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宝法王 | 观修慈悲的前提,是首先要确立一个你能够得到的目标

噶举法幢
2024-09-20


时间:2007年12月19日
地点:菩提迦耶 德噶寺

摘自:《大手印五支》课程



说到慈悲的标准,大家应该都知道,慈心就是愿众生得到快乐的心,悲心就是愿众生离开痛苦的心。或许有人会问:是否慈悲心一定就是要对一切众生?如果只针对一两个对象的慈悲,是否就不符合慈悲的标准呢?并不是这样。虽然标准是对一切众生,但是我觉得祝愿某个人离苦得乐,也可以算是慈悲心。


平时我们观修慈悲的时候,笼统的祝愿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其实很容易,因为不需要一个一个去观想,你只是笼统地想,例如「这个大殿中的所有人」一样,这很容易。但是如果你针对某个人观修慈悲时,那可得费心去想的,那时候之前笼统的慈悲心还在不在就不一定了。所以呢,初学佛的人,可能要先针对某个人观修慈悲,练习测验看看。如果开始只是笼统的观修「一切众生」,但是这个众生是轻飘飘的话,的确容易被风吹着到处跑,但是真的要针对某个人修慈悲时,才警觉到:喔,我要好好想一想。很有可能会变成这样的。


我想到一个例子。例如在菩提迦耶买一块布,然后用来盖住大家,这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块大布剪裁,为每一个人量身订做成帽子盖住的话,就不容易了。因为每个人的头的大小都不同,有的小一点,有的大一点,各式各样的,就不像一块大布盖住所有人那么省事了。因此,我们时常对一切众生的慈悲观修,就像用一块大布盖住所有人一样简单,但是如果要为每一个人量身订做帽子,就不容易了。这是我们应该思惟的一件事情。


但是,如果真的要个别去观修的话,这里就可能有一两千人,如果对一两个人观修慈悲需要一两个星期的话,一两千人可能就要三、四个月了。如果观修尽虚空一切众生的话,什么时候观修得完就不知道了。因此,应该怎么办呢?是有办法的,可以用类推的方式,例如人有很多相同的特性,观修慈悲时,我们可以理性的作观修,例如思惟众生都想离苦得乐的相同性。以此类推,众生都是一样的。虽然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个性,但是想要离苦得乐却是一致的。


因此,思惟众生的某一相同特性,针对这点好好思惟了解的话,就能推及思惟所有众生。例如藏地很重视母亲,佛教仪轨中也总是提到「如母一切众生」,因此藏族观修慈悲都是从母亲开始,是非常重视母亲的。因此,当他们思惟各自的母亲的恩德愈深入,愈了解母亲的伟大时,就会觉得藏地所有的母亲都很伟大。例如一位不认识的母亲,当别人向他介绍说这是他的母亲时,会有特别亲切的感觉,藏族的思惟会觉得,喔,因为是母亲而特别重视她,会觉得应该要对她关爱、慈悲,藏族的思惟是这样的。会有这样的思惟,是因为藏族时常对自己的母亲观修慈悲,有很深刻的感受,因此较容易以同理心来思惟。我想我们也用这种同理心思惟是可以的。


总之,慈悲心的观修要没有偏私,尽力开阔心量来观修。就像开始所说的,要「迅速的」实际开发慈悲,意思是:光是拥有慈悲心不够,仅有善心也还不够,要能持续开发增长,运用智慧去经验这个念心,经验的同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我们要超越障碍的大军,快速到让障碍找不到你,把障碍搅迷糊了。因此,要怎么样做才是呢?我们要让自己的修持超越障碍的大军。如果无法面对障碍,那就超越他。


障碍有没有到前面不晓得,倒是声音跑到了前头,把我落在了后头。声音都跑不见了。(众笑)


为了快速得到成果、果实,首先要知道放在前方的东西是什么。方法是我们走到前面,了解那个东西。例如前方如果放了一个东西,是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前提是要有这么一个东西在前方,如果前方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也就得不到什么。因此,观修慈悲的时候,不仅是说「我要努力精进观修慈悲」而已,而是首先要确立一个你能够得到的目标。许多人完全没有目标,如同在一片黑暗当中摸索,然而却又在因上好像很卖力地在做些修持,很多人都是这样。因此,首先不仅是要有想要求得成果的心,而且要有确定的目标。怎么样确定目标呢?这是我们要思惟的。


我们须要清楚知道的是,播种的当下,果实也就开始成熟。同样,修持开始的当下,成果就在开始展现。可能成果并没有实际展现出来,但是心中却要明了成果是什么。如果什么都不知道,修行可能也就不会有结果。


例如我们有一个很珍贵的东西,因为太珍贵了,所以把他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像是高处,暗处或者一本书的后头。但是可能隔天就找不到了。有时我们的修行也像这样,秘密得不得了,得到的成果很不可思议,很秘密一样,无法理解,例如遍知,就好像谁都无法了解的一样,由于自己的无知而有这样的认知。因此说要证得遍知果位时,你完全搞不清楚什么是遍知,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你完全没有概念。因此,我们要对成果有个了解,当你看得愈清楚,知道经验得愈深刻,就能够愈快速地达成目标。当你修持的因和目标的果愈接近,修持就能够愈快速,障碍也会少。一个没有因果关联,或者说不了解当中因果关系的修持,就算你想要达成某个目标,也会很困难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因果关系,是很重要的。


我也无法再解释什么,而是各自要去体会。我想说的,主要是对于那些无法言说、不可思议、高深的大圆满、大手印,你先不要去多想,而是先从那些你能够理解、能够思惟的东西开始。这样各位的修持就会变得容易些。可能上师也比较轻松,要不然,总是什么都不懂,一堆问题,上师也无法全部回答。结果是,时间全都耗在问答上,实修却离自己愈来愈远,这是很奇怪的一个情况。


因此,先从自己理解的、看得到的、能够经验的开始修持,之后再慢慢深入。有次第的先把不懂的搞懂,之后加深理解,这样才是遍知,就是不懂的懂了,懂得了的更深入,这样理解愈来愈开阔,就称为遍知。如果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就算有心想成为遍知,却会很困难。因此,希望各位放在心上。总的来说,刚刚讲的是修持的一个标准。



阅读更多精彩开示


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一步也不可延迟退转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噶举法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