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教育的18个新主张,怎么样让孩子活出生命力?

童书妈妈 童书妈妈三川玲 2024-04-30

自然教育18个新主张,颠覆很多认知。


自然,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我们可能都低估了它的力量。
和自然的隔离,孩子的感受力弱了,创造力弱了,生命力也弱了。他们长时间被困在桌子跟前,一个孩子被一群大人围着,没有机会和很多同伴到外面疯跑、疯玩,没有时间一个人发呆,学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完全没有出口,全都是任务和压力,不是为自己活着,按照家长、学校的规定活着,生命力越磨越没了。
自然,是真实世界最重要的一部分,到自然里,人会放松、享受、沉浸其中,压力得到缓解,大自然的疗愈作用有大量的文献可以证明。
自然教育要怎么做能让孩子活出生命力?是否需要长途跋涉去野外?是否需要渊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开展?是否自然教育机构开展的才是自然教育?
我们让专业能力和实战经验都非常丰富的自然教育专家庞静给大家做分享,她是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副教授,2019年在武汉沙湖公园教小学生种地火出圈,400万+人围观,新华社人民日报都来点赞,还去英国环境教育访学三个月。
她提出了自然教育18个新主张,不是高深晦涩的理论知识,是平易近人很好操作的方法,每个家庭都可以照着做,让孩子活出生命力。
1、越小开始越好
喜欢自然是孩子的天性,但会被外在环境修理,慢慢地弄没了。孩子越小,和自然链接越容易,年龄大了以后,和自然的连接会变弱,他会更加适应在室内的环境,再去大自然里,会局促不安,很难体会到乐趣。接触自然,多晚也来得及,只是需要下更多功夫。
2、允许孩子玩泥、玩沙、玩树枝
孩子天生喜欢在大自然中玩树枝、玩泥巴、玩沙子、玩水,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玩法,这些低结构性材料创造了无限可能。有科学证明,低结构性的材料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大自然里充满了这样的机会,家长不要用“怕脏怕湿”的观念把孩子“保护”起来。

3、到大自然里疯跑、打滚、玩得满头大汗

小龄的孩子,喜欢在大自然里奔跑、打滚,玩得满头大汗,不要觉得没什么意义,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符合儿童的感统发育,在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孩子主动探索,能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发挥大脑的潜能,发展感觉统合能力。
如果孩子小时候被剥夺了这样的机会,到了小学,他们回到大自然,在行为上还是会补课的。
4、提倡孩子在自然中无聊一阵子

到自然里,不要大包小包带很多东西,不要忙着给孩子拍照打卡,让孩子在自然里独处,无聊一阵子是很有意义的。
孩子无聊的时候,脑子会动起来,发现好玩的东西的能力越来越强,就变得会玩,孩子处于放松状态时更有创造力。这些太重要了,像有些大孩子,到自然中就很局促,期待能有个手机,与自然之间,没有任何心灵接触,只有物理接触,看到东西内心没有掀起任何的小浪花,他们从小缺少体会到自然的乐趣和好处,离自然就会越来越远。
5、孩子亲身体验
现在的孩子,书本、线上的学习资源太丰富了,其实不缺理论知识,他们缺生活,缺常识。用图片、文字、视频的方式描述一个没有吃过的水果 描述得再好,都比不上拿真实水果让他咬一口印象更深刻
家长不要是急于灌输知识,更多的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感受、体验、探索、思考,真正的自然教育,不是记住我教给你的,而是让你去感受,去体验,去反思。
6、放下家长、专家身份,平等陪伴
作为一个家长,不要扮演专家用俯视的视角对待孩子,也不要完全迷信市面上博士、硕士的头衔,好的自然教育,用平视的视角,把孩子推到前面,以他感受为主,让孩子参与其中,贡献一份力量,并且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孩子问的问题,能接住挺好,遇到不懂,和孩子一起探索,是最好的陪伴。
7、自然教育里,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同等重要

有的家长把孩子带到户外,希望给孩子灌输知识,现在很多自然教育就是博物教育,只是把教室揭去房顶,放到课外灌输知识,这样的自然教育都是不完整的。
植物的知识本身有它的价值,但绝不是最有价值的。自然教育,知识和技能是一块,爱是更重要的一块。当年希特勒御用的科学家是特别有知识和技能的一群人,但为什么成了屠杀人类的高手,因为缺乏人文精神,所以一个人知识多了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在自然教育里,情感很重要,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爱,人与人的关爱。
8、不要培养孩子的收集癖

有些自然教育机构,让孩子肆无忌惮的抓昆虫做标本,挖化石,这种收集热,在英国很早就过去了,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之前,都需要审视一下,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真正做科学研究的,都是非必要不伤害。
9、多去自然表情丰富的地方,营养更好

自然是有表情的,同一块草皮,在不同季节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但现在很多公园的草坪一直是绿色的,面无表情,随时去就是那个样子。

