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声 |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 (节选)

林耀华 北大社会学 2023-12-22


编者按

林耀华(1910-2000),福建古田人,著名人类学家。1928年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32年获得学士学位,1935年获得硕士学位。1937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代的林耀华。


《义序的宗族研究》是林耀华先生的硕士毕业论文。他于1934年春进入福州附近一个典型的宗族乡村义序,秉持功能学派的调查方法,从社区基础、社会结构、实际生活和心理状态四个系统入手,做了为期3个月的实地调查。“先以乡村社区为宗族的基础,进而分析宗族组织及其功能,宗族与家庭的联锁结构,亲属关系的系统与作用,最后应用生命传记方法,描述个人之在宗族内的生活。” 除了“对于我国现存文化”达成“确切的认识、精密的洞察”外,林耀华还注重“横的分析”,在文明比较和社会变迁的视野里观察中国“宗族组织的动摇”。


义序的宗族研究

(节选)

林耀华



 林耀华燕京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封面。


宗族乡村乃是乡村的一种。宗族为家族的伸展,同一祖先传衍而来的子孙,称为宗族;村为自然结合的地缘团体,乡乃集村而成的政治团体,今乡村二字连用,乃采取自然地缘团体的意义,即社区的观念。

 

家族思想之在我国,已有三千余年根深蒂固的历史,儒家伦理以家族为中心,深入民间,牢不可拔。所以辛亥革命元勋孙中山先生,主张国族的成立,必以宗族为基础。其实,聚族而居多在华南,华北则多异姓杂居。华南乡村生活的丰富,远在华北之上。考其原因,经济条件,传统思想,莫不有与焉。凡此必须经社会研究者的彻底调查,才能比较。


从前关于乡村生活的材料,不是太普遍广泛,便是太陈旧简略。社会的齿轮,不停地旋转,生活的改变乃是意中之事。西方文化的侵入,国家根基的摇动,莫不直接间接与乡村生活发生关系。民族之复兴,以适应环境为先决条件,欲求适应环境,对于我国现存文化,必须先有确切的认识、精密的洞察。所谓先诊病源,然后对症下药。


沪江大学美籍教授葛学溥 (D. H. Kulp Ⅱ)氏曾在华南广东潮州凤凰村实地工作,研究结果在1925年出版,书名《华南的乡村生活》,小标题为“家族主义的社会学”。葛氏利用西方文化人类学派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中国的乡村社区。着眼于此的研究,在中国可算是开风气之先。第一章导言内拟有“研究中国农村生活的社会学方法”大纲及“社会分析图表”,足可为一切乡村社区研究的模范。该书若就搜集的材料内容言,不免有其缺陷,对于华南社会组织的精髓,即家族主义的精神,仍不能有确切的认识。


作者对于宗族乡村的兴趣,起于1932年,那时即开始涉猎关于氏族问题、初民社会、乡村社会的调查报告。二度亲身入华北村落,作普通礼俗调查。1933年暑假回到家乡福建,先从事宗族乡村普遍的观察。1934年春,1月31日作者再离平校,移住于福州附近的义序,实地调查约三月,5月15日返校。至于择义序为研究的标本,原因有三:


(一)作者闽人,生长于闽地,闽俗习惯,早已娴熟,行动不致与习俗冲突,言语又不会发生龃龉。


(二)义序为一纯粹黄姓一系的宗族乡村,异姓杂居者寥若晨星,可代表宗族乡村一个模式。


(三)义序人文繁盛,虽近城市,不失乡村特性。且距作者家居不远,气息相通,调查方便。


调查方法,颇受功能学派的影响。此派主张在实习之前,必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先有理论背景,到实际工作的时候,才可互相参照,互相考核,养成理论根据事实,事实符合理论的观念。实习之后,发现材料缺点,或是疑难问题,就得重新从事调查;研究起始为实地工作,至终还是实地工作。作者抱着此种态度,踏进实际社会。材料的搜集方法,大约按着四个系统。


(一)社区基础   宗族乡村的基础条件,必先有认识。作者曾与黄族修纂族谱的一老者,数次环视乡境,考察形势,地名来源,皆经其一一指导,绘成地图,赠渠一份,现已刊印族谱之上。人口调查先印成表格,经乡长报告、乡公所人员出动,挨户询问,作者每夜校对,调查成绩极佳,乡公所留底稿一份,作者自留一份。其他土地物产,物质器具,人民职业,则列成表格,分类排布,使成系统。


(二)社会结构   有了社区的基础,进而探讨宗族社会的组织,叙述生活的法则和规条,分析整个文化内容。乡村为民俗社会,组织与条规,皆是习俗相沿,未有成文。如“祠堂会”、“福首”等,乃是历代传统的组织。成文的庙规家训,则束之高阁,远不如习俗传统的势力。这是乡村调查的一桩难事,研究者必具有洞见,以辨别传统组织的重要性。例如亲属关系,土音称呼自成一个系统,与文字上不同。乡人的思想观念,与我们不同,所以调查时,不应以我们常用的抽象名词询问他们,最好举出具体的实际的事件。例如祭祀,则以清明如何扫墓,中元如何“烧纸衣”等为具体的起点。


我们作调查工作的人,自己心内必有描写的大纲 (Frame work),好像一幅图表一样。与乡人谈话必举出具体方案,自己懂得材料,就提纲掣领地纳入图表内,同时恐怕遗忘或缺漏,就把大意记下,晚上灯前补充整理。照这样,祠堂庙宇组织,亲属关系,经济事业,宗教仪式,法律行为以及其他一切,都一一举出例证个案,彻底调查,自己绘成结构图表,编制大纲。


(三)实际生活   有了纲领,有了整个宗族结构的形式,只算是知道了轮廓,见到社会的大局。至于社会结构的内容即实际生活,尚须逐一予以充实,祠堂的功能和活动,亲属关系的作用。戚属朋友的往来,皆须一一加以叙述,尽其活跃的能事。个人的生活如何?他和家族宗族的关系如何?在其转变时期的礼仪、行为、动作等等又如何?不但如是,还有衣食住行工作,诸如烹饪、吃饭、农耕、缝织等日常生活,作者虽曾提及,但未立专节详细描述,这是全文写完后自己所觉到的缺憾。


(四)心理状态   作者以为实地工作的第一步骤为社区基础条件,第二步骤为宗族结构的纲领和固定文化的规条,第三步骤为实际生活、行为和活动,个人的或团体的。三者之外,应加入族人的精神,或心理状态,指他们的态度、意见、见解与思想而言。无论宗族生活的哪一部分,必先由历代传留而来,而有一定习俗的方式和形态;这些习俗必有意义,虽然这意义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变。作者叙述每一习俗,除加入乡人解释的意义外,还在附注内尽量追溯习俗源流,与现行的相互参照。


