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举报老师索贿,为何变成了家长互殴?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ll 2021-02-19


(题图来自网络。)


在生活中我们与恶的距离只隔着空气,尤其是当我们处在孤单、弱势的情况下时,四周隐藏的恶就会朝弱势的人袭来。


这位家长做错了什么?


江澜声 | 文


近日,河北沧州一位家长举报老师索贿的新闻引起热议。举报老师并不新鲜,但是,这之后延伸出的失控事件,出乎当事人的预料也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先是她的个人信息被暴露,她本人受到其他家长集体声讨甚至“围攻”,在校长办公室被一位家长从头浇了一盆热水,后来,又被警察局拘留了20天。

一个看似简单的“举报索贿”事件,为何引起后面一系列的矛盾激化,这里面有很多不简单的内在因素。要分析里面的复杂性,我们需要尽量还原事实。

事情的直接诱因是班里要选举“二道杠”,也就是学校的中队委。被举报的老师在选班干部时说,可以选体育好的,也可以选纪律好的,就是不选“学习好的”。

当事人的儿子学习成绩好,觉得这次选班干部是老师在“针对自己”。由于在过去的两年中,孩子不止一次提到老师“针对自己”,使当事人不由得和以前的事联系在一起。

三年前当事人儿子刚上学时,班主任曾把车钥匙塞给她。于是她给老师买了粮油,买了一千元的茶叶,还放了1000元的现金,之后班主任又暗示她送螃蟹,水果等物品。一个月前前后后送了四次,价值4000多元。

在当事人感觉班主任索要无度后,不再接受老师的暗示送礼,自此,她和这位老师的关系恶化。在孩子的作业问题被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时,她意识到可能是老师有意“针对”儿子 ,暗示她又该送礼了。

结合以前这些“状况”以及这次选班干部,当事人心里清楚,这种“针对”并不仅仅因为孩子的敏感,更是她和这位老师由来已久的“矛盾”所致。于是她忍无可忍,向当地教育局举报:班主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之间,曾经不断以“暗示”的方式向自己索贿。

令她没想到的是举报后的一系列遭遇。先是她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她本人遭到班里其他家长集体声讨、谩骂、甚至“围攻”。如果是被校方或被举报老师打击报复,这还不难理解,但是家长们对举报者的做法令人不解。

本来家长之间是有一致利益的,应该支持她,可是为什么把她的举报行为视作了“眼中钉”?他们能容忍老师错误的索贿行为,却对当事人正确的举报行为恼怒、声讨甚至围攻。

这些家长对“潜规则”的认同、对师德缺失的无视、对举报行为的打击,引起网络热议,有网友说,“这些人是不是跪得太久了,站不起来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些家长出于什么心理?如果是为了维护老师,向老师“表忠心”,以便日后得到对应的照顾,难道他们就不想想自己是在维护错误的腐败行为吗?这种基本的是非观应该人人具备,是什么原因使这份原本清晰的是非观,在现实中变得模糊甚至颠倒了呢?

首先,这些家长并不认为和当事人有共同利益,而是把当事人看成了泄私愤的人(因为自己儿子落选班干部),是影响学校教学的破坏者。

其次,举报行为也许会提升师德净化教育环境,但这些和他们太远,道义与制度上的优越性虚无缥渺,没有实际价值。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孩子会不会因此受到牵连和影响。

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使一些人把正义道德抛之脑后,面对别人的维-权,受害者反而变成“帮凶”,指责甚至打压要维-权的人。

再有,当事人的举报行为虽然道义正确,但势单力孤,又被看成泄私愤,而且她举报老师会影响整个学校,面对学校的一方势力,置身事外的人都会权衡利弊,更何况在校的学生家长。

很多时候,道义上的正确往往敌不过实体利益交换,一点偏差都会使良知的天平倾斜。这或许是正确价值观在现实利益中苍白无力的原因。

道德说教以及舆论导向和实际情况脱节,正确的理念变成了空洞的口号。耳朵里听着禁止腐败的宣传,现实中却习惯虚假人情下的利益交换,处在名与实分离的环境中,会导致人的知行不一。

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基本环节。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通常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实践知行合一 。

然而,“人情”社会里,明文规定被虚化或淡化。现实中,“潜规则”的存在,使得权势成为解决问题更有效的手段,很多人迷恋权势原因就在于此。

这种情况导致很多人的价值观扭曲,权力对人的内化和异化过程,致使人做选择时的行为与正确理念相左。听的、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受现实中的权威影响,是与非的界限模糊。在有些人眼里,正确的有时反而变成了错误的。

这种知行不一的思维习惯固化之后,就演变成为对规则、程序、制度、道德的漠视;长期以往,自然滑下恶的边缘,因为知和行之间,隔了一个人的习性和欲望。

这些家长的行为让人想起缪可欣坠楼事件,掌掴缪可馨的老师是有责任的,可有的家长却在群里为这位老师点赞,为这位老师开脱。那些竖起来的拇指就是插在死者父母心头的一把把刀,让人看着恐怖;而这个恐怖景象,却是现实中发生的一幕令人痛心的真实景象。

人们一直接受道德教育,从直接的到间接的,从课本到影视,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到核心价值观,从文明礼貌到遵纪守法等等。人们头脑里有很多英雄形象,但缺少现实生活中的行动支持。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道德实践时,不难发现,人们面对身临其境中权威存在的错误时,屡次出现反道德,反智的行为。

