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9岁前,我为什么辞掉一份好工作去做自由职业

王紫君Zima 王紫君 2024-03-07

2022年3月24日,是我存在这个世界的第10559天,也是我作为自由职业者的第13天。



昨晚和两位老朋友约了一顿牛杂煲,发觉还是要把自己辞职的思路、目标「记录在册」,因为我需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


而且脱离了来自公司和职场上的价值评价后,自身很容易迷失方向丧失自律,记录在册可以起到明确方向和事后打脸的作用。


从3月10日说起,这一天是我在公司的 last day,收到了公司的纪念卡,挺暖心的。



希望大家一起变得越来越好,在高处相逢。


提出离职申请并不是因为对工作或者团队不满意。


恰恰相反,我觉得工作氛围轻松,同事都很包容,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我也非常契合,而且我仍然认为公司是保险内容领域的独角兽。


来深蓝保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从大家那里学到很多,尤其是内容的边界和价值观:all in 保险、不吃人血馒头,我会受益终生。


从Kim身上感受到的战略和组织能力,以及谦虚的态度,让我意识到自己有哪些不足,如果回到2019年,哪些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从leader那里,感受到Austin在真心教我如何管理,关心我;还有同事们,有那么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好保险科普内容……


正因如此,相比于之前的离职经历,这次我终于清楚意识到不是平台的原因,就是我自身的原因而已。


我更了解自己了,对自己喜欢的工作、追求的事业更清楚了。


迈出这一步,我应该是有预期的,但是从前想的可能是几年后或者三十多岁后,从来没想过会这么早。


直到今年因为种种原因忽然想到我的思路一直是「找一份更体面的好工作」,为什么不现在自己做喜欢的事呢?


虽然我没有Mullenweg和Graham这些大佬那么牛逼,但是发现想法是类似的:


@富于理性提到,Matt Mullenweg当时有机会卖掉公司、拿到1亿多美元。但他想来想去,觉得退休太无聊了,而且所有狂野的消费欲望加起来,也只需要500万美元。仔细思考后,他发现自己最想做的事是:每天写代码、制作用户喜欢的软件、走遍世界跟用户见面、跟喜欢的人一起工作,以及无需向任何人汇报。由此,他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就是理想生活,拒绝了收购邀约。


Graham在《黑客与画家》中也提到,公司被收购后他说「运营创业公司,每天都像在战斗;而为大公司工作,就像在窒息中挣扎。」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他提到面对拿着钻具的牙医都觉得比刚才开会要美妙。


包括看了Kim之前写的,想想哪些是你迫不及待去做的,不给钱加班也愿意做的;以及1月份的时候有个朋友问我,如果财务自由了,你想做什么?


我想了想,毕业后的5年职场生涯,最快乐的是我在广州智谷趋势那两年半的时候,特别是前两年那些我能「跳着踢踏舞上班」的日子并不是升任保险部门总监乃至公司合伙人后,而是那些写内容、做直播、回客户的时光。


也就是说,都是些和创作者和用户直接有关的事情,而不是管理、统筹和协调,开各种会议。


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后,进一步我发现无需财务自由才能去做喜欢的事。


财务自由好像是说,你得为生活所迫去做那些你不乐意却又无可奈何要做的事,之后才能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事实真的如此吗?很多时候我们究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与欲望,还真的是「为生活所迫」?


以前两天的爆文《卖了4套房,创业12年,如今负债1亿,无家可归》为例:「 每当大马抱怨我不回家、不陪孩子时,我就告诉他,我们很快就能买珠江新城的豪宅,送孩子去顶级私校上学,请再坚持坚持。」


真正需要珠江新城的豪宅和顶级私立学校的恐怕并不是孩子。也许这只是母亲「自私」的想象而已,孩子需要的只是更多的陪伴而已。


我在深圳也经常遇到一些广告说,上班这么苦了,为什么不买/吃点xx犒劳自己呢?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些广告说得很有道理,也经常有这种「代偿型」消费,觉得还能激励自己有更多赚钱的动力。


后面才意识到这种「拼命挣钱拼命花」的文化更像一种消费主义的陷阱。


我们消耗自己的生命去创造的财富是为了自由,而不是去买毛皮大衣,不是去开法拉利,住更大的房子…


财富是关于你如何成为你自己。我们应该优先升级自己的自由,而不是生活方式。


需要的越少,得到的越多。


我之前最大的物质需求无非是买房。实际上我是个物质需求很低的人,我爸送我的一个手表、一条牛仔裤,都快伴随我近十年了。


所以2020年买房后,没想到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变化,就好像上了一层马斯洛需求曲线。


