员说,过去中药材市场是政府牵头,由药监、工商、卫生和公安等部门共同管理,部门之间也有分工,现在只有药监局一家管,政府也不会拿钱去建市场。
公司化管理,老板只想着赚钱,有钱就允许你进市场经营中药材。比如,江西樟树市场,有2/3的门店关门,1/3的门店不再缴纳租金。
骆:根本原因在于国家药品监督部门积极与“国际接轨”,把美国的FDA管理模式作为圣经在中国强制推行,按照西医西药的标准和管理模式研究和管理中药,在行业内推行GAP、GSP、GMP——农民种中药要GAP,工厂生产要GMP,商业经销要GSP。
以GMP认证为例。不少中成药厂经过GMP改造之后,负债累累。比如,有企业反映,他们生产一种保健品出口很好,但在GMP改造中,药监部门规定要购进一些他们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检测设备,花了几千万元,然后才在GMP验收中通过,但过后设备闲置一旁再未使用,但把GMP改造计入成本后,产品价格高出了一倍。
据测算,整个医药工业企业GMP认证施行3年多以来,花掉人民币1200~1500亿元,投入相当于建一个三峡电站。仅四川省的GMP改造就花了80多亿人民币,最贫穷的贵州省也花了20多亿人民币。不过,很多通过认证的企业都倒闭了,而且造成上百万工人失业。北京某企业迁址昌平进行改造,购地60亩,花了1.8亿创建中药厂,去年通过GMP改造后未生产过一次,现在只剩下几个工人看守厂房。
推行这3项认证,付出的代价太昂贵了:光银行贷款就8000亿,加上利息将近1万亿。1万亿,接近我国2002年财政收入的一半。据国家发改委于德明局长统计,搞了上面几个“P”之后,2004年全国制药工业产值减少31%,利润下降了39%。
骆:当然。中药材历来讲究传统地道,如四大淮药就产在河南,浙八味就以浙江质量最好,属原产地品种,质量比较好且稳定,当地农民熟悉种植和加工技术。因此中药材种植应当以发展原产地品种为主,辅以其它2~3个次产地,而推行GAP搞单一品种的一地化认证是行不通的,也完全无法保证供应。
根据我一年多的调查了解,被国家药监局公布通过了GAP认证的中药材,没有一种是按他们公布的GAP管理办法生产出来的。
西部一些传统产药地区,对照国家药监局公布的GAP标准,认为怎么做也达不到,因此便出现了停止种植,有的将已种在地里的药材提前采挖出售。
比如,甘肃的党参正常年产约5~6万公担,去年底种植时间不到就提前采挖,所出的产品基本上没有一、二等高等级规格的商品,当时出售价格每公斤3.5~5元还销售不出去,而正常需要每公斤5~8元。时隔不到一年,现在由于党参供应紧缺,市场上价格已上涨到每公斤15~30元,而饮片的价格达到60~70元,其中北京同仁堂在亳州的饮片专卖店每公斤售价高达198元!
目前,中药材的总体价格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而且供应品种普遍紧缺。中药材紧缺、价格飙升,必然造成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价格全面上升,吃中药将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广大农民吃不起中药也不再吃中药,中药的根基就断了,还谈什么继承和发展中药?
另外,还有一些不法药商,在药材积压、价格低迷时大量购进,然后出钱去产地收购中药青苗进行销毁,使产地不能再生产和提供药材,趁机大大抬高药价。比如当归,一般是3~8元/ 公斤,而现在市场价已高达80~120元/公斤。
目前,国家想方设法降低药价,但药商却想方设法抬价,这些正是国家药监部门要管的事情。
骆:什么叫“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要达到什么目的?准备从哪几方面入手?科技部、卫生部等8个部门联合制订了这个《纲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让不懂中药的人来搞“中药现代化”,怎么办呢?现在已经搞成这个局面,再过5年,中药就完了。
不少呼吁“中药现代化”的人,不断强调要扩大中药的出口和与国际接轨。实际上,我国中药出口上世纪80年代最高,将近7亿美元。1996年“中药现代化”的口号被正式提出以后,反而逐年减少。2003年为制止连续下滑的局面努力到7.12亿美元,但是剔除中药中间体出口1.81亿,比起80年代还差一截。
为什么越“现代化”越开放,出口反而越减少?首先,国外对传统中医文化接受程度有限,吃中药的主要是华人,更何况很多西方国家因为各种原因对中药有限制;再一个,搞中药中间体出口支持了东南亚一些国家中成药和西方国家保健品的生产发展,反而减少了对我国中药的依赖和需求。
骆:卫生部不能搞成“城市老爷卫生部”。现在国家要在农村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如果单靠西药,成本太高,所以更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我国的中药资源主要在老、少、边、穷、山地区,据测算,西部12省区和湖北恩施、吉林延边、海南琼中等享受西部待遇的地区,中药的年销售量占全国的61%~63%,这些地区的农民传统上就有种中药、采药、加工药和销售中药的习惯。
因此,理顺中药产业,各级政府把农民种中药纳入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和指导,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