这篇论文,注重横的分析,以宗族乡村未受外来文化影响为标准。近代变迁,能够使宗族组织动摇,其势力大别有四,今简言之。


(一)西洋思想:基督教堂创立已有20年的历史,教友23家,堂内小学男女生29人,教友学生一面奉教,一面拜神拜祖,教化势力薄弱。


(二)新文化运动:1927年创办新式小学,堂所在宗祠,学生170人,占全数学生20%,势力远不若私塾。1933年本族在都市读书学生20人,集合组织榴峰文化促进会,成绩尚属渺焉。


(三)新兴经济势力:族人移动出乡,在城市国外经营,所获利益,回乡建洋楼,置产业,贫富因之悬殊,生活方式稍为改变。


(四)政治改革:1931年省民政厅下令划闽侯为实施自治县,县分13区,区立区公所、第二区分24乡,义序即其一,乡有乡公所,1932年成立。乡公所内容,虽即祠堂会的实力,而外形则已更改。


调查虽有按部就班的计划,但是不能事事如意,有时我们所要求的材料恰好缺乏,有时机会不遇不能参与内部生活,特别是反常 (abnormal) 的黑幕的案件。遗漏之处,所在多有,畸重畸轻,亦所难免。


我们知道义序是个宗族乡村,也已明了这个社区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和经济情形;我们应当进而考究它的整个组织,组织的形式功能和活动;详细分析宗族的构成,房分的结合,和家庭的成立;深切解剖个人生活,及其与家庭宗族的相互关系;如果真能明悉底蕴,欲要了解中国宗族社会的特殊文化,岂为难事?

 

第一节 祠堂


(一)宗族的来源


在说明祠堂组织之前,我们应先知道黄氏宗族的来源和它的历史演变,特别注重它近代发展状况。


唐末乾宁间(894-897)黄氏先人敦赝兄弟二人,随王审知从河南固始县,迁入闽省。敦公卜居闽清县凤栖山,世号虎邱黄氏,生六子,后分为六大宗派。第四世腾公迁往永福县龙井,第十二世之复公,从龙井移居义序,是为义山黄氏始祖,时约在南来绍兴年间(1131-1162)。


义山始祖生子重,重生朱,朱生福、寿,又号积卿、德卿,为里外二“旁”之祖,里外二“旁”相互发达,支分派衍,除移居不计外,形成十五房分。今按序列名如下:后园东房、后园西房、后园兜房、宅尾房、仓埕房、天房、地房、浦口房、洋头房、一房、下厝房、上埕房、新厝房、旧厝房、洋下房。这等房分多数皆以住居地域为划分的根据,元明以降即已若是,世代相沿,迄今约有六百余年。


(二)族房的划分


族内分十五房,每房都有一定住居的地域;所以他们都以居地名房分。现在杂居者颇多,惟是大部各房分配地域,还可看出。


十五房都有房长,每房一人,十五房十五人。房长的产生,并非由于选举或委任,乃由于时代递嬗自然演成的结果,那就是说,房内的男性子孙,谁的代数(辈分)最高,而且年龄最长者,那人就是房内当然的房长。


房长先计代数,后计年龄;十五房长中,必有一人其代数和年龄冠于侪辈者,这人就是本族族长了。还有乡长一人,其产生法与族房长,稍有不同;因其只计年龄,不计代数,那就是说乡长是全族年龄最长的男性;乡长可以就是族长,也可以是任何一个房长,也可以不是族长或房长,而只是族内的一分子。


代复一代,族房长上接下继,按着自然身份,相互递嬗。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宗族组织下的中心人物,乡村社区中的有力分子。


(三)祠堂的建立


宗族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全族人所供奉的祠堂。祠堂的建立,原是为祭祀,崇拜宗祖,感恩报本,然时过境迁,祠堂的功能,不复仅限于宗教方面,其他功能也渐渐附着产生。祠堂化作族人交际的场合,变为族老政治的舞台;公众意见由此产生,乡规族训由此养成,族人无不以祠内的教义信条奉为圭泉。简言之,祠堂是宗族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中心,也就是整族整乡的“集合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祠堂既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它的建立和组织,就不容我们忽视。其实,未建立祠堂之前,早有族房长管理族内事务,然有了祠堂以后,正式条例成立,组织比较固定,于是族人的目标和眼光向着祠堂集中,对族外言祠堂又是表示宗族的光荣。


因为这个缘故,宗族必有祠堂。义序黄氏宗族共有三个祠堂:一个是宗祠,两个是支祠。宗祠创于康熙元年(1662),枕鲤山,面榴山,适居一乡的中心。历代曾经数度重整改建,始有今日壮观。宗祠前面是一个方石埕,四围竖立石栏,这里是乡人早晨集市的场所,也就是表示公众意见的地方,更是散布新闻的中区。


宗祠前门额匾上书六个大字:“义山黄氏宗祠”,左右边门顶上石刻“入孝”“出弟”。门旁联句一对:“祖德宗功馨俎豆,水源木本感春秋”。令人见之,肃然起敬。踏进大门,便觉耳目灿焉。堂上下的栋梁,尽悬“进士”、“举人”、“文魁”、“武魁”的金字衔匾。前进和天井相连,正座稍高,登石阶即达中厅,仰首可见“居官效职”、“教子成名”一对。厅之左右有一联句云:


裔本轩辕,派蕃固始,传虎邱龙井而衍义山,列祖贻谋光俎豆

迁由唐季,支剖宋朝,历元室明都以垂昭代,后昆振绪广簪缨


只这一联内我们就知道黄氏宗族的历史来源和迁地衍变之始末情形。其他对联甚多,记不胜记,概括言之,都是那些尊祖敬宗,光前裕后,孝梯忠信,睦里收族,一套千篇的句子,然而,就因这种千篇一律,反复重读的名词,造成了中国宗族社会中尊重名教的特殊文化。

 

宗祠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正厅当中的神龛。龛内阶层约有20,每层列祖宗神主牌27位。排列方法,有一定的次序,不容紊乱。神主牌全是朱漆金字,大小一律,看过去一片灿烂光芒。龛前大几案,上设香炉烛斗,以供祭祀之用。宗祠后进,左为厨房,右为议厅。议厅本来只用为族房长聚会时休息场所,近来因祠内设小学,平日也借议厅当做办理课务的办公室。后进左有边门可通后街。



 林耀华毕业论文中所附照片:“祠堂内的神龛”。


支祠两所:一为四房支祠、麟子公派下,所属宅尾、仓埕、天、地四房,共奉麟子公为支祠祖;一为新厝祠,泗公派下子孙,奉泗公为房祖。


四房支祠号经锄堂,地址在宗祠之后,前进与宗祠后进相接,只隔一巷。轮廓虽不若宗祠宽大,而建筑与装置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乡之日,尤见大兴土木,改建庙观。新厝祠故址本在大王宫后山上,与宗祠对而,遥通相望,后改建榴山大园今址,庙貌虽新,而规模则远不如宗祠,或四房支祠。支祠建筑设备,与宗祠相仿佛,惟范围稍小。我们应注意之一点,就是支祠乃是各房私有,非全族公物,所以它们有它们的特殊点。好像四房支祠有联句说:“六叶分支,龙井递传皆望族,四房梩祀,鲤山继起为元宗”明明载出四方祀祖于鲤山。新厝祠也有联句:“庙建榴山隆报本当年典则是贻信于惟祖有德,绪绵瓜瓞六分支此日馨香用荐懿哉实宗之光”。这也表示新厝房奉祀他们的宗祖于榴山。


