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知道了“虽远必诛”的出处,可能就不好意思喊了

维罗听涛 2021-11-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花间阅阅 Author 花间阅阅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 微信公众号“花间阅阅”
ID l gh_8e66954a78dd
作者 l 花间阅





话说,自从有那么一部电影之后,“虽远必诛”这个词儿火了,在哪儿火呢,在网上。那时候,你每天在网上、手机上看不见几回这个词儿,你肯定上的不是中文网。为什么在网上火呢?因为现实中不行啊,咱现在是法治社会,你打人一嘴巴,都违反《治安处罚法》,没个大几千、上万的赔偿,人家不谅解,派出所就依法收你,你还诛?那罪过更大。所以你看现在街上动手打架的很少了,这就是文明和进步。


那怎么偏偏在网上火呢?过嘴瘾呗,其实不光用“虽远必诛”嘚瑟在现实中不存在的英雄气概,你再看那些美女短视频下边的留言,净是够上“性骚扰”的意淫的话,这他在现实中也不敢说啊,也都挪到了网上。


所以有时候想想这个网络真挺有意思,既能传播知识,也能扩散愚昧,还能发泄污秽。


那现在怎么说“虽远必诛”的少了呢?应该是众人都知道了它的出处,那不是什么好人说的,明白了,所以也就不好意思学舌了,这应该也是一种文明和进步。


最早说“虽远必诛”这个词儿的人,是汉朝的陈汤,跟陈平、陈世美这都是当家子。(汉朝的陈平啊)


陈汤,山东兖州人,《汉书·陈汤传》记载,陈汤,“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


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人聪明好学,能写会忽悠,但家穷总借钱,关键是借了不还,所以在家乡的口碑不咋地。合到现在的话,就属于“老赖”,连高铁都不能坐。


陈汤长大之后,就去了都城长安寻求发展,当了京漂。客观的说,在那个普遍文盲的时代,陈汤能读会写,的确算是一个人才。那年头儿还没有科举,叫“察举制”,拔擢人才全靠王侯将相和地方官推荐,标准就是识文断字、人品敦厚,“举孝廉”嘛,富平侯张勃就举荐了陈汤。


这个张勃是谁呢?你看《汉武大帝》里头有个“酷吏”张汤,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倒是个谨慎、清廉的重臣,所以张安世因功受封富平侯,世袭罔替,就传到了孙子张勃,所以这个张勃就是张汤的重孙子、张安世的嫡孙。


也是陈汤命苦,被这大的官儿推荐后等着安排工作的时候,他爹死了,陈汤这气,心说你看你死的这个时候。那年头儿交通不便,从陕西长安到山东兖州,一来一回没个一年半载的肯定不够,关键是那时候还有“守孝”一说,所以陈汤怕耽误工作机会,于是隐瞒、不奔丧。


但这个事情被别人举报了,这在独尊儒术的大汉朝,天理难容,何况陈汤还是以儒生的佼佼者被推荐的。结果,如此“亏德”的人,自然不被录用,还被下了监狱。连举荐他的张勃也跟着吃瓜落,“坐削户二百”,直接被气死了。


什么是“坐削户二百”呢?不是说坐那儿找东北人“削你”二百下,是说“连坐”,削掉二百户的食邑,就是这二百户以后不给你交租子了,等于减少了你这个富平侯的年收入。为什么要连坐呢?那时候的人也不傻,“察举制”你要是徇私舞弊举荐个废物点心呢,那你举荐的人,将来出了问题,你就得跟着“连坐”,这也是那时候的一种制约手段。


所以这个富平侯张勃就吃瓜落了,你举荐了这么一个爹死了都不回家的不孝子,这个责任你跑不了,那就削你二百户。所以张勃越想越窝囊,气死了。


若干年后,这事儿过去了,陈汤再次被举荐,这时候的陈汤更聪明了,也可以说机会主义分子更狡猾了。京城侯门深似海啊,一个没根的京漂,当个基层公务员又能有啥大发展?况且,自古京城居不易,那仨瓜俩枣的薪俸,连攒个房子的首付都困难。拱白菜,更别想,那时候有门阀制度,再“优秀”的平民子弟你也沾不着氏族白菜的一个叶儿。


所以,陈汤“数求使外国”,主动要求去艰苦的地方报效朝廷。


自古至今,京官外放至少提一级,一直是个惯例。所以,陈汤“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这个西域副校尉,并不是实权地方官员,仅仅是个使节身份而已,还是个副的。


