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用项目式思维逛菜市场

杨金 黄河 鱼盐村 2022-05-05


我很喜欢逛菜市场,无论之前去哪个城市,都喜欢去菜市场走走,说俗一些是这里有丰富的人情味,这里想把我的一些菜市场观察分享给大家。


如果去观察菜市场,会发现菜市场有两类人去买菜,年轻人和老年人,看似大家都是去买菜,实则差异巨大。首先来说,年轻人买菜都比较着急,匆匆忙忙去,抓紧买,买完回去准备做饭;老年人买菜通常都是慢悠悠的,在这里走走,那里停停,一圈逛下来也要很久了。我们可以说年轻人时间少、效率高、时间宝贵,本来时间就不多,难得逛一次菜市场了。


但是,我发现个极其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年轻人买菜的时候,当Ta在去菜市场之前,就已经想好,我要做什么菜了。比如,我今天要做西红柿土豆炖牛肉,那就需要去菜市场买西红柿、土豆、适合炖的牛腩/牛肋条,还要有葱姜炝锅调味等。在我的理解中,这是用项目式的思维去买菜,Ta脑子中有个Excel表,标题就是这道菜,然后把不同的食材装进一个个格子中。


老年人就不是这样,Ta们会观察不同摊位的菜,走来走去,看什么菜新鲜,各种都买一些,回家后再琢磨怎么做这些菜。我把这样的买菜方式,叫做生成性买菜,就是我去菜市场的时候,不带着某些预设,或者可以暂时放下这些预设or计划,然后边逛边观察,边感知,在逐渐接触的过程中,再做决策。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两种没有孰优孰劣,对项目式买菜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效率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买到菜,当Ta用这样方式买菜的时候,会把自己带入成为一个经济人的身份,去菜市场只是为了买菜。这里不禁产生了疑问,难道去菜市场不是买菜,而是做别的什么吗?


当我们走进菜市场的时候,会有着丰富的感官体验在这里发生,这里有各种味道,现在有野菜和槐花香,夏天有瓜果,秋冬有板栗,有垃圾堆的臭,也有面包店的香。也有人的声音,菜的声音,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子玩耍声,两口子吵架声。有红黄蓝绿紫的颜色,有酸甜苦咸鲜的味道,也有手掌抓拿食物的触感。


当我们走进菜市场的空间,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整全人来参与到里面,对于整全的我们来说,有我们的自然属性,我们丰富的五感就是物质层面。也有关系属性,和摊主的讨价还价,交流食材信息,甚至扯家常。同样也有经济属性,买和卖在这里不断发生。但是如果用项目式思维,其他部分都被极大程度剥离掉,退缩到只有购买的经济属性上,不得不说,工业化生产和项目式思维给人的影响真的很深啊。



如果剥离掉其他属性,只专注在经济属性,可以称为经济人(下同),那最大的优势就是“高效”和“方便”了,这两点恰恰是当下社会中所极度追求的。但是,高效和方便是有代价的,极端一些,线上软件买菜是最方便的了,只需要动动手指,不用自己去辛苦,送菜上门收到手。但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个前提,是十分依赖金钱消费的,想更快收到食材吗,多加几块钱,想更快收到快递吗,来多加钱吧。


当然,多加钱的前提就是需要多赚钱,接下来你会发现,怎么生活处处都需要花钱,赚的钱却不够。这个时候,不仅仅经济属性会脱离整全人而单独存在,甚至会发展到,经济人却反过来控制整全人,被加班压垮身体的年轻人,每天疲惫不堪超负荷的工作,周末甚至要睡一整天才能恢复自己的能量状态,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现在经济开始下行,我反而认为是个好事情,钱越来越不好赚了,原来的逻辑转不动了,开始要思考这到底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并且,如果你愿意做个小实验,可以分别从菜市场和线上买差不多同样的食材,一样的做法,体会一下哪个更好吃,欢迎做完的伙伴留言反馈你的结果。我的体会是,确实菜市场买到的更好吃一点。我相信食物有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关系层面和能量层面,能量层面太玄奥,暂时不能用文字表述清晰,可以先放一放,之后再聊,物质很容易理解,不同的食物形状、大小、样貌当然各不相同,等同于佛教中的“实相”。


好吃的食物一定是有丰富的信息的,骑车去菜市场买菜,边走边逛,最终选择了这些食材,在起心动念的这一刻,在骑车从家出发的时候,其实就是与食物建立了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越厚,感受就越丰富,如果你了解这个食物背后的生产者,关系就又近了一步,如果你自己再种植些食物,你和食物的关系那就太深厚了,去年种了半亩地的我,着实深有体会。同理,从这个维度来看,线上买菜所建立的关系实在是太薄弱了,因为关系的建立恰恰是通过经济属性最难实现的,关系需要的是时间的投入,就像亲密关系一样,花时间的事情很难用花钱来替代掉。



回过头来,如果我们说项目式买菜是高效的,但有得必有失,那我们丧失了什么呢?