(四)祠堂的组织


在形质上说起来,祠堂是宗族乡村的“集合表象”,族人目标的辏合点。实际上站在祠堂背后的,却是那些祖宗所遗留下来的族规家训与未成文的观念、意见和态度,而这些观念、意见、态度、道德等,可以在族房长并其他乡老的行为言语动作中保留下来。所以宗族乡村的老年人是宗族文化上承下继的媒介,他们一方面依靠着宗祖的遗训习俗为行动的根据,一方面教导并治理年轻子弟,使他们能够适应这种环境。


有了祠堂之后,成文的庙规成立,族房长也就组织化,所以就有祠堂会的产生。祠堂会并非一个工作严整、条规具备的组织,而是一个散漫无恒的零星的团体。族房长乡长是祠堂会当然的会员,绅衿则由族房长敦请入祠。绅是出仕之人,衿是有学文人,在清代就是“进士”“举人”“监生”之类,至今族内还有宿儒遗老,惟是新兴阶级如法政学校毕业生,实业商业上的成功者,渐见抬头,代替绅衿的地位。


祠堂的会议,俗叫做“开祠堂门”,年有常会五次,正月初五、元宵、清明、中元并冬节,这五天是祠堂祭祀的日期,他们就借此机会聚谈族内政事。到会的人数不定,以十余人为最普通,有时只族长和几个人,也照祥祭祀,照祥议政。


常会之外,差不多没有别的会议,因为一切事宜可以直接到乡长或族长处,立见迎刃而解,至多不过聚数人于乡族长家内讨论决议。非常之事,诸如与官府交涉,和外族争斗,抑或族内紧急事,有人投祠击鼓,那就不得不召集会议了。


祠堂会的职责甚宽,没有限制,可以说无论族内外什么事宜都得担负。大者如官府往来,拼乡械斗,小至个人犯法,家庭争执,支派冲突等,祠堂也不能够置之度外。简言之,祠堂的职责或功能可归纳为四项,那就是宗祠祭祀,迎神赛会,族政设施和族外交涉了。


族房长并其他得入祠堂会议的人员,都是名誉职,没有薪俸。他们的特别权利,就是祭祀宴饮,得以入座。各房分别祭祀时,族房长可领胙肉。祠堂祖产由族房长绅衿等管理,大部分皆用于祭祀,所余充为公用。祠堂置地保一人,以年轻力壮能干事者当之,其地位甚低,有俸给,在祖产下拨出。


支祠本着宗祠组织而缩小范围。宗祠以族长为首,支祠则以房长为首,房长以下又分各支,支有支长,支长在支祠的地位,好比房长在宗祠的地位一样。


支祠组织远不如宗祠严密,一切条规礼仪,也以宗祠为依据。大约各房的事情,都归各房房长和房内支长共同治理,到不得已时,则交权于祠堂会。宗祠比较严威郑重,举动有力。宗祠议定事项,时常分派各房担任,诸如迎神赛会之当“福首”“会首”,官府命令征收赋税,公共事业等,莫不是由乡长族长命令各房分别办理。所以宗祠支祠是上下司的关系,也是分工合作的机关。


没有创建支祠的房分,其中也有房长支长的成立,虽然没有祠堂,却必有墓地、祖产、祭田等。所以他们的集中点在于墓地,墓地就是他们的“集合表象”。一切组织和功能较支祠初无二致,同时也归宗祠管辖。


第二节 庙宇

 

庙宇比祠堂进一步,祠堂所崇奉的是本族宗祖,而庙宇所崇拜的是族外有声望的英雄。同是拜祖,前者为狭义,后者为广义;在崇拜的自然史上说起来,庙宇敬神.乃是祖宗崇拜的伸展。以祖宗比诸神明,前者只是家族内的权威者,而后者则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领袖,在宗教的信仰上,敬神比较深一层,仪式也比较复杂一点。


形质上比较起来,祖宗住于祠堂,神明住于庙宇,祖灵附于神主牌位,神灵居于雕塑的神像,所以形质上祠堂庙宇也是一贯的道理。


义序崇奉的神,为数甚多,只庙宇大小计有二十余所。这些崇拜有少数人的,也有多数人的,有普遍性质的,也有特殊性质的。其中大王宫与将军庙二神,乃是义序合族人所共奉,崇拜仪式为有组织的,其组织法则以祠堂会为依据,这么一来,庙宇也成为宗族团结(Clan Solidarity)的机关了。


(一)大王宫


大王宫又称尊王府,地址在榴山正面,与宗祠对面相视,庙内神像五尊,排列而坐,中为法师大王,左右为水陆大王,水陆大王又各有夫人。大王相传为社稷之神,管治本处土地、山水、出产、五谷、农事等等,民崇奉之乃为报其功德。


大王宫本是以地缘为基础,崇奉者乃是住居本地范围内的民人,不论其为同姓与否。然义序乃一族聚于一乡,其庙宇的组织也以血缘或宗族支派为依据,异姓寄居者只得附于各支派内。


庙宇之有组织,目的纯在于祭神迎会。先是由祠堂会按着房分户数,划为若干“福首”;所谓“福首”或系大王乃纳福之神,因而名为首者为“福首”。每岁迎祭事宜,由八家”福首”担负,“外旁”四家,“里旁”四家。两旁各房又按支派划分“福首”,依长幼序轮流。


(二)将军庙


将军庙建于清代初叶,地址在榴山东北面、浦口马磹之上。庙分前后两段,中通大街,前段为戏台,后段为正座。庙内三位将军,皆系土塑,神像身着龙袍金冠,威武巍坐。相传将军系宋末三位荩臣张世杰、杨亮节、李庭芝,先后殉难,尽忠报国。据云神甚威灵,族人奉之甚谨,称为“地头神”。


将军庙每年年例在阴历二月迎神赛会,而主持其事者有“会首”若干人,会首乃祠堂会人员分别轮流。所以这些“会首”也无所谓组织,不过是祠堂组织的日常任务罢了。


第三节 联甲


联甲乃是自卫的组织,与保甲相似,其来源甚久。然因时地的不同,组织亦不一致。清末世乱,福州市附近乡镇,常有绑匪祸患,特别冬末吃紧之时,匪队劫夺,谓之“抢年”,因此就有联甲的组织。义序宗族的联甲,每年冬初组成,春初解散。其情形略述如下。