刚毕业的那几年我对收入的增长是非常渴求的,感觉自己每天头上顶个数字,月薪8k。


2017年考研二战失败后,有天在我们周口市的人民广场上,我和一个朋友讲,我工作第一年月薪4K,第二年我要8K、第三年15K、第三年30k……


现在看,我的起步比很多有才华的同龄人要低,目光也没有那么高大,但是对我而言的这些牛逼至少都实现了。


感谢一路上我遇到的老板、领导和同事们,很多人都是我的贵人。


特别是从2019年连续年收入翻倍,从几十万到近百万。



而且每年有一半是副业收入,工资带来的激励已经不够用了。


后面我和揭老师聊起来自己的困惑和想法,我说出上半句,她就能接出下半句。


发现我并不孤独,大多数做出这个选择的人都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年龄到了30岁左右,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水平,收入达到50-100万区间……


一方面职场上的物质激励已经不够用了,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年龄和收入下滑等职场危机,繁忙的工作与照顾父母孩子之间冲突的家庭危机。


所以我之前追求的是每年收入爆发式增长,现在则希望可持续发展。


经过最近这次换工作,我体会到了「打工人」是没有复利的。

在广州的时候做到部门负责人,有比较大的权限。

但是当时觉得自己能力发挥完了,没能做出新的事情,重复旧的技能,想操盘更大的项目,摸到更高的天花板,见识新的局面。

其实想想,还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

于是抱着学习和挑战的目的,离开广州来深圳作为经理人重新开始。


我明白这次重启应该有空杯心态,不过让我愈发体会到只要还是经理人,在职场上不可避免地总会不断地被重启:


不断有新的okr、新的任务目标。今年为公司做100万业绩,明年100万就是及格,要奔着200万300万目标去。


通过写内容和代码,或者其他工作,公司会给我份暂时的工资,这种稳定的现金流使人上瘾。

但是内容和代码产生的后面的复利和你就没有关系了,不会有自己的内容和客户积累,需要重新证明自己。

过去几年我一直以为「做自己喜欢的事」996是值得的:在广州近一年后有天下班忽然诧异发现天还亮着,才意识到从没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出办公室下班过。


近一年忽然意识到,我的作品和读者、客户是属于资本和公司的,而不是我的。


比如,从广州离职时被要求从每个合作方、用户的微信群聊里退出,从公司和团队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个人带不走平台的资源,平台带不走个人的能力。


但是作为个人却觉得可怕和无力,如果我一直是经理人的话,能保证30岁,35岁时没有中年危机呢?

如果有天米缸里没有米了,我还能跳得出来吗?


有天晚上做房地产的朋友聊起来,房地产行情不好,业绩下滑,从集团到个人都会受影响,没有了季度奖和年终奖。

他说有几年工作经历,却没有一技之长,现在状态属于生活压力不大,工作很少加班,收入一般。

和他相比,我应该是另一个极端了。毕业第一年就感受到了制造业的行业危机,读了些互联网的书去了北京后,第二年又赶上了2018年的裁员潮,
一年被裁两次,深刻体会了什么是「公司」。

所以我应该是同学里最早经历裁员,比较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只有超级个体才能度过周期,很多时候公司和行业都不行 。


近两年甚至有些矫枉过正,总想先把老板炒了……


瞄准一个正确的方向,不断积累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也许才是长期来看具有复利,并且更稳定的。


