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综艺里的慢生活,怎么能少了阅读

宵夜 文娱一线 2022-12-18

“生活,还是要有一些精神性的需求。”


海风吹向棕榈叶,树下,一间分界书屋,几位阅读者,随海风向观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书香气。


英国诗人弥尔顿说,“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含着一种生命的潜力。”

当生命的潜力遇见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便迸发出了文艺气质、丰饶精神。

这也是《我在岛屿读书》给人留下的初观感。节目自11月10日起在江苏卫视播出,围绕“阅读”与“文学”,《我在岛屿读书》在三期中,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01

“慢综艺”阅读季


近些年来,慢综艺层出不穷,意趣盎然的山乡晨韵、一望无际的海天相接、悠扬美妙的田园乐章,圈住了不少观众。

等等——

生活之美的展现中,耕作、闲聊、烹饪等元素有很多,但鲜有放大描述“阅读”这一极具生活美感的环节。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期,飞行嘉宾《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缓缓走来,看到分界洲岛上这样一家恬淡静谧、“本自安好”的书屋时,说道,“好像是浮躁生活里的隐喻——喧嚣当中还有宁静的时刻”


如同每个人来到书屋时的表现一样,程永新的第一件事也是站在书架前端详一番,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书、与自己相关的书,自言自语着。“生活,还是有一些精神性的需求在。”


抓住“阅读”这一核心环节,节目在展开叙事时便托住了底。

在此基础上,《我在岛屿读书》在制作环节的许多部分加了不少分。

比如用简笔画、油画等形式对叙事内容的抽象展现。包括片头,三两场景勾勒出几位嘉宾与柴犬糯糯书屋进出、捧书阅读的场景;当嘉宾畅谈创作时聊起《孔乙己》《老人与海》等经典作品时,动画将他们赞许的创作细节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许多人向往读书,许多人向往去海岛旅游;一者心灵“风光无限好”,一者是“说走就走旅行”中的美好意象代表。节目制片人颜小可在介绍策划方向时说,“就是觉得岛屿上的生活和景色,和读书这么美好的事情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是概念的叠加,是一种更加美好的表达”。

细节之外,叙事仍有主线。

首期节目以“相遇”为题眼,这其中包括老友记的“相遇”、“我”与书房的“相遇”、“我”与一本书的“相遇”。当嘉宾余华、苏童、西川的老友重逢,共同来到分界洲岛的分界书屋,其中首先延伸出来的话题莫不与“相遇”相关。


第二期节目邀请程永新,整期便从《收获》杂志延伸开来,有回忆老巴金、有畅叙编辑与作家的关系、有《收获》编辑细节暗藏的文学传承;第三期节目以“彼此的背影”入题,飞行嘉宾叶兆言回忆祖父叶圣陶、父亲叶至诚等内容的引出便显得顺理成章。


阅读又绝不仅仅是作家的生活,在话题构建之后,还有全民阅读的展现▽


这些创作方面的考究让《我在岛屿读书》的呈现变得立体,而节目更大的亮点在嘉宾选择上,他们为节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02

内心丰富的人,自发迷人


老友间的重逢,自然会聊起作家间的往事:首期,桌面上摆着几幅老照片,其中有史铁生、余华、苏童、叶兆言、程永新等人青年时在海南、在罗马等地的合照——


说到史铁生,他们又会回想起与他的相处、感慨于史铁生在如斯遭遇后依然对生活葆有的乐观心态;聊到《收获》,众人回忆自己在《收获》初发表的文章、巴金对自己的影响,余华还聊起杂志社还手稿时误将曹禺手稿寄给自己;程永新翻开《收获》创刊号介绍,开篇便是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首期还有老舍的《茶馆》——


日常相处中,他们说“等欧阳江河来写,他的字好看”“叶兆言家的书房大,叶至诚老爷子去世前几年我还在书店看到他淘书”;兴之所至,他们当即与马原通个视频,互道家长里短——


艺术浸润着他们的生活。第二期他们出海时,看到远处的“双面石”,在听说相关故事后,脱口而出,“这与基耶洛夫斯基的电影《双面维罗尼卡》异曲同工”;聊着音乐,总也能绕回文学,“余华就是民族美声,贾平凹是民族唱法,孙犁、赵树理的乡土又不太一样”……


作家的形象瞬间生动了起来,而他们眼中,这原本是不可想象的。长久以来,作家在文字背后与读者建立的关联,那种神秘感自带魅力。

“如果马尔克斯、托尔斯泰出现在你眼前……”“不行不行,那神秘感瞬间被打破了。”
同时,几位嘉宾也共同认为,如今的作家“要接受读者的目光”。年轻嘉宾房琪在节目中表示,他们与想象中的严肃形象有很大出入,苏童打趣道,“其实我们也是装的”。


而他们“装”的样子,的确带给观众许多趣味性和接地气之感。

苏童,俨然是作家“社交圈”里的话题引导者——余华会时不时与其拌嘴“相爱相杀”,“好兄弟”叶兆言也会来写爆料。


余华,风趣幽默,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他,在与马原视频通话时也忘了节目主题,只一个劲叮嘱好好养病。


西川,当闲谈聊到关于大海的创作,诗人的心绪总是会随之不经意飘走陷入自己的世界,并会在之后节目中call back,独自走向海边感受。


就是这样一群比较会思考的作家,在节目中总是会金句频发——“春暖花开倒也不必,秋雨萧瑟也是美的”“与一本书的相遇,需要时间”“如今的一些编辑,宁愿发名作家的烂稿子,也不愿发无名作者的好稿子”“海岛带给我海浪、咸味、海平线,辽阔感、孤绝感和空无感”……


节目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定,每期会设置一名书屋值班员,片尾,值班员会写下当日心得以及推荐书单,对于荐书,他们从艺术性角度出发评析;而心得,也总能概括出当期探讨内容的观点——

“经典有一点是想通的,它必须打动人心。”“归根结底,时代就是最好的编辑,读者就是最好的编辑。”“写作不一定是作家的事;你只要写了,你就是作家。”


如颜小可所说,“他们就是一群最会讲故事的人,他们的语言一定是有魅力的、超出我们所写的文稿,是他们聊天中自然而然流露的丰富内容,成了这个节目的基础。”


推荐阅读

☞ 降本增效,全球流媒体“御寒”

☞ 周末荐片丨来不及看《万圣节的新娘》?这两部“最佳”值得N刷

☞ 青年导演+资本=黄金搭档?


-END-

主编:依梧

作者:宵夜

编辑:五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文娱头版独家稿件,文娱头版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如需了解转载及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13521859160。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