(一)联甲的组织


联甲的中心人物,就是祠堂会员,特别是那族老绅衿,富商地主,因为财产生命的关系,比较活跃。先是由祠堂提出本年联甲组织,因为联甲是临时性质,一年一度改组,冬初组成,春至解散。联甲总会置会长一人,以年长而能干事者当之,会副二,佐办一,帮同会长,执行会务。此外置有书记、会计各一,分管文件和财务。


义序乡区划为九个区域,每一区域组成一联甲,共为九个联甲。各联甲有各联甲的防地范围,彼此联络,首尾相顾,连成一个整体,以联甲总会为中心,住居于黄氏宗祠。各区联甲置甲长一,佐办一,以治理各区事宜。守卫方面,各联甲必有队长一.队副二,皆以年轻力壮勇敢的子弟当之。


各区域甲长乃联甲总会的当然会员。联甲总会议定条款,交甲长分别执行。总会置甲差一,以便传唤,并下令传达于各联甲,除甲差有俸给外,其余皆名誉职。


(二)联甲的职务


联甲的职务,就是防街保卫。防街方法,各区自定,不很一致。然大抵相同者,有下列数项:第一,装置若干防灯,悬于公所,或紧要枢纽地带,长夜不息,灯白色红字,前面“黄”字,背面“联甲”两字。第二,每联甲置监察员三十人,编三人为一队,每夜必有一队出任监察事宜,十队拈阄轮值,周而复始。监察员最重要的职务,就是保管枪支子弹,杖杠器械等。每日早晨先由本日值班的监察员分别通知本夜值班的巡队,监察员巡队皆于傍晚六时到公所报名,由监察员交卸枪枝杖杠等给巡队,直到翌晨六时接收枪械之后,始可离开公所。第三,分派值夜巡队,联甲内各户除去妇女幼儿之外,凡男子在十五岁以上者,均有充当巡队的义务。巡队由队长掣签分别值班,相互轮流,风雨不避。每夜值班共十二人,分作三班,每班四人。


三班巡逻时间前后相接,第一班从八时到十二时,第二班从十二时到二时半,第三班从二时半到天明六时。三班值夜巡队最晚八时须到所报到,除轮值时间外,仍须在所留宿,以便临时传警。巡队如有因故未到,必须事前通知监察员,可以与别人交换日期,或雇人替代。


这种组织,表面上好像很严密,实际上却不是如此有条不紊,这是民俗社会(Folk Society)的一般弊病。宗族乡村的好处,在于大家都是叔伯弟兄,彼此熟识,一有生面的人,晚间仍滞留乡间,立被监视,或被擒获究问,我个人也曾受过此亏。联甲巡队防御方法,太重视防灯与打更,传警时鸣锣,缺乏新式枪械,散匪虽不足为畏,一旦大队来临,也是没法抵抗的。


第四节 结社


前面所述的宗族乡村的组织,虽然不甚严密,不甚活跃,然而这种势力团体的存在,已足使族人的行动有所依赖,族人的信仰有所寄托,所以这团体可以命为整乡整族生活的中心。我们今再看平日个人或小团体的生活若何,稍微提及世代相传的结社状况。


(一)“加会”


“加会”是一种个人自由的组织,性质近乎经济上相互合作,彼此帮忙。会之成立,先有会首一人,征求族内有交谊的族人(族外有交情的朋友亦可)为会员。会之日期不一,有以一年为限,有以数年,十余年或二三十年为限者。会员人数从数人到二三十人,会费则以各会员的意见为标准。初次开会,由会首备办酒筵,敦请会员,各会员纳会费若干,会首持为自用,其后会员若干人,必纳会员费若干次,每次由会员中一人持用;所以这个“加会”的最大目标,是以零星所积的款目,换一项整数的银钱:又因临时需款甚急,可以征求各会员集款先用,惟是先持款者得利少,后持款者得利多。


“加会”的组织,非常有趣,这是民俗社会特殊的产物,值得我们注意。义序全族,“加会”约有百余,也有一人参加好几个会的,其中也有因“加会”的积蓄,而由赤贫变为中产。


下面一图,就是表示“加会”组织详情,甲乙丙等代表会员,一二三等代表年限。格内有“标”字代表“标主”,“标主”是指本期欲持款或收会费的人,末一横行“每人共收入”是指每一“标主”的收人,好比第三格内“37”,是指乙的收入,因那年是他当标主。



  “加会”组织详情。


第一期会首是当然的“标主”,其他各期由各会员争“标”。争标的方法,先由会首分递信封信纸,各会员题上“标”目之后,固封信袋,交给会首,到期会众齐集,由会首裂开每个信封,比较“标”目,谁“标”最高之数者为得彩,譬如表内“标”字之下有$1、$1.2等记号,这意思是说除开已“标”之人外,未“标”之人应从会费$5中减去“标”字旁的数目,丙之“标”目为$1.2,甲乙因已“标”应交五元外,丁戊等只交$3.8,因从五元之中减去$1.2,其他“标”主照此类推。


每次当“标”主者,必须设宴款待各会员,一席亦以五元为标准,如果会员都是族内人或同一支派子孙特别为某祖庆祝,餐期定为某祖祭祀日者,称为“伴夜”。


这个组织是以个人为单位,自由合成一个团体,彼此联络感情,经济上又能相互合作。各个人皆有利益,一二先“标”会员,名义上好像吃亏,而实际上他们因为先持款而后分期还清,计入利息,与后“标”会员名义上得利而损失利息者差不多相等。会首组织“加会”,充为庶务,凡事奔波,所以他得利独多。有时会首,亦有分文不出,惟必每次设宴,他的款项由各会员分配负担。


(二)“把社”


“把社”也是一种个人自由参加的团体,目的在于庆祝神诞,恭贺迎会。社有社首,集合社员若干人,交纳社费若干元,由社首保管,投入商店以生利息。每年以所得利润,社众集合宴饮,数年后社众拈阉按序收回母本。


“把社”常奉“把社”神一尊,为该社社神,所以常有“将军把社”、“观音把社”、“关帝把社”等等名称。他们常自塑本社神像一尊以共奉之。聚餐之日,有一特别名词,叫做“补库”,“补库”的意义是指充实社神的钱库,因为宴饮日,必先供神焚化,以庆祝神诞。


妇女亦有“把社”的组织,他们所供奉的是“娘奶神”。“娘奶神”以“陈夫人”为首,下有“三十六宫婆奶”。(详情请阅第五章)一个妇女“把社”则奉一个“婆奶”为社神,塑神像供于社首之家。各社“婆奶”不同,而名称亦不一致,所以就有“陈夫人把社”,“葛夫人把社”等的分别。社之宴会和社费,和男子把社相等,不过会费数目比较小一点。


(三)诗社


诗社是文人学士的娱乐会,组织不甚普遍,现在已是绝无仅有。据乡老宿儒们的谈话,科举盛时,诗社甚多,这是文人联络感情,相互消遣的举动,社员不限于族内人。会期更不一定,大约以年节为盛,特别是庆赏元宵的时节。