庞静教授学校一块荒废的草坪,春天长出了紫花地丁、早开堇菜,夏天变成了苔藓,秋天慢慢地开满了愉悦蓼,到了冬天铺满了落叶,慢慢地睡着了,等着春天来唤醒。相对复杂的环境能看到各种关系。

野化的自然里,人们更容易观察到物种和物种、物种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绿化带或者公园里,植物是人为安排种植的,没有形成更丰富的生态关系,对孩子去了解自然的运作是不利的。

现在孩子对自然的敏感度是弱的,能看到自然表情的孩子容易与自然产生链接,获得能量。

现在武汉政府也有这方面的意识,庞静参与的一个会议里,印象中有13个公园提交了野化计划,公园里留出一块地,不去处理,这种不经人工修饰的美,是很有价值的。

10、去爬山,登高远眺,欣赏未经修饰的美

人工公园很漂亮很干净很整洁的美,是人工化高度整齐划一的美。带孩子去更远的地方爬山,那里的自然更加原生态,还可能遇到荒野,身处其中,体会大自然未经修饰的美,这种美能滋养人的心灵。
对孩子来说,去爬山很宝贵,能更容易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一路辛苦,登到山顶看到特别好的风景,能释放情绪,孩子的视野会宽阔,眼光会远一点,格局也会大一点。
11、去人类中心主义
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资源,从价值出发,可以任意的处置它,但反过来仔细想一想,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人其实只是一个消费者而已,任何地方被伤害了,都会影响到人类。
就像农田里的杂草,除了恶性的入侵性很强的杂草,其他所谓的杂草,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视角,凡是损害我短期利益的,就是我的敌人,我们希望孩子把眼光放远一点,重新思考这些物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理解人类在这个系统里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又该在这个系统里如何看待其他成员?
让孩子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合作的关系,不是奴隶的关系,去人类中心主义,人要敬畏大自然。
12、取之有度

我们人活着,在生态系统里,本来就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宿命就是从环境里捞取资源,然后向环境排放废物,这就是我们的宿命,但我们依然可以取之有度,不要那么着急,一下子把孩子们的饭也吃了。

13、拒绝野采

植物最高的待遇是地栽,在野外,可以自由扎根,而且大自然的土壤冬暖夏凉,温度变化幅度非常小,在那里生长是最舒服的状态。有些人喜欢在植物开花最好的时候野采,对植物来说,这时候给它换一个环境打击特别大,很可能就死掉了。

人要战胜一些贪欲,家里盆栽的植物,是用命来陪伴人类的,我们要学会平视它,了解它,尊重它。

14、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在自然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生命,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会增加很多乐趣。如果对其他生命没有共鸣、没有共情,没有欣赏能力,对身边很多美、很多滋养心灵的东西,视而不见,人遇到一点事就可能想不开,越想越郁闷,甚至陷入抑郁,一旦抑郁之后,人的战斗力就非常低了。
一个能尊重其他生命的孩子,就不会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15、蹲下来,发现身边的自然
人蹲矮了之后,在小区也能看到蚂蚁、蚯蚓、蜈蚣,还能发现苔藓,这是一个有趣的世界,能观察到很好的生态系统,观察的越多,探索欲望越强,越能接纳它们,人的傲慢越容易丢掉。
可以随身携带一个二三十元的放大镜,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16、在家养一盆植物

在家养一盆植物,或者是打造一个生态植物角,对孩子身心都有好处。
孩子从小单向接收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很少有机会给出关照。如果家长有很强的控制欲,以爱的名义对待孩子,这种输入是一种伤害。
植物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植物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生命和生命是想通的,一个生命陪伴孩子,能够形成伙伴关系,照料它、陪着它,看它一点一滴的小变化,发芽了,开花了,是惊喜,生病了,学习尊重它、照顾它,两个生命之间流动起来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有生命陪伴的支撑,孩子的内心得到抚慰滋养,内心更温暖。
17、家长多观察少干预,静待花开
尊重孩子的认知水平,对自然的探索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低年龄关注颜色、形状,高年龄能关注更多信息,家长不评价,不给孩子压力,要多观察少干预,越没期待越给孩子空间,孩子对自然越亲近。
 孩子到一个新环境,要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放松,才有探索欲,接收的信息需要慢慢消化。有时候,对植物可能只是瞟了一眼,也可能在心里已经播下一颗种子。作为家长,不能太着急。
18、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少用塑料袋,出去爬山不留任何垃圾,外出自己带水杯,自己带餐具,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这些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是自然教育,把自然教育融到日常的生活里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庞静教授合作和她的伙伴周丽一起带大学生们去净山,学习与大自然相处的行为规则——LNT法则


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在密不透风的教育环境中,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自然产生深度的链接,这样才会爱自然,保护自然,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相互滋养,让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孩子都能够享受这一切。

  

受访对象:庞静

木白 | 编辑

小羊 值班编辑


欢迎加入童书妈妈全支持教育系统群
牛娃普娃学习困难娃 
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教育支持
发展自我  成就自我


👇 留言、点赞、在看
别忘了一键三连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