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院故事会 | 洒落在道加瓦河的泪水与欢笑
CI STORIES
孔/院/故/事/会
CI STORIES
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11年11月,是由拉脱维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孔子学院,也是拉脱维亚目前唯一一所孔子学院。
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孔院汉教人踏上拉脱维亚这块热土,抛洒热血和汗水,辛勤耕耘与付出,使绚烂的中文之花盛开在碧波荡漾的波罗的海之滨,盛开在令人神往的琥珀之乡!
下面,让我们跟随几位孔院汉教人的脚步,一起走近拉大孔院的这十年吧!
拉脱维亚最可爱的家
中文教师志愿者罗毅
(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任)
孔院成立初期,拉大孔院的日常运作主要依靠双边院长、孔院秘书和我四个人负责。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在一个小办公室里完成的。
我们这个温馨的小办公室虽然面积不大,但也“五脏俱全”,各项事务在我们的配合下都进行得井井有条。有时它是个临时的会议室,大家献计献策、商讨方案;有时又变成了一个会客厅,来访的朋友们在这里畅所欲言、共话蓝图。更多的时候,办公室里除了"嗒嗒嗒"的打字声和"嗡嗡嗡"的复印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办公室的陈设也凸显了孔院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四角的青花瓷,还是中国剪纸的挂历,抑或是墙上的水墨丹青,都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别样特色。
二十平米的小屋、四张办公桌、三台电脑、一部综合打印机、四个温馨的水杯、满架子的中拉图书,再加上两个会说中文的拉脱维亚人、两个会说英语的中国人,这就是我在拉脱维亚最可爱的家。
拉脱维亚的四年汉教时光
中文教师王琼子
(2012年9月—2013年8月、
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任)
对我而言,拉脱维亚的四年时光是永远不会忘怀的,偶尔想起,嘴角也会不自觉地向上扬起。那四年,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我的内心一直有着这样一种信念:只要你用心,就一定能做好,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我认为,无论学生的成绩如何、性格如何,最重要的是能够跟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每每接触到一批新学生的时候,我都会花一些时间和学生彼此适应。在渐渐熟悉了拉脱维亚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之后,再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课堂一直是我挚爱的舞台,它仿佛有一种魔力,可以让人瞬间振奋起来。无论在这之前遭遇了多么糟糕的事情,都可以在课堂的45分钟里将它们暂时忘掉。热爱中文教育事业的人也许都有类似的感觉吧!因为有了它,我的生命才有了生长的方向。幸运的话,我希望有一天我会重新回到那里,不再说再见。
洒落在道加瓦河的泪水与欢笑
中文教师董芳
(2013年10月—2018年12月在任)
在拉国执教的岁月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两次“哭泣”。
第一次哭泣是在2016年筹备孔子课堂第一次毕业汇演的前夕,落泪的人是我自己。还记得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我独自走在道加瓦河的桥上,突然一下子哭了出来,不明白为何要给自己设置这么大的挑战。然而哭过之后,我还是坚持把毕业汇演做了出来,学生们精彩的演出赢得了所有观众的掌声,那一瞬间,我觉得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挑战都是值得的。
第二次则是我的一个学生罗兰。在罗兰参加的一个夏令营里,有个小男孩的演讲中充满了对中国的负面评价,结果一向害羞寡言的罗兰站了起来,告诉所有人中国不是那样的,然后就哭了起来。我不知道她当时是怎样鼓起勇气当着所有人的面反驳那个小男孩的,我只知道,这份信任和力挺,让我再次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五年时光,我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拉大孔院。孤身在外看到父母发来的照片中他们鬓角突增的白发我也会痛哭,但哭过之后,我会擦干眼泪,继续坚守我热爱的工作岗位。我是父母的女儿,也是一个志愿为中文教育事业奉献的孔院汉教人。