(四)拳社


诗社代表文人的组织,拳社则代表武人的组织。每年七、八、九数月衣业稍闲的时候,壮年子弟常集合数十人,敦请拳术教师,学习杖杠拳术诸般武艺。元宵时有“打狮马”的游戏,演员须有四五十人,若非精通拳术者不为功。近来学拳者人数渐减,而“打狮马”之戏也因此停顿多年。


我们对于义序宗族的整体,它的中心组织和功能,既有了相当认识,就应该进而考究宗族的内容,详细分析祠堂背后的实力,或家庭单位的基础,然后再描述个人与家庭并与宗族的关系。


第一节   宗族与家庭的关系


(一)宗族与宗法的分别


宗族与宗法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宗法乃是我国自周以来一种极精密极宏大而足以表现并巩固家族观念的法则,是父系社会最发达的一种形式。


宗法制度的成立,有其物质经济的根据,以是宗法和封建相互实行固结不解。天子以地分诸侯,诸侯有国;诸侯以地分大夫,大夫有采邑。大夫可立为大宗,士为小宗。大宗为始封的一系,百代相传,不可以绝,其最大目的在乎“收族”。


宗法的成立,乃托始于祭祖。礼经记载宗法,只有《大传》和《丧服小记》二篇,《大传》因言庶子不祭,就牵连地说到宗法,《丧服小记》先言宗法而归结于庶子不祭,由此可见宗法乃根据祭祖而成立。


拜祖风俗造就了宗法,宗法也就不得不尊重祭祀。古时神权君权固结不分的时代,这种宗教形式和政治势力相附相混,固不待智者而后知;又因以一家家法治天下,所以扩充宗统。这么一来,我们就知道宗法制度自身包含宗教的家族的和政治的三者融合的气味,外和经济的封建相勾结,所以才能在历史上蔚为一个时代特质的制度。


宗法有祀先庙制,大宗宗子祭始祖,其庙百世不迁。小宗宗子祭及父祖曾高四代,其庙五世则迁。大宗小宗皆以嫡长为宗子,世世相承,主持祭祀;庶子不得祭,惟必宗小宗或大宗;所以嫡庶之制甚严,而宗道为兄道亦不可乱。大宗因祀始祖,其嗣不绝,故又有立后之制。惟小宗无后当绝。


宗法制度随着封建而去,历代倡恢复宗法,只不能行。今之宗族,不是宗法,试将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一比即知。


宗族有祖产,和封建时代的采地并不相同。古有并田之制,几家共耕公田。今日族内各家贫富悬殊,各自拥有私田。祖产祭田,目的专在于祭祀,与古之采地,诚不可同日而语。


宗族拜祖,仍实行不遗余力。然祠堂合祀历代宗祖,与庙制因等级差别,小宗只祀父祖曾高,大宗得祭始祖的制度,岂可并为一谈?大宗始祖必身居大夫之职,其祀百世不绝;宗族则以始迁者当之,与古义又相去甚远。


宗族组织以族房长为中心,宗法制度以大小宗为基础。族房长的产生,以辈数和年龄为标准,大小宗则皆嫡长相继,父子相承,生来而身份定。


宗族内长子于分居时可另得一份财产。这种特权虽为宗法遗制,然其意义和那立子立嫡,宗道兄道一比,相差又何啻天渊?弟之事兄叫做宗,宗之所贵在乎祭,今日祭非长子专职,所以无宗之可言。


宗族立后之制盛行。古者只大宗无子可以立后,今则无论何人,无子皆可立后。大宗立后,因必继宗统,祀祖庙;今日立后,表面上虽以宗祧继承为名义,面实际上则以继承财产为目的。


由是以观,今日之所谓宗族,有“宗”字之名,面无“宗”字之实。宗族二字含义,既与宗法不同,乃自成另外一种的东西。大体上说起来,宗指祖先,族指族属,宗族合称,是为同一祖先传衍下来,而聚居于一个地域,而以父系相承的血缘团体。


(二)宗族与家族的关系


宗族既为聚居一地的血缘团体,与家庭意义不同;因家庭乃指共同生活,共同经济,而合炊于一灶的父系亲属。一个宗族内,包括许多家庭,外表上祠堂是宗族乡村的“集合表象”,实际上家庭是组织的真正单位。知道这个分别之后,我们才可讨论宗族与家庭的关系。


家庭是最小的单位,家有家长,积若干家面成户,户有户长,积若干户而成支,支有支长,积若干支而成房,房有房长,积若干房而成族,族有族长。下上而推,有条不紊。家为经济的单位,指共灶合炊的父系亲属,以男子的辈数与年龄最长者为家长。家以灶计,户则以住屋计,同一住屋之内包括若干家,从诸家长之中推年长者为户长,比方说一户之内,兄弟三人,各自成家,而长兄乃是当然的户长。支以支派计,好比从兄弟不同户,惟同为祖之支派;支之上又有大支如曾祖的支派,高祖的支派,先祖的支派,一直到房分为止;所以一房之内,则包含许多大小支派。房有房长,乃为祠堂组织的中心,诸房长中又推年长者一人,为全族族长。这是从家庭家族而进到宗族的组成阶段。


实际上说起来,这个组织却不是如此整齐完满。就家数说,有一家住一户者,家长即是户长。有一户之内,因混合杂居,两家不同属于一支派者,则两家各为户长。户长的职能,在祠堂开大会时得以参加,户内祭祖,他是名义上之主祭者。所以户长的势力,不在经济上,而在政治上、外交上和宗教上。


祠堂命令可直接到户长,由户长达家长,所以乡人常称“家户”,这是因为家与户的关系极为密切,支长差不多等于虚设,只有名义而已。如果在五服之内的支属,在婚丧的社交上,仍出支长名义;至于大支支长只能主持该支的祭祀而已,从功能的观点看来,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家是经济的单位,户是政治社交的单位,支是宗教祭祀的单位,族房长即祠堂会,是乃经济、政治、社交、宗教等综合的单位。

 

第二节   家庭的基本结构


在社会学的领域里,家庭一词颇有歧义,我们不可含糊相混。以西方的一般学者言,他们多以家庭指夫妇及其所生子女的团体。成了夫妇,而无子女,还不算是家庭。换言之,家庭是为一个生物的团体,我们所说宗族内的家庭是以灶为单位,无论其为夫妇、父子、祖孙、叔侄、姑媳、妯娌,凡是衣食共同,就是同一家庭。这是经济的团体,自与生物的团体不同,不应并为一谈。


(一)家庭与婚姻


经济家庭虽与自然家庭(Natural Family)或生物团体不同,有时二者却是相等,有时经济家庭包括好几个自然家庭。这种自然家庭的成立,与婚姻极有关系。婚姻与配合(Mating)又当分开,因为前者属于社会事实,后者则为生物关系。原始家庭只有配合,婚姻则由于人类文化;所以家庭必先婚姻而存在,婚姻则赖乎家庭而产生。


