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丁东:王利波和纪录片《掩埋》

丁邢 一枚园地ll 2021-02-19
 

《掩埋》剧照。(来自网络)


王利波和纪录片《掩埋》


丁东 / 文


我在《点点滴滴崔卫平》一文中写道,崔卫平让我有机会接触到的一些独立电影编导,其中之一就是王利波。大约十年前,他在崔卫平家放映了刚刚完成的纪录片《掩埋》。他原来是乐队的号手,转行拍摄纪录片,第一部作品就不同凡响。

这部纪录片追寻了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相关的往事。采访的对象有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黄相宁、北京地震队耿庆国、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华北组组长汪成民等专家,他们在唐山地震前,历经艰难,向国家地震局发出了准确预报。还有当年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负责人吕兴亚、唐山乐亭红卫中学地震科研小组负责人侯世钧、唐山二中地震科研小组王书蔚、李伯齐夫妇。他们以简陋的仪器观测地电、磁偏角、水氡的变化,持续不断地做出记录,抓住了地震前一系列宏观异常,也向有关部门正确预报了唐山地震。还有当年青龙县科委的王春青,回忆他把汪成民发出的临震信息带回县里,县委如何果断地向群众做出防震预报。

片中还展示了当年青龙县委书记冉广岐的一段录音,是他毅然决定向全县百姓传达临震信息。他掷地有声地说:别人拿乌纱帽当乌纱帽,我拿乌纱帽当尿憋子,我考虑的是全县47万人!

片中展示了很多文献档案:七十年代的地震界内部刊物、写给国务院的相关文件、中学老师观测用的图纸、国家地震局关于青龙县避震成功的简报。

这部纪录片以可靠的资料展示,唐山大地震有前兆,专家和基层群防群测人员有正确预测,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信息,滞留在国家地震局,未能提请中央领导提前做出应对。但不能遗忘的是,唐山附近的青龙县,因为提前向群众预报,创造了全县房屋倒塌7000多间,却无一人丧生的奇迹。


我虽然不认识片中采访的人,但几年前就知道这件事。朋友张冠生曾对我说,看到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稿,希望帮助寻求公开出版的机会。这部书稿就是唐山作家张庆洲的《唐山警示录》。我向张冠生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郭沂纹。郭沂纹拿到了张庆洲的书稿,颇感兴趣,力主出版,社长、总编都认同,编辑排版设计也做好了。这时总编参加一个聚会,吃饭时说起本社将要推出这本新书。席间有人说,这样的题材最好事先和国家地震局沟通一下。

没想到,国家地震局得知信息,马上告到相关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不但制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而且给其他出版机构打招呼,不许出这本书,致使张庆洲的书稿被冷藏数年。直到2005年,此书才由《报告文学》杂志推出。后来,在上海出版了单行本。王利波就是看到这本书,找到作家张庆洲,又通过他联系采访了上述历史当事人,拍成了这部影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事先到底有没有预测,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毕竟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很快,网上便披露了耿庆国等人预测5月8日前后10天,阿坝一带将发生7级地震的信息。

有网民怀疑:是否真有耿庆国其人?预测是否真有其事?恰好,我认识的朋友徐海亮,不但和耿庆国本人熟悉,还参与了他们的天灾预测活动。徐海亮告诉我,他在博客上发表了文章,证明耿庆国和伙伴预测汶川地震决非谣传。

预测报告是2008年4月30日用机密件报给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中国减灾委、中国地震局的,提醒从5月份开始,在兰州以南至川、甘、宁交界地区,将发生6到7级地震。后来,民政部减灾委司长王振耀面对媒体,承认收到了这个报告。当然,有人也质疑:汶川地震是8级,他们预测6到7级,并不准确。然而,如果高层采信了6到7级的预报,提前应对,减少百姓伤亡有无可能?


中国有过成功避震的先例。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因为辽宁省委书记李伯秋、毛远新在得到专家预测信息后,做出了通过有线广播通知群众避震的决策,大约减少了10万人死亡。再有就是冉广岐在青龙县做出了避震决策。青龙县避震成功,曾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奖励,但在国内讳莫如深。国家地震局发了简报,又迅即收回。


限于科学水平,预测地震确实不像预报天气那样准确。地震有多种成因,多种类型,有的地震有可能提前预测,有的地震很难准确预测。领导人获知信息,做出避震决定,也要冒风险。如果通知老百姓避震,结果地震没有发生,轻则被嘲笑,重则干扰生产生活,影响社会秩序。

1975年9月底,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了海城地震情况。毛泽东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群众生活,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不说,省委还有何面目去见关东父老。”毛泽东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的故事。”毛远新说:“地震后,外面把这次成功预报吹得很高,但我总觉得有偶然性。上午发了预报,下午动员群众出来,当晚地震就来了,纯属巧合。”毛泽东说:“是偶然,但也反映必然,某种程度。”这段历史,很少有人提起。


这次新冠疫情,是人类遭遇的另一种天灾。其严峻程度,与大地震堪有一比。面对灾难,如何总结经验教训。我认为,作家张庆洲、编导王利波的探索精神,仍不过时。



【作者简介】丁东:前《炎黄春秋》编辑。以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主,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思想操练》、《精神的流浪》、《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书,参与编辑《口述历史》、《顾准日记》、《顾准寻思录》、《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王申酉文集》、《反思郭沫若》、《悼念李慎之》、《阅读文革》、《李锐口述往事》、《当代学人自述》等书。个人微信公号:丁东小群

(本文编辑:一枚)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安然以待的茶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新园地      一枚园地ll       一枚园地lll 
请全部关注,不再失联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丁东:我对一枚园地的期待之一,是成为有良知的文学平台
丁东:傅聪与胡耀邦

一枚:“一群人走得远” - 牛年新春快乐,继续同行

民声IV系列       说事儿系列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183篇)
胡发云:《追捕》和我的197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