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桌会丨美食类纪录片的“江湖夜话”

西亚 得见影视 2023-04-07

编者按:从2012年现象级作品《舌尖上的中国》的横空出世,到一系列小爆款的层出不穷,美食类纪录片已走过高速发展的十年。


这十年,从早餐、午餐、晚餐、宵夜的一时一餐,到天南地北、各有风味的地域味道,再到粉面粥饭等单一类别,美食类纪录片江湖熙熙攘攘,各有千秋。同时,随着内容迭代,观众们也越来越“挑食”。


怎样继续“烹制”出对观众胃口的作品,成为创作者的必答题。


为此,记者独家对话《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制片人邓洁、《早餐中国》总导演王圣志、《老广的味道》总导演李伊平、《江湖菜馆》系列总导演黎振亚、《宵夜江湖》总导演杜兴、《傲椒的湘菜2》总导演欧大明,与六位美食纪录片IP主创相聚,共同探讨美食类纪录片的“下一餐”在哪里?


上排从左到右分别为:邓洁、王圣志、李伊平
下排从左到右分别为:黎振亚、杜兴、欧大明


作者:西亚


Q1:怎么看当下的美食类纪录片?




邓洁



现在国内的美食类纪录片层出不穷,已经非常“内卷”。一些食物比较丰富多样的地区,成为摄制组扎堆的“重灾区”,加上现在短视频、直播赛道的加入,几乎全社会都被调动起来发掘美食、探讨美食、消费美食。

欧大明



美食类纪录片市场处于红海已久。如果现在的美食类节目还能吸引观众一起陪着下饭,应该感谢观众的宽容。美食或许能带给人疗愈,但似乎并不需要太多,好好吃饭,是当代人的一道难题。

黎振亚



现在几乎所有“新鲜”的选题都有团队拍过,模式和视听方式也都被运用过,找差异化和创新点变得尤为困难。

王圣志



当下美食类纪录片中常出现素人故事,这是对日常生活跟日常情感的重新发现与尊重,但很多作品没有去深挖素人的独特性,每一个人其实挖进去都是一个世界,远看好像都差不多,近看各有心事,值得深入挖掘。



Q2:选题好比备菜,怎么挑、怎么切才新鲜?




邓洁



现在选题比较难找,拍摄对象更了解拍摄“套路”了。我还遇到过,拍摄对象告诉摄影师:你不应该从这个角度拍,你换个角度拍。
制作《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的过程,让我逐渐认识到,除了要在视听上不断去做新尝试,还要找到有趣的角度和讲述方式,即使是被拍过的食物,也要力求做到耳目一新。

我的办法就是大量看书,从历史学、人类学、农学、植物学、食品科学等学科里面去借力。

欧大明



每季创作最大的困难是从什么维度去观察美食,以《傲椒的湘菜》第二季为例,如果说第一季呈现了“最湘菜”的一些经典之作,那么对第二季观众来说,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构去讲第一季不曾呈现的内容,“美食”与“人物”的比例、关系,以及结构的建立,是第二季最先冒出来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美食类纪录片中,情感朴素,料理惊奇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两端,对于“电子榨菜”这个说法,如果说一档美食类纪录片还能陪伴观众一起下饭,不是批评而是赞赏。


黎振亚



《江湖菜馆》尝试在视角、视听、故事、知识几个方向去找到新的破题点,核心团队研究海量的题材相关信息,再整理、头脑风暴,不停地循环。

在和优酷共创时,我们始终相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城市一定有自己的底色,在选题时,这个底色是重点考虑的要素,有了这个底色就会有城市和城市人自己的性格基础。再就是独立个体的故事一定会有自己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我们要放大的故事要素,最后就是下苦功夫,在海量的选题里面调研,把有底色、有故事、有特点的“人”找出来。

李伊平



我们的选题非常感恩于广东这片土地,这里坐拥陆地、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美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不过虽然题材多,但也做了七季,拍了几百个选题,《老广的味道》需要再下沉,再细分。比如第五季做了一集“点睛”,提到如果广东只能留下一道调味料,该怎么选?大概是开平人选火蒜,普宁人选豆酱,台山人选蚝油…你看单单说到调料,就还有很多本土化的内容可拍,比如粤菜蘸料伴侣沙姜,潮汕卤水灵魂南姜,还有天花板级别酱料蟛蜞酱,有很多很细致的东西可以再挖掘,这些食材的知识点要挖得深、挖得透才能走得远。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从不同维度去看粤菜,第八季有一集是“粤味走八方”,说到粤菜的出走及对其他菜系的影响。




Q3:好味需要调和,美食与人物的“黄金比例”是?