在宗族社会内,男女两人的配偶,并非男女个人感情的事件,乃是两姓和好的结合。宗族又因维持父系血统纯粹的缘故,同姓禁婚,而行族外婚制(Exogamy)。


族外婚制是宗族社会的一个特质。宗族乡村无论嫁娶,目标都向于族外,有时和好的村落,则世世结为婚姻,中表婚姻却是族人最欢迎的。


(二)家庭与经济


家庭为最后的经济单位,宗族的基础组织。家庭的构成,包含三个要素:一是人员(Personnel);在这宗族社会里,家庭人员的来源,是为出生、过嗣与婚姻三者。出生乃指生来属于此家;过嗣只许族内同辈兄弟之子,立为嗣子;婚姻则为与族外人结合,用庙见婚礼,使之成为家内人员。二是土地与物质,诸如住屋、田园、家具,以及一切物质经济而用为维持一家之生活者。三是主权或职责(Role),各人员在家庭内地位的不同,权限的差别,彼此的关系等。


家庭的主权,操于家长之手,家产归他管辖,弟侄等只有遵从家长之命,分派职务,所有利润,纳于家长。家内人员有离家乡的,经济上仍是连带关系,当以所获的金钱,源源地寄回。家内最长辈年长的妇人,是一家的主妇,凡烹饪、洗扫、纺织、存贮、饲畜等事从主妇派遣,妯娌、子侄媳诸妇女分别劳作,共同负责,这是家长制下男女分工共管经济的情形。


一家人同住于一堂,一日三餐也同一桌吃饭,桌上餐会,是家庭感情的养成所。一切的计划、对外的往来、亲戚的关系、家庭的秘密,都在吃饭时彼此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心灵上相互沟通,小孩们在桌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受着这种秘密谈话和恩爱感情的影响,就觉得家庭是他们的乐园。


家长在经济上是主权者,在外交上是代表者,家内人员行动,他要负责。在宗教上他是祖先崇拜的主持者。一家在“公婆龛”上所奉的神主,按各家户的情形不同,大约一户之内,至多奉及高祖,高祖以上的神主,非毁灭则进子祠堂。


第三节   家庭的生命史


(一)家庭的传续


一家家长,兄死弟继,弟死侄继,男性的年长者一系相承。兄弟必须分家,所以兄弟继承乃是暂时性质,而父子相传则为实际制度。家内人员虽是一个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神位也一个一个地奉上,然一切家风礼仪,却是代代相沿,特别是外表上可以看出来的婚嫁、丧葬、节期、诸礼节,好像年年如是,世世如是,没有改变。这么一来,家庭的确又是保存并传递文化的单位。


拜祖在家内,比较一族迫切,原因是近亲感情尤在记忆之中。家内崇祀,必父子相承,弟不能祀兄,侄不能祀叔,有之亦不过暂时而已。祭祀香烟,不可以绝;以是无子必立后。嗣父立后,目的在于继续奉祀祖先,在于宗祧并财产继承;惟为人后者,目的在于遗产,无遗产则多不为之嗣。


立后的人选,以兄弟之子为最得当,惟年龄亦得合为嗣父之子者。兄弟无子,或有子而不愿为嗣者,则择堂兄弟之子,按亲疏的关系而推之。如立异姓如甥婿等为嗣,族人不承认,不许登族谱祭祖先。


立后的发生,或由嗣父年老自觉必须嗣子,或由嗣父身死,家人为之立后。立后必须得为人后者的家长同意,由家长立下嗣书以为证据。立嗣书必择定黄道吉日,由嗣父(或其家人)敦请族长、本房房长、支长及近亲等来作在见,设筵款待。


请外戚时,则以嗣子的娘舅(母亲的兄弟)或舅公(祖母的兄弟)为最得力。嗣书必缮两纸,一在“公婆龛”前焚化,一留嗣父之手,将来传嗣子以为继承财产之证。嗣子不得继生父的财产,不得为生身父母穿三年孝。嗣子得奉养嗣父母,死为之穿孝男服,继其祭祀;登载族谱,必立于嗣父之系。


(二)家庭的分裂


家庭因子孙渐渐长大,人口渐渐加多,就不能长久同炊;所以分家,各自分营经济,乃是自然的趋势。义序族内,每家人数平均为5.27。以亲属关系言,全族各家合计以百分数表之,自然家庭占66.02,直系血亲占17.22,旁系血亲占16.11。这样看来,家庭并不大,旁系亲亦占少数。大约一家包含母亲一,夫妻子女四,旁系亲一者占多数。大家庭制度的实行不如平常所说的那样普遍。


分家是兄弟相对而言,亦有兄死叔侄分家者,其侄不过代表乃父而已。如果父母在,兄弟分家多从父命平均分配财产。父亲死去,常立遗嘱或指定近亲长者为分家之主持者。分家时族房长支长近亲,务必在场,外戚则娘舅舅公、姑丈、姊妹丈等亦可参与。


分家时财产分配的情形,约分五项:第一,留一份产业为公共的祭田。兄弟轮流耕作。如果父母在世,另划养老金或田地,以奉暮年,死后归并于祭田。第二,长子另获一份财产,多寡则按家庭贫富而定,这是长子特权。第三,除金钱容易平均分配外,其他田地、园林、池塘、洲产等不动产,因肥瘠不同,必由中人分配,尽其公平之能事,然后制成阄,兄弟按长幼序拈之,各不得有异言。第四,住屋则按长幼序划分,如果兄弟二人,兄居屋左,弟居屋右;兄弟四人,长居左厅房厢房,次居右厅房厢房,三居左下廊厢房,四居右下廊厢房,井井有条,不可紊乱。


分家的礼节,必择黄道吉日,敦请诸近亲,中人和族房长。祖龛前设香案与立后相似,请代笔一人缮写阄书若干份(按兄弟数),各自保存,内中当然包括中人公亲的签字。最后,公婆龛前必须供奉若干“饭甑”(盛饭之具,按兄弟数目),兄弟焚香燃烛,祝告宗祖,自是枝分派衍,发展无穷。祭毕,兄弟各抱一甑归,设筵款待诸公亲而罢。



 本宗五服之图


第一节 葬事仪节

 

葬仪产生,原本着人类恻隐之心,不忍见其亲人骨肉暴露,以是收葬其形骸。至于葬必择风水,深信非如是不能得高贵,乃是后来兴起的习俗。


(一)停柩


停柩之俗,由于风水感应传说所惑;所以人死不即葬,一直等到堪舆家择出风水良好之地而后可。停柩期限不一,有一年、三年、五年、十余年,甚至累世不葬者。虽然如此,贫贱之家,因受生活压追,不能顾及风水,死后在“七七”之内,就胡乱择地安葬。葬日必须选定奇七,例如“一七”、“三七”、“五七”与“七七”。


