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如何偷偷影响我们?

张雪 国科大心理中心
2024-12-31

日常生活中,面对相同的事情,我们常常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面对。

人际交往中,有些人似乎天生就能轻松地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另一些人则显得格外谨慎,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敞开心扉。

大学生活中,有些同学几乎每天都要和家人通电话、发消息,倾诉思念之情;另一些同学则相对含蓄,很少主动联系远方的亲人。

恋爱关系出现矛盾时,有些人会选择直面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回避冲突,希望问题能够自行消失。


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行为背后,是什么在主导我们的人际互动?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不同的互动方式?

依恋类型,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作为人际互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依恋类型深刻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表达情感,以及如何应对关系中的挑战。

本文将具体探讨依恋类型的分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人际关系。


一、早期的亲子关系是否会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观察发现,那些缺乏关爱或生活在不稳定环境中的寄养儿童,往往在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个发现让他开始思考:早期的亲子关系是否会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见解,鲍比逐步形成了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核心观点[1]

儿童需要一个安全、可靠的照顾者作为“安全基地”。如果儿童在游乐场玩耍的时候有妈妈在旁边看着,他就敢大胆地探索新的游乐设施;万一摔倒了或者被其他孩子欺负,他会立即跑回妈妈身边寻求安慰和保护。

根据与照顾者的互动经验,儿童会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即“内部工作模型”。如果每次哭的时候妈妈都会及时拥抱、安抚儿童,儿童就会觉得“妈妈是可靠的,我是被爱的”。而觉得自己值得被爱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更容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依恋行为是一个有组织的行为系统,旨在维持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婴儿会哭、笑、伸手要抱,这些都是为了吸引照顾者的注意力和靠近。这些行为具有适应性意义,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二、四种依恋类型,你是哪一种?

玛丽·艾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通过“陌生情境”实验,深入验证和扩展了鲍比的依恋理论。她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了母婴的分离和重聚情景[2]


“陌生情境”实验示意图

“陌生情境”实验阶段及内容


通过观察婴儿在“陌生情境”实验中的行为反应,艾因斯沃斯识别出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焦虑型依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和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后来,玛丽·梅恩(Mary Main)和朱迪思·所罗门(Judith Solomon)识别出了第四种依恋类型,称为混乱型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3]


三、从婴儿时期到成年,我们的依恋类型如何演变?

虽然鲍比主要关注婴儿-照顾者关系,但他认为依恋特征贯穿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无独有偶,辛迪·哈赞(Cindy Hazan)与菲利普·谢弗(Phillip Shaver)也注意到婴儿-照顾者关系与成人浪漫伴侣关系有许多相似之处,最终发现依恋过程确实会在成年期继续发挥作用[4]

以下是童年和成人依恋类型的对照,来看看它们是如何相互呼应的。


1

安全型依恋

童年特征:婴儿将照顾者作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在分离时表现出适度的不安,重聚时积极寻求接触并易于安抚。

成人特征: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适,能够信任伴侣,能够平衡亲密关系和独立性,在关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开放地沟通和寻求支持。


网络剧集《苍兰诀》中,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兰花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勇敢、坚决

2

焦虑型依恋

童年特征:婴儿对照顾者的离开和回来很少表现出反应,很少寻求照顾者的接触或安慰,对陌生人和照顾者的反应类似。

成人特征:过度渴望亲密关系,害怕被抛弃。在关系中需要持续的安慰和反复的保证,可能对一些细微的变化或行为反应过度,甚至会将其解读为负面的信号。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墨兰时刻担心失去父亲的关心和疼爱

3

回避型依恋

童年特征:婴儿在新环境中过度依赖照顾者,分离时表现出极度不安,重聚时既寻求接触又表现出抗拒。

成人特征:对与他人亲近表现出不舒服,倾向于与他人保持距离。高度重视独立性,不愿依赖他人或让他人依赖自己;在面对需要投入大量情感的情况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压力而选择退缩。


网络剧集《长相思》中,小夭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确认,才能开始信赖对方

4

混乱型依恋

童年特征:他们的行为经常是矛盾的,有时想靠近照顾者,但又可能突然想要避开。与照顾者互动时,这些婴儿可能会感到害怕或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成人特征: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矛盾的行为和情感,一方面渴望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又回避亲密关系。可能难以调节情绪,很难预测他们在关系中的表现。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一边痛恨欺负自己的二哥、偏心的母亲和懦弱的父亲,一边对家庭的温情充满渴望


这种童年到成人的依恋类型对照,揭示了早期依恋经历如何塑造我们的成人关系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模式往往具有连续性,但它们并非不可改变。


四、依恋类型如何左右你的亲密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亲密关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中,我们都希望能够建立稳固、健康的关系。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你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有些人在亲密关系中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却经常陷入困境?答案可能就藏在我们的依恋类型中。

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导致人们在亲密关系中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继而对信任和亲密感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在亲密关系中发生冲突时,不同的依恋类型可能会促使人们采用不同的冲突处理策略,从而对关系的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安全型依恋

通常能够开放、诚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能积极倾听他人的想法。例如,小明和父母关系融洽。当他对父母的某些决定有异议时,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愿意聆听父母的观点。他们经常通过开放的对话来解决家庭问题。


2

焦虑型依恋

可能会表现出粘人或占有欲强的行为,经常寻求重复保证。例如,小李经常担心朋友或者伴侣不够关心自己。即使对方已经表示了关爱,他还是会反复询问:“你们真的在乎我吗?”得到肯定回答后,过不了多久他又会重复同样的问题。这种反复的行为可能会让朋友或者伴侣感到疲惫。


3

回避型依恋

倾向于回避情感表达,可能会忽视或贬低他人的情感需求。例如,当朋友们想要分享自己的情感或寻求支持时,小刘常常显得很不自在。他可能会用“别想那么多”或“时间会解决一切”这样的话来回避深入的情感交流。


4

混乱型依恋

在沟通中可能表现出矛盾和不一致的行为,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亲密关系。例如,小雨对父母的态度经常摇摆不定。有时她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但当父母真的给予关心时,她又会突然变得冷淡或抗拒。


五、成年后,如何朝着更安全的依恋方向发展?