「你可以建立一个小到没法倒闭的企业,不断适应经济衰退,不断适应客户的不同需求,通过保持小规模、保持专注力来规避竞争,以低成本来获得利润。」


比如,当时为公司做的IP小有名气时,某知名出版社找到我们(代表公司)合作出书。这一类事情对于个人和公司品牌积累,带来的效用是终身的。


另一方面,关于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我也有所体会。


我最开始的理解时间和地点不自由,就是知乎上说的「西二旗码农月薪50000活得像月薪5000」。

近两年我发现,很多公司高级经理人和家庭异地是常态,往往因为公司业务发展或自己更好的发展,做出牺牲。


我也是如此,离开广州时我觉得广深两地比较近,没有什么大碍,而且去年在广州也开始觉得工作和生活平淡无聊。


但是这段时间和女朋友分居广深两地,感情反而加深了。


分别第四天的时候,我说「想你了」,阿萌就偷偷过来了,两个人抱在一起哭。


她说,之前在外面无论受到什么委屈,回到21楼拿出钥匙打开门,家里总是有个依靠。但是现在回家空荡荡的,只有她和香菜,整个家安安静静的,也没人说个话。


她说,你走了之后洗碗机我都没用过,因为一个人的碗筷用不到洗碗机,也不会用。


她说,所有新认识的人都可以给你新鲜的感觉、新的认可和反馈,但是身边一直陪伴你的人,才是陪伴你经历过更多的人,不能因为经历得多就变得麻木哦……


我刚来深圳两个月的时候,阿萌已经来深圳六次了。


她说,现在想来却不来的话,以后如果平淡了没有想来见你的冲动,就更不会来了,不能留下遗憾。


她还说:


感觉【广深异地】+【他双休我周一休】两件事加一块之后,我们是在抽空谈恋爱啦。


他会每周回广州,周一早上6点20出门去深圳;


他会把看到的绘本,拍了一分四十秒的视频给我,跟我一起一页一页地看。


我会有时在工作日的晚上11点,也从广州南奔向深圳北;


我会在睡饱补充精力的周一休息日,坐上一趟两小时到宝安中心的大巴,


一起吃一顿泰国菜,一起坐在深圳的人才公园,看灯火。


周末他回来,正好我上班,我们赶着十点多开场的夜场电影,


吃饭不挑商场里的,因为商场里的饭馆会在十点关门;


我知道烧烤、火锅开得晚,我知道深夜的广州东晓南还可以填补夜猫子的胃;


我跟他说,你看,我今天上班遇到一只小黑狗,他笑说:因为你手上有肉包子吧?


其实在离开广州前一天,我就有过思想准备。


阿萌中午要做红烧肉,我下楼买上酱油和味精,挑点水果顺便拿上快递;在小区郁郁葱葱的树荫里,几个大爷拿着扇子乘凉;旁边的滑梯上有几个小朋友嬉戏打闹,白色蓝底的泳池在午日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我忽然意识到这就是普通而美好的生活吧。


一些日常平时不以为然,等日常不再那么平常了,才会忽然觉得好珍贵。


意识到家庭生活还是比较重要的人生因素,如果计划两三年内组建家庭生孩子的话,现在平时工作在深圳,周末回广州的模式很难持续。


我想起了好莱坞电影里面经常上演的情节,大富翁想回到年轻的时候重新抉择,即使不再拥有巨额财富,也要回归家庭。

搁以前说起来我也觉得矫情,有钱赚干啥不行。

但是现在愈发觉得,很多情况下和家人的陪伴,比如父母生病时能陪伴左右,孩子的成长能参与其中,伴侣遇到困难时能即时给予帮助,这一点并不是钱能买来的。

所以「只工作不上班」的方式愈发吸引我了


1月12日我见一个朋友,聊到保险界的链家/贝壳,或者说保险界的中介公司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她觉得不应该是我们那样的,每天把大家圈在一起,被各种目标考核着,没有真正使得这批「保险经纪人」有尊严有自驱力。


后来我思考了她这番话挺久,发现这是所有职场化专业分工化的公司都会遇到的情况。


我2019年开始搭建的保险自媒体团队就是专业分工,有写保险内容的人负责增粉和引流,有运营社群和私域的人负责培育和导流用户给销售,也有负责销售转化和理赔服务的人。


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嘛,这样效率高。


不过当团队越大,分工越细致时,就像一千个人同时划一艘船,很难分析出你在其中的作用。


我是其中负责内容的,不过思想好像出了问题,觉得离用户越来越远,不是自己的「事业」。


其他的同行业平台呢,也有强调系统和科技的,不过我愈发认同一个理念——「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强调人是关键。


确实,保险没有仓储和物流,是需要人服务的金融产品,服务人员本身有认同感、尊严和自驱力才是重要的,而非被分割被考核。


我之前就体会过做自己事情,有自己的读者和用户,自己服务全流程,那种动力十足的感觉了。

当时每天早上起来,不会觉得不想上班,晚上聚餐吃完饭、游泳完还会回去加班,周末也不知疲倦。

就像创业一样容易上瘾,因为整个项目或团队都是你的作品。

很难再回到打工状态,等绩效考核、年终奖这种「仰人鼻息」的反馈了。


可能因为传统用工方式,面向的真正「客户」是领导或者老板,反馈周期比较长,甚至没有反馈,比如绩效、评优、年终奖。


而创业、零工经济、自由职业者的反馈比较即时和直接,直接面向客户,这种反馈使人上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家「无限责任公司」,与这个世界作价值交换,「上班」只是其中一条路而已。


