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讲些道德,多谈些法治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已经此消彼长了很多年,从宏观而言,自晚清末期开始,依法治国在中华文明里,才艰难萌芽,扭曲生长。数次濒临死亡,终究是顽强的活了下来,虽说依然不成气候,但毕竟也开始登入大雅之堂。这是时代的进步,更是时代的需要。


而以德治国,自汉朝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至今,已经统治中国2000余年,且其遗毒至今戕害着整个文明。


道德本质上属于人类对于规律和秩序的一种情绪化反应,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属于私德。道德是难以量化,难以界定,难以甄别的。而鼓吹以德治国的那些人,国师也好,帝王也罢,他们有没有道德,谁能甄别,谁敢界定?


道德体系有很多种,各种道德体系互相冲突的时候,统治阶层力捧的道德体系会强行湮灭被统治阶层的道德体系。道德的私人属性注定了一旦被湮灭,注定会走向不道德。

丛林社会是不存在道德的。动物世界属于纯粹的丛林社会。人类社会的一半血脉为丛林社会。道德与利益存在先天性的冲突与不兼容。人类追求利益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自愿被道德束缚是为了有秩序,可持续性追求利益。一旦道德与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大多数人会以双标为武器对抗这种冲突:内心选择利益,践踏道德,但却要求别人选择道德,让出利益。一旦大众第一次选择利益而不是道德时,道德在这一代人面前,永远被利益踩在了脚下。

目前而言,真正有效处理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哲学倒也有现成的,佛家的因果业报那一套。虽然那只是二维逻辑,但应付二维感知倒也绰绰有余。


人类建立的各类组织,本质上属于集体主义的具象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属于存量博弈,有你无我。为了生存和发展,个体不得不学会了伪装,压制着自我以求最大程度融入集体,最大程度与集体减少摩擦。而道德,由于其本身难以量化、难以甄别、难以界定的特性,必然因此陷入虚无化,虚伪化和虚拟化。


丛林规则的受益者最害怕的就是别人也给他们搞一搞丛林社会的玩法。因此,当他们占据食物链的顶端时,会不遗余力的劝导大家:你们要有道德,不要搞丛林社会那一套。


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一旦鼓吹道德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道德沦丧,全民道德水平急剧下滑的局面。所谓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严重冲突,进一步因全民道德水平的急剧下滑,导致统治阶层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进一步强化以德治国在社会治理中的权重,进一步压缩乃至于消灭依法治国的生存空间。
道德属于私德,道德只能约束自己,不能约束别人。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一个把道德挂在嘴边的人,那他一定是个善于伪装的孙子;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一个把道德当作武器攻击别人的人,那他一定是个遵循丛林法则的小人。对于真正有道德的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件:按照自己内心的道德去生活,但不要被别人口中的道德毁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罗翔老师曾经说:道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决。


“天变地变,道义不变”,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必须围绕着一些基本价值展开。种种社会件事背后还不仅仅只是法治滞后,亦或道德伦理问题,背后还藏着一个更关键,更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信任。
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渴望市场让我们变的富裕;当市场带来富裕的时候,渴望好的制度带来安全与自由。但是我们却从未想到,离开了信任,即便一个商品最完备、最开放的市场,一套最优越、最有效的制度,也根本无法独立运行。
而信任既不能完全建立在冷酷无情的法律条文上,更不能完全建立在人民群众的集体情绪上。每当社会热点爆发,我们要深思的,不仅仅是现象背后单方面的道德、法治顽疾,而是法治、信任、道德共同交织的现实困境。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重建信任法律书单”,这套书讨论关于道德、声誉、法律、社会、信任与自由等等命题,更切合中国实际,从道德培育、自发社会规范等方面,对如何以法学精神构建良序社会有一系列可行性建议,堪称一套“给中国人量身定做”的好书。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罗翔:法律的底层是价值观念
麦克法兰:法治为何重要?

中国流氓的变迁:一部“不正经”的偏门史

世间再无蔡元培

司徒雷登:与其说我是美国人,不如说我是中国人

售罄即绝版:索尔仁尼琴《红轮》,全网最全中文版

陈丹青:艳遇与我擦肩而过

加缪:一个人没有希望,心境就不会得到安宁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历史的轮回:食人族怒斥“你们欧洲人真野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