首先来说,对食物理解的多样性会降低不少,还以西红柿土豆炖牛肉为例,当我们脑海中已经有此菜谱的时候,就会把食材放到特定的格子中,最终组成这道菜。而生成性买菜是从食物本身出发,去理解它可以成为什么,比如西红柿是一种有着丰富汁水的食材,就可以做汤、汤底等,稍微收收水分就成为酱,或者是打卤面的卤,但是汁水丰富,包饺子就困难些,说到底这都是它本身的状态。


虽然很多时候,最终呈现出来的菜是一样的,但这个路径是极其不同的,一种是目标导向,做事情都是为了目标所服务,另一种是从它本身的特质出发,去观察和理解,逐渐发现它可以成为什么样子。如果你愿意这样试一段时间,会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在提升,不会把事情完全框定在单一目标导向里面,从它本身出发,会创造非常丰富的可能性。我相信教育也是这个样子,去真正看到Ta可以成为什么样子,而非应该成为的样子。


其次,项目式买菜是一种十分工业化时代的确定性思维,要对事情本身有足够的了解,在开始之初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一旦开始,就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背后的潜在假设,就是要尽其所能的控制一切可能的变量。但生成性买菜却不是这样,我只知道自己要去买菜,具体买什么,可能有些想法,但不是按照某个既定的轨道在进行,在不断感知的过程中做决策,决策与决策之间也是动态的关系,这反而是受高等教育的现代城市人最不擅长的,因为始终在不确定性中。


当然,疫情这几年,产生的不确定性太多了,面对不确定性,担忧、焦虑、恐惧等各种情绪不断地在撞击内在的自己。当我们习惯于在工业社会中,处处都是确定性,地铁是准时的,上班是准点的,室内的温度、湿度都可以恒定,外卖送餐要求不能迟到,可见我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和接纳程度真的很低啊。



可是,如果多观察一下,有一类工作始终在和不确定性共舞,就是跟自然相关的工作,农民、牧民、渔民。这里用工作是很狭隘了,因为这些事情没有上下班,生产和生活是一体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工作和生活二分法,是我们城市人自作自受。因为这些每日都需要跟自然打交道的生活,不确定性就时刻存在,只是我们在城市生活的太久,已经忘记自己也是原本自然的一部分。去年我自己种了半亩地就深有体会,去年雨水特别足,黄瓜这些就长得很好,西红柿却反而糟糕,下雨时候读书,天气晴了干活,和不确定性共舞,练习放下控制的执念。


我观察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做“活在当下”,这是一句看起来很鸡汤,但是觉得有道理,却又很难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活在当下的状态。举个反例吧,我理解项目式买菜恰恰是没有“活在当下”的,因为要追求“效率”,就需要快点买菜,所以要尽可能地压缩买菜的时间,越短越好。这样一来,买菜就不是为了买菜本身,买菜是为了做饭,这看起来很没道理,难道买菜不是为了做饭吗?


换个类似的场景,设想一下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拼命加班,是因为在Ta的概念中,现在拼命加班是为了有一天再也不加班,我现在强迫自己吃的苦、受的罪,是为了以后的某个时间再也不用遭受这些了,这个时间点通常定位在财富自由的时间。这是非常典型的,没有活在当下,那些自己塑造的对未来的想象,就像驴前面的胡萝卜,说好听些是在鞭策自己,难听点是努力成为被割的韭菜。并且,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做改变,那现在做的事情永远不是为了当下,也永远难以活在当下。


至于买菜到底有没有活在当下,就留给大家思考吧,太掰开揉碎反而不好玩儿。



当我们说到整全人的时候,有个场景极有意思,就是公司。绝大多数的公司是什么地方呢,是通过出卖自己劳动力,来换取劳动报酬的地方,这是一个人们戴着面具出没的地方,戴上职业的面具来迎合工作的期望,绝大多时候必须要表现出果断的力量,排斥和忽略内在柔软的一面。理性被认为是几乎所有的工作场合必备的素质,而情绪、直觉、灵性是不受欢迎和不被接纳的。
说的更直白一些,绝大部分工作的隐含前提是:人是资源,是一部在特定时间内被雇佣的人肉机器。为了把人高效地组织在一起,服务于公司的目标,也催生了人力资源等部门,而不同职位微小的区别在于,有些职位是不需要你存在自由意志,有些允许一点罢了。
如此,“效率”就在工作场域中被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正确高度,顺便想说,感兴趣的伙伴可以探究一下,“效率”这个概念被大规模使用也仅仅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才200多年的事情。工作的场域把我们塑造成一个理性经济人,我们甚至不自知地也把自己当作资源,用经济人的方式来生活,但是奇怪的在于,其实生活本身和效率却没什么关系。
毕竟,慢悠悠去逛逛菜市场,感受一下这里的人、事、物,找回自己的自然属性和关系属性,这些确实和效率没啥关系,对GDP也没有什么贡献。但是可以让自己作为人而存在,而非经济数字、资源存在于此,我坚信这对个体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着实很重要。

我们发展出了速度,但又将自我扔进了高速的跑道。机器给了我们丰盛的物质,却又让我们贪得无厌。知识让我们变得愤世嫉俗,精明又搞得我们冷酷无情。我们想得太多,感受太少。除了机器,我们更需要人性;除了聪明,我们更需要友善和温和。没有这些品格,生活将充满暴力,我们将失去一切。 ——卓别林《大独裁者》

同时,在很多时候,对这代年轻人,关系意味着麻烦,回到家乡,有各种复杂的关系,自己的隐私边界被不断地侵犯,这让我们对关系有着深厚的恐惧。我们常说要爱真实且具体的人,而非想象中的人,但我们的绝大多数商业方式,都在隔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甚至我们也退缩到了被定义成“社恐”的标签里面,又何谈去爱具体的人,何谈去建立亲密关系呢。


我很喜欢看小孩子逛菜市场,没有太多预设和计划,对周遭的一切事物有着丰富的好奇心,我相信这是作为一个整全人本然的生命状态。


参考书目:

[1]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 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2] 弗雷德里克·拉卢《重塑组织》




食物行动第九期已经开始报名啦

点击图片获取最新信息,等你一起来共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