商业的本质就是发现并解决用户的问题,实现价值、获得回报。无论你是在单位、公司还是自由职业,无论你面向领导还是直接面对客户都是如此。


我有个感受, 各种新型的商业机会和工作机会在涌现,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被「上班」占据了注意力,没有精力留意。


总设计师在1978年视察鞍钢的时候说过,「世界变化的结果,生产越发展,直接从事生产的人越少,从事服务业的人越多。服务行业很多,如种子公司、修理等,这说明有很多办法可以安置劳动力。」


他们那个年代,就像《人世间》里,找一份工作需要靠分配、托关系,非常重视编制和铁饭碗,看不上民营企业。


随着时代发展,旧职业不断消亡,工种的边界愈发模糊,服务业里新职业愈发层出不穷。


新时代的很多工作,你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比如写代码、写东西、拍视频…


你不需要去申请许可证,不需要在零售店的货架上谋得一席之地,也不需要卑躬屈膝地求人,不需要名校学历,不需要资格证书…


我们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工作,而不需要经过别人同意/分配,这种机会是越来越多的。


当年总设计师首先想到的案例是种子公司和修理,我近两年身边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有剧本杀作者、生涯咨询师、美人鱼教练,甚至还有专门教人跑步的……


大家的选择百花齐放,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发现并满足他人的需求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好。


这让我想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宣言里的那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我现在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的坚定信仰者:


时间和地点自由,有更多的时间陪伴香菜(我们收养的流浪猫)和家人,做家务、学厨艺,养成规律的锻炼习惯。



同事自由,和喜欢人一起工作;项目自由,不需要占山头;创作自由,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无需妥协和审核;用户自由,可以直接对终端用户负责。


所以我最近时常觉得,既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保险),又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内容),甚至能时间和地点自由(自由职业)、合理恰饭(经纪服务),属实是一种幸运。


而这种幸运来自我当时报考专业时,听信了媒体宣传的金领中的金领——保险精算,却从此踏上了另一条和校友们截然不同的道路。


通过自己的实践,我真切体会到自己从事的内容和保险,都是长期主义的事情。


当目光从短期从短期一两年的收入增长,放到长期甚至一生的目标建设后,意识到「时间」这个资源的使用。


现在年轻人的时间看起来是便宜的,但是从未来看是极其昂贵的。


如果仅把工作作为用时间换取金钱的手段,出卖自己不可再生的时间资源,交换到的却是可再生的金钱,那一辈子都在做一门亏本生意。


乔布斯20多年穿着牛仔裤+黑上衣;另一位我经历的老板,每次见他通常都穿着卡洛驰的布鞋…对他们来说工作是实现价值的手段而非为了有钱消费。

我发现身边的前辈有自己想法的不在少数,但是因为照看孩子或者高房贷,成本太高了,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对于我来说,也是抓住结婚生孩子前的一两年。


当然最终有勇气辞去满意的工作,迈出自由职业者这一步,阿萌有句话给予了我莫大的勇气:


「买菜能花几个钱啊?」


会发现,我们无需把「财务自由再去做喜欢的事」想象得那么苦情,好像跟西游记似的,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能登上胜利的彼岸。


其实我们无需财务自由,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这个过程吧!


不用焦虑和渲染焦虑,面向内心,坚守自己的边界和价值观,「利他」地工作,做长期主义的事情。

再大的项目,再多的用户,都是这么一步慢慢来的。


一起做有趣的事

我如何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定位

「王紫君」使用说明书

|微信:wzj-zima


重新思考

「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

我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自己

两本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地摊书

笨蛋,长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成长写作

一个善良勇敢的姑娘

年轻人最重要的资源

普通人写作的五个好处

写给没有名校背景的朋友


保险心得

如何用保险保障自己的一生?

买保险的正确顺序,90%的人都错了

投保后这5件事没做好,小心保费打水漂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最大的营销谎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9岁前,我为什么辞掉一份好工作去做自由职业

王紫君Zima 王紫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