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追更完《三体》动画第三集,谈谈观后感

宵夜 得见影视 2023-04-07

步子迈太大,容易……


多少年来,关于《三体》影视化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却始终不见踪影。终于——在今年,几个项目都有了眉目,而在真人剧集之前,于2019年宣布制作的动画版先面世了。

12月10日,《三体》动画在B站独家上线,首周两集连播,此后每周六中午更新一集。


上线之后,便成焦点。

作为这个大IP首部影视化作品,《三体》动画自然而然吸引了各界目光。但是,热度毋庸置疑,口碑参差不齐——豆瓣开分7.2,乍看上去,成绩尚可;可随后数日,评分逐渐下滑,跌至7分以下;各大社交平台都表示动画评价呈两极分化,然而纵观豆瓣小组、评论区等观众聚集处,哪是两极分化,简直是集体开喷、槽多无口的状态。

抱着再观望观望的心态,等待动画新一周的更新——就在刚刚,追更毕,实在有些不吐不快。

让我们来看看这部《三体》首个影视化成果,究竟表现如何?

先看看商业效益方面。

刘慈欣正是因《三体》一书,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小说提升到“世界级”水准。纵观过往大刘作品的影视化成果,像《流浪地球》这样算是作者“边缘作品”的IP,都在改编成电影后取得了极为可观的票房成绩,更不用说《三体》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作者的代表作品。


由此,《三体》动画的播出,带来的正面影响是十分直观的。消息显示,在12月8日公布《三体》动画即将开播的消息后,B站在港股市场的股价立刻大涨16.85%;截至12月9日收盘,B站港股股价上涨26.86%。美股市场,B站股价也在两个交易日内上涨16.99%;12月12日,股价也在开盘后一度上涨超过10%。

商务合作方面,《三体》动画也“收获满满”。就已播出的三集来看,就有不少商业植入的画面;一集30分钟左右的体量,播出过半时,还有中插广告。观察合作对象,《三体》动画的广告商包括长安汽车、惠普、南孚等,就此来看,项目的热度已延伸至资本市场。


商业效益突出的“副作用”也就此显现出来,观察网友评论,观众对于《三体》动画在内容里频繁流露出的“恰饭”行为,质疑声颇大。

而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一处。

首先是制作层面。作为一部顶尖的科幻作品,最终在动画呈现方面的水准,只能说不尽如人意——开场,运河边的场景,大史和汪淼并排而坐,但人物形象的3D建模水平,不说追赶国际动画技术,放眼国漫作品,都并不算出色,甚至不如一些大型游戏来得出彩。


头没开好,之后的呈现水准也是忽低忽高:低者,像主角罗辑在课堂上的片段,人物的动作、姿态显得很不自然,一股粗糙感;以及网友多番吐槽的罗辑手指上有四个指节等不走心的细节。


高者,平心而论,如ETO组织成员墨子在家颓废的片段,视觉效果还算不错;刚更新的第三集,罗辑与大史来到PDC所在地,风景呈现以及高科技工具等,多少也能体现一些制作水准。


更多问题则是在人物塑造、改编方面。

目前出场的主要人物,包括小说第二部主角、并在第三部中有重要作用的罗辑,贯穿全篇、深受读者欢迎的大史,小说第一部真正主角叶文洁等人,但就是这几个关键人物,动画似乎做出了想当然的扁平化处理

叶文洁,略去了她曾经的遭遇,没有展现她貌似和蔼、但在领导方面雷厉风行的人物弧光,直接呈现她作为ETO组织首领被抓,以及审问时传递出她执意要呼唤三体人前来的信息。如果对原著不甚了解,光看动画,显然就会轻易将这个角色“打”为反面人物。


大史,貌似粗俗,却心思缜密、看人眼光毒辣,虽相较一众科学家文化程度不高,但通常能以“非常规”手段取得想要的结果。在动画中,似乎只放大了他“抠脚大汉”的一面,甚至还略带些看不惯旁人的傲气。


罗辑亦是如此,放大了他在原作初登场时轻浮的一面,但却略显乖张。不过可以想象,随着后面他思想觉悟的提升,整部动画以他为轴,似乎可以做成一出热血番。


在改编方面,《三体》动画首集直接以“古筝行动”开场,寥寥数笔,叶文洁即被抓获,粗略概述第一部些许信息后,画面一转,直接来到了第二部,视角也直接放到了尚且玩世不恭、“游历花丛”的罗辑身上。