15路无轨电车—40路公交车—
7路有轨电车的缘分
中文教师志愿者林婕
(2016年8月—2019年6月在任)
工作日天天见的15路电车是连接住所与拉脱维亚大学的纽带。
在Rēznas iela坐上15路电车,到下一站Lomonosva iela下车,便来到了我的第一个工作地点——交通与电信大学。在那里我结识了我的第一批学生。这些学生都是零基础的社会人士,他们学中文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工作,有的是对汉字感兴趣,有的是想去中国看看。
依旧踏上15路电车,不过这次要在Gogola iela换乘开往Jugla方向的40路公共汽车,在Brīvibas iela下车继续走约800米后,会邂逅一群可爱的精灵——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学习汉语拼音;他们的语音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喜欢汉字书写练习;他们喜欢充当小老师帮你约束调皮鬼。
蓝白相间的有轨电车正缓缓靠近Lubānas iela,择窗而坐,跟随着7路车来到Ausela iela,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拉大学术图书馆四楼的孔院教室。来到这里,坐上一部狭窄的龟速电梯,走出电梯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照片墙,他们见证了孔院一个个弥足珍贵的历史时刻。
疫情期间的坚守
中文教师白冰玉
(2016年9月—2019年6月、
2020年9月至今在任)
我与拉脱维亚结缘是在2017年。那时候,我是中文教师志愿者,怀着初出茅庐的紧张与孔院汉教人固有的热忱,在道加瓦皮尔斯大学孔子课堂一待就是两年。再次赴任时突遇疫情,只好留在国内进行线上远程教学。这时候,我遇到了汉教生涯中前所未有的挑战——惊人的工作量,黑白颠倒的工作时间和长时间的久坐。我曾有过从下午两点一直上课上到凌晨一点的经历,这也让我体验到了强打精神和腰肌劳损的滋味。慢慢地,结合按摩、药物和站立办公,腰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国内远程教学一年后,赴任还是遥遥无期,大部分公派教师或退出项目或转去允许赴任的岗位。那时候的我,身边已经没有了同伴,家人和朋友也开始无法理解。但在这被我戏称为“行业的寒冬”的一年,我稳住了心态——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将不再动摇和畏惧,既然最初我决定当一名志愿者,那就把它发扬到底,为了那渴望学习新知识、即便是网课也充满着热情的一双双眼睛。
孔院汉教人的共同心声
中方院长尚劝余
(2014年6月至今在任)
2014年6月赴任,就任半年多我就得了腿疾,只能强忍病痛,拄着拐杖坚持工作。我曾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
“当一腔热血遇到天寒地冻的考验,当右膝未愈左膝抱恙,当走一步、停一步、撕心裂肺、满身大汗,你一任四年的鸿志初衷还能坚守吗?你的答案和动力在哪里?就在拉国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专注表情里,就在拉国学生将中国当成第二故乡的真挚眼神里,就在中文教师志愿者凌晨四五点还在群里交流讨论工作的忘我精神里,就在中文教师志愿者为了准备一场文化活动而呕心沥血、独自走在风雪交加的道加瓦河大桥上流落的泪水里,就在异国他乡讲不完、叙不尽的动人故事里。”
于是,我坚守了下来,并且一守就是八年。
在孔院工作的每一天里,我都收获着感动,这里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有我的梦想和希冀。我在“我们共同的家园:拉脱维亚汉教群”建群开场词中写道:“不论你我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纵使远在天涯,抑或近在咫尺,拉脱维亚曾经是我们生活和任教过的共同家园,是我们抛洒热血和激情、追求梦想和希冀的国度。这里有我们的欢笑和歌声,有我们的泪水和彷徨,这里是我们人生旅程绚丽多彩的驿站,是我们灵魂深处挥之不去、魂牵梦绕的记忆。”
这是我们孔院汉教人的共同心声。
往期精选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投稿方式与内容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公号征稿啦!欢迎大家就以下栏目内容投稿!
今日孔院:全球孔子学院新闻和活动报道
孔院达人秀:世界各地“歪果仁”秀中文、展才艺
孔院故事会:孔院学生、教师、院长等的海外见闻和真实故事
征稿邮箱:news@cief.org.cn
注:来稿请标明投稿栏目,并将文字稿件和图片、视频等素材以邮件附件的形式发送。
内容编辑:吴晓静 刘希
美术编辑:何纯洁(实习)
点击分享+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