灵柩停放的地方有二:一是后厅,人死三年之内,如果同屋中没有别人“过世”,灵柩可停留本屋后厅。“头七”之内,如别人亦逝世,两柩可并列于后厅。“头七”之后,另有人死,灵柩就得外运。一是阴宅,俗称“疔厝”,系砖瓦土墙,砌成小屋,专门作为停放灵柩之用。义序族人的“疔厝”,多在高盖山与榴山山巅。


(二)“出丧”


“出丧”就是出殡,乃丧葬仪式中最热闹的一节。“出丧”仗仪必须经过街道,人人可以参观,仗仪不丰,常引族人的非议。于是仗仪以繁为贵,以表示丧家体面,博得族人好评。


“出丧”的最前头,是一个“开路神”,神系纸糊,形貌狰狞,手提板斧。“开路神”雇一贫徒挺之,人存肚内,只两目从两小窟窿看出。“开路神”肚内,必存一个猪肝,到墓后,用火烧毁“开路神”,贫徒持猪肝而去。“开路神”后面,一人挑着纸钱,沿途散发,谓之“买路钱”。


“出丧”必有彩旗多面,作为前导。彩旗制法,非常简单,就是拿着长约丈余的竹杖,在末端有叶处环以红彩。这些彩旗,皆由亲家送来,每一亲家送旗一面。彩旗系十余龄童子荷负,紧跟着就是击锣鼓的人,“出丧”必须锣鼓之声,盖欲惊醒山上龙脉。比较富有之家,设有音乐队,俗称“十欢”,北方人称为“鼓吹手”。音乐队伴着“神子亭”,或称“寿身亭”。亭内安设亡者相片,并神主牌。


“出丧”又须献祭,祭品一担:担之一端为火炉一、粽十枚,另一端饭甑一,粽十枚。饭甑内插四季花,筷子长短五条,谓之“五代灯”,周围撒散“五子”。另一人挑着“子杠”,杠为十字架形,竹制,两端皆以粽系之。灵柩盖以白色棺罩,棺罩之下为龙杠,龙杠两端束以木杠,扛杠的人数,或八人、十六人、三十二人不等,看丧家贫富而定。



 林耀华毕业论文中所附照片:“出丧状况”。


(三)“送葬”

 

朋友亲戚和族内五服之亲,皆着白袍,陆续在棺柩前头走着,谓之“送葬”。“送葬”人之多寡,可以决定死人及其家庭的身份。如果死人生前曾办过教育事宜或慈善事业,那么他的学生或机关人员也须出来执绋。


紧贴着棺柩前头的送葬者,乃是亡者的家属男人,特别是直系血亲卑亲属,诸如孝男、孝孙、曾孙等。他们另外设一白布幕,在幕内行走,幕之四端雇人抬着,到崎岖之地由抬幕人通知孝男们。用幕的意义,据云是死了父母,没有面目见人,近来也有只用条白布,环成一个圈,孝男们在圈内行走。


灵柩后面的送葬者,都是女眷,女眷必须轿子抬着。“出丧”轿有三种不同形式:第一,轿门上用白布围绕者,却是妻子送丈夫,或媳妇送翁姑的。第二,轿门用蓝布围绕着,是女儿送父母,或孙女送祖父母的,侄女送伯叔父母亦在此类。第三,轿门用红布围绕着,世人罕见亦罕知之。此类“送葬”轿必定在白布围与蓝布围之中。这是未成婚而已定聘的媳妇送将来翁姑出丧的。


(四)路祭


路祭亦称“拦街祭”。亡人的亲戚朋友交情厚者,每于出丧日,在路上架木设坛,备办祭品,祭奠亡灵一番。路祭之时,灵柩停下休息,由献祭者招待“送葬”者,有时亦有道士念经,孝男磕头答谢,近来路祭渐见减少。


(五)“回龙”


出丧队伍到达坟地之后,灵柩应按阴阳先生所定的时辰与堪舆家所定地势的方向,安置圹内,外面盖上砖瓦。诸事完毕,把祭品排上祭奠一番。于是大家卸下“孝服”,换上吉衣,相偕下山,俗称“回龙”。


“回龙”之时,孝妇轿前必置百子千孙灯笼一个,以示吉意。“回龙”队伍将入家门的时候,由守家之人发放爆竹欢迎。进门之后,神主牌从“寿身亭”奉到“公婆龛”上,孝男孝妇领诸弟侄子女跪拜,礼毕各自归散安歇。


“出丧”之日,丧家大办酒筵,敦请“送葬”者,以及帮助治理丧事的叔伯弟兄,俗称“虞祭”。


葬后三日,阖家之人再到山上致祭,谓之暖墓,俗称“复山”。

 

第二节 祭祀仪节

 

祭祀为毕生仪式最重要的一项。盖祭祖乃是追念先人,具水源木本之义,报本返始之意。同时温习生死两面之感情,庆贺家庭之连续莘传。甚至子孙之蕃衍,后裔之发达,亦莫不归功于宗祖之阴德。

 

(一)家祭


家祭与祠祭不同。祠祭在宗祠或支祠行之,家祭则在家堂或俗称“公婆龛”前行之。宗祠为全族人所公有,家堂则为一家人所私有。同是宗教仪式,祠祭近于公开的、群众的、集合的性质,家祭近于私有的、个人的、单孤的性质。大体上家祭仪节各家相同,然而各家因其背景、风化、遗教、传统的不同,也各有特殊的地方。


新年的时节,除夕黄昏在家前行“烧火炮”之礼。先是家人预备许多佳馔,供献祖宗,免不了焚香燃烛。“烧火炮”的地点,或在院子,或在天井。拿一个平底铁炉,俗称“火炮鼎”。鼎上架起“火炮柴”。柴系一种轻松劈柴,每条约长七八寸,叠于鼎上,成一“井”形,叠上好几十层,又宛似一塔。“火炮柴”着火时,撒入食盐,可听其劈拍作响,以是名为“火炮”。小孩们戴着外祖父母所赠的假面具,环围跳舞,一直到火炮烧完才脱去,据云非如此不能避免天花痘疹。


“火炮”烧完,就把祭祖的肴馔,作为全家聚餐之用。本夕应该合家团圆,有人出外未归,席上必留空一席,列碗一只、筷一双而代表之。宴毕,家内张灯设彩,午夜时行“供岁饭”之礼。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族内家家户户,必簸米粉为丸,称为“元宵丸”,“丸”与“圆”同音,取合家团圆之义。“元宵丸”制毕,先供祖宗神,然后合家环绕食之。


正月二十九日,俗称“孝九节”,乃正月最末的一天。家人煮糖粥,中杂以红枣、花生、桂圆、芝麻等东西,谓之“孝九粥”。清早未食“孝九粥”之先,必先供献祖宗,女子出嫁必于是日送“孝九粥”归宁孝敬父母。