邓洁



我们尽量让食物再凸显一些,让食物的前世今生、性格特点,能够更多地与人物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老实说,寻找和食物相关的人物比找食物本身要更难。会做一种食物的人很多,为什么选这个人,而不选那个人,标准就是他/她是否能成为这个食物形象的“代言人”,很多我们想表达的东西是要借助人物的生活、动作和语言来表现的。

比如《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第一集里的莜麦故事。莜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选题,它被拍过多次,观众对莜麦制作的食物也并不陌生。它作为植物的特点是耐寒、耐旱、耐贫瘠,而且处理莜麦非常不容易,所以最初我们就给这个食物定下了“坚毅、刚强”的性格。因此在寻找人物的时候,心里总是暗暗有这样一个目标,想找一个和莜麦一样坚韧的人。

王圣志



理想状态下,食物的滋味跟人生的滋味是相通的。如果比例把握好的话,会将人物的感情赋予食物,让食物变得神采奕奕,变成有丰富复调的双重滋味,但做不好的话它就是两张皮,从矫情到真情流露就隔了一张纸,很容易从真情就变成矫情。
《早餐中国》里食物占2/3左右,然后人物占1/3,尽管是5、6分钟的节目,但是要花很长时间去找到共情的点。比如有一集中,豆花的滋味其实跟妈妈对女儿的担心,女儿又反过来安抚妈妈的那种感情相通,如果观众一旦跟感情共通,那么豆花在观众心中就会变得有滋味。共情点就是要把很个人琐碎的情感,放置于整个人类的情感场合中来,找到两者间的相通之处。

欧大明



我难以接受自己去做一档只是教人如何制作美食的技术型节目,我相信一句话,吃什么不重要,与什么人吃最重要,还可以加半句,做什么没那么重要,谁做的比较重要。当然,作为一档重标签类的纪录片,美食必然是重中之重,如何呈现美食之美,制作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与美食相关的因素,远不止食材与技艺,更多的在于乡土、地理、物候、风俗,美食是生活最直接的表达,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是集大成者的承载。

黎振亚



拿《江湖菜馆》来说,人物在美食纪录片里比重不会很大,这是观众的选择,大多数的美食内容观众还是对美食更为关注。我身边的朋友其实不是在饭点看美食,反而在其他时间看,说是下饭节目,不如说更多的是催味剂,很多是深夜看完点了一个宵夜。

李伊平



大部分美食类纪录片都是“明写食物虚写人”,既让观众看见美食,也让观众看见百姓真实鲜活的日常生活,但毕竟是通过灶火烟气透见时代的万千气象,美食不能沦为讲故事的工具,美食类纪录片的美食信息一定要足,人文的比例要克制。



Q4:做一道特色“精品菜”,有哪些独家绝活?





欧大明



我们做“湘菜”首先要了解湘菜。什么是湖南人独有的个性,哪里最能体现湘人具有共同认知的生活方式?什么美食是与湖南人结合最紧的?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烹饪技巧与生活智慧是属于当地独有的,也就是美食的在地性。
为了增强观众的记忆点,《傲椒的湘菜2》在人物故事的选择上,挖掘人物故事后的不同指向,有的是师徒,有的是夫妻,有的是朋友,有的是父母与子女,每个故事都建立在最广泛的情感基础之上,从朴素的情感出发,通过美食,传递寻常之美。

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人物朗读诗文的桥段设计,诗文的内容与人物的故事相结合,与人物的状态相结合,或者与人物生活的人文、地理、食物相结合,以一种不常有的方式,进行高度设计感的呈现,产生一种明知是摆拍但内在又具有深刻联系的微妙收看效果。

