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8小时内,“半夏”找到了丨对话导演傅东育

Siberia 得见影视 2023-04-07

“那个年代,也恰是我的青年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无数朵浪花尽情奔涌又匆匆消逝,为激荡四十余年留下一地精彩的故事。

近期,改编自阿耐小说《不得往生》的电视剧《风吹半夏》收官。该剧由傅东育、毛溦执导,张挺、傅东育编剧,赵丽颖、欧豪、李光洁等主演。

从收废钢为生的小老板,到钢铁行业知名女企业家,“有毒的半夏”野蛮生长于上世纪90年代,周旋于国企、民企、外企等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写下一部属于一代女性的创业史,也展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小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生存的图鉴。

何以“有毒”?如何生长?角色咋选?在与导演傅东育对话之后,《风吹半夏》背后的创作故事逐渐清晰。以下为导演自述,由文娱一线(ID: wenyuyixian)整理:

导演 傅东育


如果用类型剧来分的话,《风吹半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商战人物传奇,也是一部现实的童话——


只有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敢梦想敢闯出一片天地的年代,才会有这样的这种童话发生。而那个年代,也恰是我的青年时期。



《风吹半夏》从1996年拉开序幕。刚开始做功课时,我们一直在寻找重要的时间节点,通过查询那几十年的GDP、厘清改革开放的几个步骤等,来给故事的背景进行定位。


与《风吹半夏》结缘于2021年5月。当时,爱奇艺的龚宇、王晓晖和戴莹,带着这个项目的原著小说与张挺的剧本大纲来找我,那会儿非常犹豫——首先,《不得往生》用白描的方式书写了一段故事,讲了一个女商人狠劲儿十足的厮杀和打拼,改编起来是有难度的。


其次,阿耐的小说一经影视化后多成爆款,但是这部和《大江大河》《都挺好》《欢乐颂》不一样的是,它的底色是复杂的,我也担心不一定也能拍好,又找不到破题的点,所以我就想躲。



《不得往生》出版于2006年,可以清楚地在文中看到一种“火气”。但在过了二十多年后,当我来做这个项目时,突然觉得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与那段时间有所关联,而这种关联是需要冷静来看。接这个项目时,我有个人表达的冲动,因此剧中也有些带着锐度且值得讨论的地方。


站到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维度,再看这部小说时,看到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走到今天的延绵,有一种相互的继承,还有一种和解。这个故事很难改,以什么样的角度来讲述那段历史?我认为,要用一种传承的眼光、纵向的维度,来看待曾经的历史和今天的变化之间的联系。


我与龚宇、王晓晖也都聊过,剧中半夏的年龄正好跟我们那一代人相近,虽然大家在不同岗位做着不同的工作,但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蓬勃青春——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敢干,只要你敢闯,可能就会成就你的目标。


所以在那种状态之下,人的一种干劲和一种“欲望”,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一种积极、宝贵的人生姿态。



相对于当下有些网友口中的“内卷躺平”,这个作品或许能给年轻人一点激励或鼓励,我是喜欢这个故事的,里面人物的状态跟我的青春期也很贴近。


但我还是很忐忑,直到与赵丽颖沟通完后,她说“我们再想一想,给彼此48小时再做决定”,我说“行”。


第36个小时,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了一句很半夏的话:“导演,这部剧你喜不喜欢?”我说:“当然喜欢,不然怎么会犹豫”,她说:“你不就是怕拍不好吗?只要你想拍,也不能去让别人拍不好,让也是要让自己拍不好。”



后来,这部剧就开始筹备了。2021年6月底筹备,10月份开机,次年3月杀青,经历过一系列波折,终于在近期与观众见面了。其实现在也很忐忑,每天关注着反馈,希望可以不负众望。


说到许半夏这个角色,她身上有极致的反差——在一群男人主导的钢铁行业中,这样一个柔弱女子,想成功比谁都难,而她却是那头最大的“狼”。她身上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这样才能在“狼群”中生存下来——戏剧性反转就此产生,咬住这一点这个剧就能成。



王劲松饰演的许友仁,被许多网友笑称“渣爹”,其实这个角色是他“自找的”。当时他问我,“这爹找到没有?我能演。”那会儿他刚演了蒋介石,我说:“你别闹了,胡说八道。”他说:“你们都没看过我演喜剧,看我能给你演出一个啥来。”他说这话时我还真不信,结果出来之后效果还真是不错,太逗了。


我们讨论过,这个“渣爹”不仅是一个抠门自私的财迷,还要结合他的个人成长、历史背景来看,那种物质匮乏年代在他身上的烙印很深刻,后面他也有改变的地方。可以说,剧中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有反转,我绝不允许任何一个角色在剧本阶段就脸谱化、概念化。


对于选角,在组合时我就会想一个问题,这些人凑在一起是不是符合戏的整体调性,能不能产生1+1>2的化学反应;在导演拍摄台本调整的阶段,让角色尽量开始靠近演员,让它更丰满自然。导演应该将所有演员的水准拉到一个水平线上,年长的要传帮带,年轻的要跟着学,这是一代一代的传承。



如何把握一部剧的节奏感?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演员、摄影、剪辑、音乐都各有节奏,这个节奏应该是观众接受的心理节奏——最大化地以观众角度思考如何接受这个项目,也就是被故事所吸引、被人物所带动、为角色的情感而起伏,“捏住”观众下一刻的喜怒哀乐,如果做到了,就是一个好的节奏


许半夏在俄罗斯能不能买回钢?野猫与童骁骑结没结婚?宇宙钢铁厂建起来了吗?大结局的五人组有没有判刑?不要认为《风吹半夏》没有悬念感,这些都是悬念。在收放之间调整节奏,要让观众跟着人物的命运呼吸走,而每个观众的心理节奏都不同,那么就要取最大公约数,综合剪辑的技巧、个人的心理感觉等,以及尽量按照类型化的方式去解构每一个镜头组合、每一场戏。



从剧本到拍摄过程中,《风吹半夏》将所有的商战当成一种载体,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方式去写,而不是去写真正的胜者。在写人的感情时,却是用最实的办法,最接地气能感染人方式带入,比如用冥冥之中响起的一首首老歌,来倾泻出最真切的情感,展现那个年代的人情世故。


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收获了许多年轻的粉丝与市场的青睐。什么叫主旋律?我认为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用最美的方式来表达心里最真的那个东西,这就是主旋律。以前的年轻人就不爱看主旋律作品了吗?我不这样认为。


把主旋律作品跟市场化作品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创作者还是要从创作本身去寻找答案。


推荐阅读

☞ 电影续作,观众又爱又恨的“爆款收割机”

☞ 圆桌会丨美食类纪录片的“江湖夜话”

☞ 下好“营销棋”,引进片也“卷”起来


-END-

主编:依梧

编辑:Siberia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文娱头版独家稿件,文娱头版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如需了解转载及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135218591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