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树:衢江上的大树,龙游人的灯塔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的每个方案背后,
是一个个与场地文脉相连、
和在地文化相关的故事…
青年创造者 /陆嘉鸿
/ 人 / 造 / 树 /
////////////////////////////////////////
设计师:陆嘉鸿
有限设计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生活工作在广州。
////人造树
人造树由建筑师陆嘉鸿设计,有限设计工作室,“做点有意思的设计”。
以宏大的基础设施为背景,一棵有意思的“大树”出现了。它是网格中的村头大树,是矗立于水边的灯塔,是本次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的起点。
△ 人造树
////////
基础设施的工业美学
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红船豆水站及其背后巨大的航电枢纽,因其封闭管理且面貌平凡,常常沉默于人们的视线之外。红船豆水站改扩建,旨在将原本市民无法接近的水利设施空间公共化,披露航电枢纽所蕴含的关于人工——自然二元关系的思辨价值,挖掘基础设施的工业美学潜力,促使市民将目光重新投向航电枢纽,为公众提供思考人地关系的契机。
△ 红船豆水站及其背后的航电枢纽
////////
网格与“大树”
航电枢纽本身,就是人类大刀阔斧再造自然的证据——重塑江河,新的自然被人工生产制造,人工与自然的界限已模糊不清。在原水站上加建的钢结构网格,象征人类的理性控制;网格中正在被建造的“大树”,则是理性控制下被生产、被规训的自然之物(尽管我们能看到局部的冲突,“大树”在网格上撕开缺口,突围而出)。网格与“大树”的这一对仗关系,是对基础设施再造自然图景的抽象与比喻。
△ 网格中建造的“大树”
////////
改造自然的纪念碑
“人造树”使用常见的工业材料,是一座以基础设施的建造方式、为基础设施而建的纪念碑,纪念的是那些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凝聚的巨大努力。设计一条具有纪念性的路径——参观者通过攀登天梯穿过“大树”的身体,在天梯尽头的观景台,市民将获得开阔的视野,从高处重新观看航电枢纽、被重塑的自然以及城市。
△透明的工业材料(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攀登天梯穿过大树
////////
故土的感召
大树,常被赋予母亲、故土的含义以寄托思乡之情。矗立在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入口处的”人造树”,被赋予村头大树和水边灯塔的双重意向,既为前来的游人指引方向,也对生活在外的龙游人发出洄游家乡的呼唤。
△ 水边灯塔的光影变幻
△ 人造树在工厂(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貌不惊人的水电站和航电枢纽,
蕴含着重塑自然的工业之美,
是人与自然的对仗,
网格中的人造树,
给了人与自然互观的窗口,
是寄托乡情的“村头大树”,
也是纪念人类改造自然的“丰碑”。
△ 人造树点位位置
建筑设计:有限设计工作室
陆嘉鸿,莫羚卉子,薛轶文,彭谭
结构设计:上海筑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孙哈逊,陈泽赳,黄涛
照明设计:ALD 昇霖照明设计事务所
洪昇霖,曾华裕
施工团队:上海同程建设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黄涛,郝言存,陈勇
▽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