克里斯·弗雷利(Chris Fraley)的修正主义观点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成人依恋的稳定性和变化。他认为,个体早期形成的依恋工作模式是相对灵活的,会根据个人的经历进行修改和更新,这提示了成年后发展更安全的依恋方向的可能性[5]。通过自我认识和适当干预,个人可以建立更健康、更满意的人际关系。


1

提高自我认知

提高自我认识是改变依恋模式的第一步。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测试来识别自己的依恋类型。

例如,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可以用来评估成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风格[6]。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的得分范围都是从7到42分。得分越高,表示在该维度上的不安全依恋程度越高。(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在线测试)

其次,可以通过反思早期经历来探索童年经历对当前关系模式的影响。

例如,小明从小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即使他表现出需要关注时,父母也常常以“别闹”“去玩吧”来回应。成年后的小明在亲密关系中常常害怕被抛弃,总是担心伴侣不够爱他。他会频繁寻求伴侣的确认和关注,甚至有时表现得很粘人。童年时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小明形成焦虑型依恋的重要原因。

接着,通过识别触发因素来认识到哪些情况会激发不安全依恋行为,并尝试对此保持觉察。

例如,当伴侣因工作繁忙而减少联系时,小明会频繁发送信息检查对方状态,过度解读对方行为,认为自己不再被爱,甚至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该情景下的触发因素就是“被忽视或拒绝”。


2

发展情绪调节能力

发展情绪调节能力,例如学习冥想和正念技巧,可以帮助应对依恋相关的焦虑和恐惧。

当你感到依恋焦虑,比如,因为朋友没有立即回复消息而感到烦躁不安时,你可以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专注于当前的时刻,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不加评判地接纳这些想法和感受。这种练习可以帮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到当下,减少依恋引起的压力和焦虑。

再者,练习自我安抚也可以帮助发展自我安慰的能力,而不需过度依赖他人。

你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例如在家中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并用舒适的毯子、靠垫或喜欢的物品装饰这个空间。当你因为朋友没有立即回复消息而感到烦躁不安时,可以把这个空间视作自我安抚的避风港,让自己放松下来。

最终目的是能够识别和表达情绪,以提高情绪智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每天写日记来记录自己的情绪状态,描述引发这些情绪的事件,分析自己的情绪反应,同时思考更好的应对方式。此外,你也可以直接向朋友表达依恋相关的情绪和需求,例如“我知道你可能并非有意忽视我的消息,但这让我感到非常不安”,帮助朋友更好地理解你的焦虑依恋视角。


3

寻求专业帮助

需要牢记的是,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地努力。如果在尝试学习情绪管理技巧时未能取得理想效果,可以寻求更专业的帮助。

按照咨询形式,可以选择个体咨询或团体咨询。

个体咨询: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通过和治疗师一对一的交流,来访者可以仔细回顾、深度理解可能影响到当前依恋模式的童年经历,并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制定应对策略。

团体咨询: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社交环境的场所。通过组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经验分享,来访者可以获得多角度的反馈,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其他人也面临类似的挑战,并在小组中学习发展更安全的依恋模式。

按照咨询内容,可以选择依恋导向治疗,其关注个体的依恋风格,以及这些风格如何影响当前的人际关系。治疗师会帮助来访者发展更安全的依恋模式,改善人际关系质量。


六、结语:培养健康的依恋关系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简单了解了依恋类型,以及依恋类型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影响我们的行为与感受。受早期生活经验和人际交往的显著影响,不同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会产生不同的典型行为表现。

了解依恋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更健康的人际互动方式。

无论我们的依恋类型是哪一种,向着更加健康的依恋关系努力,都是通向幸福关系的重要一步。通过建立信任、共情和有效沟通,我们可以促进自我成长,在生活中建立和维护稳固而充实的依恋关系,提升人际互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Kendra C. 4 Types of Attachment Styles[EB/OL]. (2023-12-13)[2024-10-30]. https://www.verywellmind.com/attachment-styles-2795344.

[2] Saul M. Mary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Experiment & Attachment Theory[EB/OL]. (2024-1-17)[2024-10-30].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mary-ainsworth.html.

[3] Main M, Solomon J, Brazelton T B, Yogman M W. Affective development in infancy[M]. Norwood NJ: Ablex, 1986, 95-124.

[4] Hazan C, Shaver P.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2(3): 511-524.

[5] Fraley R C. Attachment stability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Meta-analysis and dynamic modeling of developmental mechanism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2, 6(2): 123-151.

[6] Brennan K A, Clark C L, Shaver P R. 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 adult 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46-76.



文字|张雪

审校|大鱼

编辑|赵冰洁

责编|梅则辩

审核|肖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科大心理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