当一个人势单力孤挑战不公时,会遭遇来自多方面的阻力,来自各方的鄙视和打击,这里面包括那些和自己有相同境遇的人。

在这起事件中,有的家长还专门建了一个群,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号召大家一起孤立她的孩子。在她举报班主任后,班上50多名家长,就有30多名去了学校,声援那位被举报的老师。

她怕挨打不敢去学校,学校说希望调解才不得不去。学校的所谓“调解”,在她看来更像对她的威胁。还有负责人对她说,“如果不撤销举报,将面临两败俱伤”。学校在面对这件事上,只想息事宁人,堵住当事人的嘴。

当事人在学校时,一位家长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冲出来,端着一盆水,把她从头淋到脚,对她进行了厮打。打完之后,说了一句:可算是替X老师出这口气了。

在生活中我们与恶的距离只隔着空气,尤其是当我们处在孤单、弱势的情况下时,四周隐藏的恶就会朝弱势的人袭来。利己主义下的恃强凌弱,已经渗透到生活细微处。一位知名艺人曾说过:“当你成功时会发现周围都是好人”。但更多的是,落魄时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落井下石的人。

恃强凌弱的小人心态里散发出的恶,会从平时笑容可掬的笑脸中冒出来,这里被依傍的强只代表权势,不代表道德、正义与良知。这种恶,会随着人的强大缩小,随着人的弱小而变得强大,这里强大和弱小的标志不表现精神和道德层面,而只限于社会层面的认可。

这种隐形的恶,加剧了平庸的人对权势的依傍。平庸之恶并不是说人平庸就是恶的,所谓的平庸之恶并不是平庸本身自己走向了恶,而是系统性的恶,走向了平庸。

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甚至有些荒谬的事件,都能找到平庸之恶的影子。这种恶,单靠友好和博爱不能解决,要有威慑的力量才会消除。这种恶不容易改变,也不容易被唤醒,却容易被权威裹挟。他们没有直接作恶,但是他们纵容了恶。他们没有制造黑暗,但是他们助长了黑暗。

这位家长的遭遇值得反思,在文章里,我们不缺少标准答案式的道德说教,缺少的是现实中的深刻剖析,以及对设身处地的人细微了解。

当人们遇到不公,陷入求助无门的窘境时,反而遭到弱势者向更弱势者打压,一个个受害者成为邪恶的帮凶,他们这么做,不管是为了邀功,还是为了自保,都是肤浅,势利,缺少道义的表现,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 

也许很多人不会采用举报的方式就会把事情摆平,在熟人社会里,人们习惯靠关系解决矛盾和纷争,但是并不意味着矛盾的改善和不存在,很多事情并不是达成共识就是合法合规的,对“潜规则”的认可和接纳,反而影响到了正确事情的发展。

当事人的举报行为被认定是针对老师的报复(因为自己儿子落选),也不代表举报者可以被欺辱,其他家长忽视老师的错误,只担心老师会因被调查,影响上课,耽误自己孩子的学习,而针对举报者的一系列行为侵犯了当事人的权益。

当事人后来因为找那位家长“理论”被拘留了20天。

发生在当事人身上的这些事让她很痛苦,她说“自举报后,发生在我身上的一系列事让我整天处在崩溃状态。每个夜晚我都问自己,举报有错吗?我也不想闹到这个地步,他们给我道个歉,也许就不会这样了,他们为什么要一步步把我往死里逼?有好几次,我都想跳楼,但我忍住了!”

事件的整个过程,让人感觉一股浓重的腐臭味迎面而来。家长在维*权过程中种种遭遇,让我想起了秋菊打官司。试想,如果在其他权力部门遇到道德败坏、腐败贪婪的人,举报者又会是怎样的境遇。

还有在我们教育环境中,不知道隐藏着多少应该被举报的老师,有多少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家长,有多少助纣为虐的家长,那些随时会成为缪可欣事件中点赞的家长。

每个人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要是自己遇到这样的老师该怎么办?要是自己身边有举报老师的家长该怎么办?要是遇到缪可馨事件的老师怎么办?

这些事,置身事外很好判断,但是身临其中有利益牵扯的人,他们的判断和做法更有意义。

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希望更多的人即使做不到支持弱势者,也不要急于站队去做声讨者或点赞者。哪怕是做那位家长,“点赞事件”两个小时过后,有位家长小心翼翼在群里回复:这时候的点赞,会不会对缪可馨的家人增加伤害?

这位家长虽然是小心翼翼地回复,也起到了提醒其他家长人性回归的作用。

也许这种行为作用很微小,对周围人的改变很缓慢,但方向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追求幸福的方法方向不对,我们将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

【作者简介】江澜声。一枚园地耕耘者。

(本文编辑:呼斯楞豫锟)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安然以待的茶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文章观点与平台无关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编辑微信:65776792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世界人权日70周年,重温世界人权宣言及张彭春
最新:方方入选2020《金融时报》全球年度女性!
黄裕生教授:当网络时代进入了末人的时代,网络世界便成了末人狂欢的天堂......
那个叫望江的地方,你望的什么江?
是谁造就了蛋壳女、敲锣女和吴花燕?
这次美国总统大选有没有大规模舞弊?
那些声音虽然微弱,但是只要我们不沉默......今天的中国,需要张桂梅吗?




关注一枚园地,分享时代心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园地lll  一枚园地ll  一枚新园地聆听良知,坦明心声。

预防失联,请全部关注。谢谢大家一起帮忙点“在看”和转发,

帮助更多读者找到一枚园地的新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