单就这场“古筝行动”,改编得也多少脱离原著——原著之所以要利用汪淼的纳米技术进行“古筝行动”,关键的目的在于收集ETO组织与三体人的交流资料,运用纳米技术的“飞刃”,能将船体和人迅速切割,装载资料的硬盘即便切割,因技术原因,也能无损复原。但动画里,为了大场面,船体竟然爆炸了起来,如此一来,硬盘资料怕是要毁灭殆尽了。


根据官方消息显示,《三体》动画共计15集,按照目前的节奏看来,这季动画应完全围绕原作第二部来叙事。

这样做倒是无可厚非,纵观《三体》三部曲,第二部是最适合拿来影视化的——第一部着重讲述世界观设定、科幻设定,而且还有“伤痕文学”元素,不宜做过多讲述;第三部描写未来,时间跨度太长、脑洞太大,对制作提出的要求太高;而第二部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奇情的剧情走向引人入胜。此前,曾有文艺节目《一本好书》对《三体》进行了舞台剧演绎,也是截取了第二部中最后的高潮部分集中讲述。


但动画对第一部铺垫的设定描述实在太过浅薄,这一方面对未看过原著的观众设置了观看门槛,另一方面,把硬科幻作品作软科幻处理,原本厚重、冷峻的思想内核在改编后也显得深度不足

而且,就刚刚播出的第三集来看,还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节奏拖沓。

第三集整整30分钟的故事,竟都是四位面壁者前往PDC路上的过程。15集的内容,讲到了1/5,居然还没把第二部叙事的基础“面壁计划”交代清楚。


不过,第三集中,倒也偶有亮点:比如第三集尾声的画面,罗辑走入会场,这个罗辑走上历史舞台的瞬间,被渲染得十分重要、庄严,确实给观众留下了不错的观感。


可是,观众对于这样的IP,如果只做到偶有亮点,显然是不能让人满足的

总体来看,《三体》动画暴露的根本问题,是观众对于该IP影视化改编的高期待值与动画制作水平明显不足的矛盾。换句话说,《三体》原著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观众对其的期待值处于“金字塔顶端”,希望呈现出来的是如《爱死机》系列这样能展现尖端制作水准的作品,而目前呈现出来的动画制作实力实在不太能跟得上。

但这就意味着国际化水准的团队来搞《三体》的影视化项目就一定能大获成功吗?

未必如此。

就比如第一部,刘慈欣在书中大量讲述了一些科幻设定,并用了浅显易懂的比喻,让观众很好地理解高概念;但大篇幅的科幻设定讲解,有时在影视化时对剧情推动未必有作用。比如介绍三体人所处星球环境,原作通过汪淼六玩VR游戏进行信息传递,而到了影视化环节,尽数展现六次VR游戏过程显得冗长、不尽数展现又会遗漏一些设定信息;还有大段篇幅讲述人体计算机,通过阅读,读者能对三体人进行自己的幻想(全书到最后也未描述三体人是何形象),但到了影视化步骤,这种留给观众想象空间的地方一旦呈现,势必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三体人形象。

目前释出的真人剧集项目,都将于明年上线,分别由Netflix、腾讯视频制作的版本,根据Netflix已放出的制作特辑来看,剧集同样做出了很大幅度的改编。这个版本的主创团队已堪称业内顶尖,而届时这些大幅改变能否令观众满意,似乎要打个问号。


有趣的是,Netflix手上还有一个享誉国际、但从未成功改编的项目——《百年孤独》。Netflix版《百年孤独》也同《三体》一样,开发许久,迟迟未见动静。的确,面对这样的IP,会有天然的受众群,但影视化之后承受争议也是必然的。


推荐阅读

☞ 周末荐片 | 走进电影世界,感受不一样的冬日滋味

☞ 48小时内,“半夏”找到了丨对话导演傅东育

☞ 电影续作,观众又爱又恨的“爆款收割机”


-END-

主编:依梧

作者:宵夜

编辑:五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文娱头版独家稿件,文娱头版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如需了解转载及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135218591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