五月五日为端阳节,俗称“五月节”,乃是新年之外的最大节期。此节族人必制“粽”,先以祭家内祖先并诸神明,然后家人分食之。


七月十七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此日专为祭祖,各家户皆备丰厚祭品,鸭与“大𥻵”为必需品。中元日必烧纸衣,故俗谓为“烧纸衣节”,出嫁女子必于是日送“纱箱”,献祭于已故父母。祭祀时由户长高呼某某祖宗名号,然后各支子孙焚烧纸衣纸钱。其次序必从高祖、曾祖以至祖考。


冬至日俗称“冬节”。家家户户必制粉丸,俗谓之“𥻵”。粉丸先煮成丸汤,致祭于祖宗神前,合家拜祝。礼毕家人围食丸汤,当为餐饭。粉丸亦称为“孝子丸”。


(二)忌辰


忌辰亦为家祭,惟性质稍不同。祭为吉礼,忌辰虽非凶礼,然父母、丈夫忌日尚有吊哭者,甚或赴坟地啼泣者。忌辰多是祖宗生死之日,生日为“生忌”,死日为“死忌”。


每岁每祖、每妣忌辰,合家男女,无论大小,必先斋戒,脱下吉服,换上素衣(非孝衣),备办酒肴时鲜果品,致祭于该祖或妣之前。然后合家之人,按序一一叩拜。忌辰家人多坐守家内,亦不哀哭,不许出外宴乐,平淡度日而已。


(三)“压纸”


“压纸”就是墓祭,一年两次,春在清明,秋在重阳。春祭不拘清明正日,前后皆可,惟以清明日为最盛。事前先打扫墓地,锄去污草,然后排上祭品,“婆婆粿”为清明所不可缺的祭物。祭毕,用肉油擦墓牌,使字迹不至模糊,并将纸钱数张,用石头压于墓石之上,以是俗称“压纸”。


墓祭必鸣炮。然该墓的风水如“虎穴”、“狮穴”等,则不许鸣炮,恐打醒狮虎,殃及子孙。墓地归来时,必折松枝或柳枝,插于门前或“公婆龛”上。祭余物品,可馈赠亲戚邻居。


秋祭在重阳节,即九月九日。秋祭必中上之家行之,似不若清明扫墓的普遍。祭品因时而异,秋祭有“九重粿”,乃秋季荐新之物。


第三节 个人生命史总结


我们已把个人的生命史,自头到末,详述一遍,特别注重个人在家庭的地位,他和家族、宗族及亲属的关系。同时个人身份的变迁,亦可从史中看出。现在制成一表,把生命历程归纳起来,当做以上四章的结束。


义序宗族的研究,先以乡村社区为宗族的基础,进而分析宗族组织及其功能,宗族与家庭的联锁结构,亲属关系的系统与作用,最后应用生命传记方法,描述个人之在宗族内的生活。这种由整体至局部,由结构至功能,由关系至生活的写作,正与导言内所谓从轮廓到内容的研究步骤,遥遥相对。


义序乃是一个乡村社区,有它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皆极合于农作。水旱天灾来临之时,人民则祈雨求神,问签卜卦。人口状况,按金字塔方式分配,不似都市壮年人特多,塔基反缩小,婚姻、教育、职业、诸人口,亦皆有其特殊情形,近来移动于都市之人口,达全数百分之十。经济环境,有本地物产、物质器具,农为主业,每年来的收成二三次。农田中间,河浦纵横,可通船只,可供灌溉。浦之两旁,围为果园,故园艺亦为人民重要职业。


在义序乡村社区之内,只黄姓一族人聚居,他姓附居者寥寥无几。所以我们称义序为宗族乡村,盖乃一族人合居于一村。本族组织即是乡村组织。族有宗祠,为宗族组织的根据地。祠有祠堂会,乃本族十五房分房长,及各房的耆志绅衿所组成。祠堂会会员,皆为宗族领袖,亦为统治阶级;年轻言轻,妇女力弱,则为被统治阶级。


宗族组织,原为家族组织的伸展,宗族的祠堂,原为家族的宗教机关,家族渐渐发展到宗族,祠堂也渐渐地扩张变为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教育的机关了。因此祠堂的功能,不只是祭祀,他如迎会、社交、娱乐、教育、裁判、外交等事宜,也归于祠堂行使职权。


宗族与家庭乃是上连下接的联锁结构。宗族的宗祠,房分的支祠和各家的家祠,为一贯的有系统的组织,好比族内裁判事宜,可下上而推,先从家户,中经房支,后达宗祠。政府征收赋税,则上下而行,从宗祠发令,到达支祠和家户。一户或一家或数家,恒视一户之内的近支亲属之共同经济与否以为断。


家庭在宗族内为经济的单位。一家亲属,住户同居,共灶合炊。家内凡辈份与年龄最长者,即为家长,家长乃管治者,弟侄为共管经济者。家长对外,主妇对内,分工合作。


家庭为家长制:父系的、父方的、父权的;继承与遗产,亦从父传子。未有儿子可以立后,立后以兄弟之子为最得当。兄弟同居,终久必分家。


家族的亲属关系,可从称呼名词的系统内窥见。称呼名词的根据有二:一乃出生的,好比我生于本族,我有我的父母、我的伯叔、我的兄弟等。一乃婚姻的这是和外族的亲属关系。亲属关系的作用,大体上说起来,子对父以“孝”,妇对夫以“节”,媳对婆弟对兄侄对叔等皆以“忍”。


家族内的个人生命,在其转变的时期,诸如出生、童年、婚嫁、丧葬、祭祀等,皆有非常隆重的仪节。而在这些礼节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人之与家族和宗族的关系。

 

族人重男轻女,祈子只有求男,没有求女。儿女出生之后,必经三旦、满月、洁月、周晬诸礼,中尤以宗族的“办喜”、“挂灯”二节,为最重要。这二节都是男子特权,女子不得享受的。


小孩断乳,由幼年到童年,逢煞“过关”,遇病“收惊”,年年岁岁,必拜护神,实行“灿斗”。入学时期,与家庭关系比较放松一些,可以结朋交友。十六岁或成婚时行成人礼。男曰“出幼”,女曰“上头”。


男女到了婚嫁时期,仪节则更繁杂,古云所谓“三书”、“六礼”,迄今犹存于义序宗族。“汤桶”之礼,为本地特殊习惯,他处无有。变式婚姻形式颇多,中以冥婚为最奇异,仪节亦罕有闻见。


族人到了老死,就有丧葬祭祀之礼。丧祭礼仪,更为隆重,原因乃是儿女对于父母的孝道行为。初丧到终丧,历时三年,经过礼仪,大小三十余节,葬毕乃止。


祭有家祭、墓祭之分。家祭包括节祭和忌辰,墓祭则春秋二祭,扫墓“压纸”,冀有以永久纪念先生。



文字整理自《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并参照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燕大原版论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为排版需要,部分图片和表格有重制,亦重新划分了段落。

文字编辑:郭雅文

推送编辑:苟钟月、罗影

审核:凌鹏


往期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社会学系官网“北大社会学刊”页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