这时候,国际形势早已经大变,早在汉宣帝时期,匈奴五单于争立,还有一说是九单于争立,总之是匈奴自己先乱了,自相残杀,元气大伤,最后就剩下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哥儿俩,是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呼韩邪单于是南匈奴,怕他哥郅支单于揍他,于是就向汉朝称臣寻求帮手,顺带骗吃骗喝还骗了个美女王昭君做小老婆。熊皇帝汉元帝倒比他先人汉武帝还风光了,居然能当匈奴的大哥了。


这下,郅支单于暂时还真拿“匈奸”呼韩邪单于没办法了。恰在此时,西边的康居国和乌孙国频繁干仗,康居国每每吃亏,于是康居王就寻求北匈奴的郅支单于帮忙出头。匈奴本就是游牧民族,哪儿的水草不养牛马?于是北匈奴举族西征。


也是合该点儿背,北匈奴在长征路上遇到暴风雪,人畜冻死无数,到了目的地就剩下三千多人,建了个郅支城安顿下来。


陈汤在第一线掌握了这些第一手情报,机会主义者的天生灵敏嗅觉令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投机机会,三千人的匈奴,还包括老幼妇孺,顶多也就是个病猫。


陈汤遂撺掇重病的上司甘延寿,说咱收拾了这股有名无实的“大匈奴”,咱岂不是立了“不世之功”?甘延寿说这倒行,不过按法度咱得先请示朝廷。


陈汤说那不瞎耽误工夫吗,万一朝廷再派正经军人来,还有咱俩什么事儿?甘延寿坚持说这是规矩。于是陈汤大怒,拔剑逼迫重病残喘的甘延寿,假传圣旨,召集汉朝的屯垦军兵和西域小国的军队,凑了四万人,以十多倍的兵力碾压了郅支城,杀了郅支单于。


陈汤把俘获的匈奴人畜分给了西域参战小国,把抢来的金银细软自己贪了大半。假传圣旨外加贪污战利品,陈汤自己也知道罪过有多大,但是陈汤贼呀,更知道汉元帝是个糊涂车子,于是先上表忽悠加拍马屁“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元帝确实是不行,汉朝由盛而衰,就是自汉元帝开始的,这在历史上有定论。所以汉元帝,还真就让陈汤忽悠过去了。汉元帝那个糊涂,不分大小事,就比如王昭君吧,那么漂亮的宫人他愣不知道,直到要出嫁匈奴了,汉元帝才发现还有这么个大美人他错过了,后悔得直拍自己的屁股蛋子,悔极拍臀嘛。汉元帝就这么块材料。


而当时的中书令石显和丞相匡衡却都认为:郅支单于在无人之地空顶个名号,早就算不得真单于了。你这个仗赢了也没啥可吹的,而且你这里不合法度的事情太多。


这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真实来历。一开始就是瞎忽悠用的。


到汉成帝继位,丞相匡衡又搬出陈汤矫诏和贪污战利品的事情,陈汤遂被罢官。这个事情明白人肯定得处理,矫诏、僭越、贪污这都能不管的话,那别人都学,岂不乱套了。


又过了若干年,大将军王凤感觉陈汤到底去过西域,或可一用,于是奏请皇帝重新启用陈汤,任其为从事中郎,也就是我大将军有不明白西域的事儿,咨询咨询你。陈汤算重新出仕,但恶习不改,仗着是大将军身边的人,狐假虎威,大肆索贿受贿,最终又被罢官贬为庶人,遂彻底身败名裂,直至去世。


汤素贪,这是《汉书·陈汤传》里的原话。


所以,后世的读书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此很少提这一段,无他,忒寒碜。一个道德品质低劣的机会主义骗子,编了一句忽悠傻缺的“豪言壮语”,如何当真?


而古代的老百姓呢,又大多数不识字,所以陈汤的这个话就基本上失传了,直到有影视编剧又巴拉出来这个词儿,于是就火了那么一阵子。


关键是,咱人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没错,但是这个人是谁,很重要。你像岳飞,说“还我河山”,这你学着引用一点儿毛病没有,但是为什么没人引用“臣节重如山”表示忠诚呢?因为这个话是洪承畴说的,他最后背叛了大明、投降了满清,所以他的话再铿锵有力也没人引用。


所以,这个“虽远必诛”,也就风靡了那么一阵子,现在没人说了吧,应该是大家都知道了它的出处,陈汤人品太次,学他的话,寒碜。这还就是个进步。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好文推荐 ↓↓

秦晖丨救灾是正府的基本责任,还需感恩戴德吗?

请远离战争吧, 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正义的。



 



长按二维码 关注“花间阅阅”



请关注我的主号和备用号吧

三观一致的读友

可以扫码加维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