邓洁



如何让人物被观众记住?继续拿“莜麦”的故事举例子,幸运眷顾,我们找到了人物杏花,和她的相处可以说像谈恋爱,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吵架”、不高兴、各种分歧,分开了又彼此想念。 
我们去了三次晋北,坐在炕上跟她聊天,渐渐的她就把自己的故事告诉我。杏花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她对自己的各种手艺都很自豪,不仅是做莜面,她用几条旧裤子剪下来的碎步拼起来,用缝纫机踩成一个门帘。她粗壮的手指、嘹亮的歌声、自编的歌词,都是她这个人打动我的地方,我觉得她就是那白灵灵的莜麦。  

我们并没有花很多篇幅去展示她的生活,甚至也很少用她的采访音频去衬画面,而是录了一些她自己唱的歌,用歌来介绍自己、介绍食物。从初期的放映反馈来看,杏花和莜麦的生命力还是被一些观众记住了。

李伊平



《老广的味道》是一个地方性的美食,我们一直还是延续它“有故事,也有乡愁,有人生百味,还有一些科普知识”的风格。


在制作时,我们会考虑内容是否会增加用户观看时长,能不能获得更多新用户、增加用户忠诚度,哪些地方掉收视比较厉害,根据这个数据做一些相应调整,非常注重把每一分钟、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在融媒探索上,一方面我们尝试了衍生节目、电商带货等一系列的IP开发,以及在YouTube上播出进行海外推广。另一方面,拍摄时就会尝试一些竖屏内容,为增粉作准备。

王圣志



《早餐中国》是典型的拍一些小人物、小事件的类型。这样的故事如果不去仔细辨别,抓内核的话,实际上是对一些日常美德简单肤浅的肯定,很容易做成千人一面。不用陈腔滥调的情感套路去套,找到真正悲欢相通的共情点,展现导演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困惑与疑问,千人一面才会变成千人千面。美食纪录片也要适度拍摄,不要过度美化,让它尽量在生活里面有位置。

黎振亚



《江湖菜馆》中,每一家馆子和菜品的特点,一定是导演组和优酷制作人一起反复讨论后共同认可的,再而去看当地人是否是认可的,我们会在各个时段去调研一个餐馆,观察本地人是不是拿脚投了票,有了这个基础,美味的真实性就有了保证。

杜兴



就《宵夜江湖》第二季来说,在城市气质的表达上会更坚决一些,每一集的故事主角当然包括BCDE,但A角永远是这个城市,这是和很多美食类纪录片最大的不同。我们把自己定义为漫游者,以发现的目光,去研究当地宵夜文化背后的传统是什么,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在漫长岁月里的变与不变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也就是说,城市不只是故事背景,而是叙事主体,我们通过美食把心目中的城市风貌和城市命运呈现给观众。





Q5:美食类纪录片的“下一餐”是?




王圣志



美食类纪录片的未来在哪里?我认为是加入精神向度的东西,避免成为一个消耗品。所以,真正的美食类纪录片必须要在日常生活的表面下,去挖掘生活本质,加入一定的精神向度,可以让观众重新认识人在世间的生存意义,不是那种简单的诗意与烟火气。如果有机会,我会考虑做一部清冷的美食类节目,用食物来安抚自己,用食物来与自己对话。

李伊平



工作室去年做了一档户外露营美食综艺《去野吧,餐桌》,“美食+户外综艺”,基调上比较轻松欢乐的节目个人比较想尝试,算不算纪录片呢?纪录片的边界现在似乎模糊了,但观众喜欢很重要。2019年做过一个《大房车的小厨师》的节目方案,让孩子去做美食、家长来品尝,以此来探讨一些教育话题,被英国一家独立制片公司看中。我想尝试以美食为媒,承载一些更具社会性内容。最好研发出节目模式,后续可开发IP价值。

杜兴



未来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空间依然很大,可能更加个性化、垂直化。通过美食切入,展开多元文化的探索,也是一种思路。另外,美食还可以跟特殊人群、特殊环境、特殊生命经历结合,我们团队也在摸索筹划。

黎振亚



和十年前的受众相比,现在的受众一是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变大了,见得多了也就对新东西有了更高的要求。观众“眼光”提升,对于内容的专业性与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泛娱乐内容会依旧存在,但长效的深度内容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


推荐阅读

☞ 下好“营销棋”,引进片也“卷”起来

☞ 《阿凡达2》的“蝴蝶效应”

元宇宙综艺里有没有元宇宙?


-END-

主编:依梧

编辑:卡卡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文娱头版独家稿件,文娱头版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如需了解转载及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135218591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