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翻译研究] 张弘:日本医疗口译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张弘 翻译跨学科研究 2022-04-2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日本医疗口译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张  弘

本文刊发于:《翻译与传播》,2020年第2期,总第2期,89-1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张弘,日本杏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及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中翻译文化教育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口译、笔译及日汉翻译。

摘要

随着外国居民以及外国游客的剧增,日本社会对医疗口译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笔者从日本厚生劳动省、医学会以及医疗口译群体这三方的立场出发,从培养医疗口译人才、构建医疗口译培训体系、建立考核认证制度方面,浅谈三方所持的不同观点,指出医疗口译的公益性和商业性之间存在的对立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

翻译与传播

医疗口译;资格认证;《医疗口译教育大纲》;志愿者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出生率下降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不断增加。同时,在日本政府“观光立国”的经济增长战略引导下,旅日游客也急剧增加。在这种大背景下,以外国人为对象的健康检查、疾病防控和治疗时的多语言服务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关注。本文梳理了日本医疗口译的诞生、现状、发展方向与问题,从日本政府(主要是厚生劳动省)以及相关民间组织(如医学会、医疗口译协会、医疗口译NPO)等不同角度对构建医疗口译人才培养、考核、认证制度的方针与态度进行分析。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医疗口译的公益性和商业性之间存在对立,公益性医疗口译的财源一直得不到保障,医疗口译人才考核认证制度又难以统一,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还有一个各方磨合的过程。本文希望通过介绍日本医疗口译走过的历程,为中国发展医疗口译提供一些参考。


一、医疗口译的定义与相关方

提到医疗口译,人们一般会联想到在医学学会上做同声传译的翻译,或者不同国家的医疗工作者交流时的翻译,当然更多的是在医疗现场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语言服务的翻译。那么,什么是医疗口译呢?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医疗口译的定义如图1所示。

同时,厚生劳动省还对医疗口译的主要相关方做了如图2所示的定义。


目前日本医疗口译人才的雇用形态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受雇于医疗机构,(2)受雇于一般企业(如翻译公司),(3)在非营利团体(NPO)、行政机构等注册登记。日本的医疗口译多年来是以非营利团体的志愿者口译为中心展开的。近年来医疗口译的相关环境日益复杂,利益相关方也越来越多样化,大致可概括为业界团体、培训机构(大学、语言学校等)以及服务提供方(NPO、翻译公司等)等。


二、志愿者医疗口译的诞生与样板NPO

(一)志愿者医疗口译诞生的背景
医疗口译最早诞生于移民大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从保护人权的目的出发,将不懂英语的外国患者视为信息弱势群体,给他们提供语言服务。日本开始关注医疗口译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informed consent”概念于1990年由日本医师会引入日本,译为“说明与同意”。1997年修订医疗法,“说明与同意”作为义务被写进法律,逐渐得到认可。日本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第三版解释道:“基于说明的同意。也就是说医生有必要向患者充分说明治疗的目的和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得到患者的同意。”目前可以说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把这一概念译为“知情同意权”。随着知情同意权引入日本,不懂日语或日语不流畅的外国患者如何行使知情同意权这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不懂日语的患者只能找周围的亲朋好友做临时翻译,甚至还有让还是学生的孩子做自己癌症告知时的翻译的,医疗现场的语言障碍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财政紧缩,虽说医疗口译的需求显而易见,但财源问题一直未能找到解决的良方。面对这样的困境,热心于国际交流、有一定外语能力的市民站出来了。他们从保护弱势群体人权、知情同意权的理念出发,开始志愿帮助外国患者就医,于是志愿者医疗口译应运而生,派遣医疗口译志愿者的NPO也随之诞生了。虽然医疗口译志愿者的努力得到了医患双方的赞赏和认可,但是因财源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日本的医疗口译一直没能像美国、澳大利亚那样建立起职业医疗口译制度,而是形成了其最大的特色,即志愿者医疗口译是日本医疗口译的中流砥柱。(二)样板NPO“MIC神奈川”日本医疗口译的先驱可以说是「NPO法人多言語社会リソースかながわ」(NPO法人多语言资源神奈川)。1999年2月在东京周围的首都圈,外国居民较为集中的神奈川县横滨市率先成立了「外国人医療とことばの問題を考える会」(外国人医疗与语言问题研讨会),其目的是保护外国人的人权,使其不受语言障碍的限制,能得到和日本人一样的良好治疗。他们向神奈川县政府提议创建医疗口译体制并得到认同,于2002年4月在神奈川县政府的协作下「NPO法人多言語社会リソースかながわ」正式成立,简称「MICかながわ」(MIC神奈川)。同年8月作为“神奈川县医疗口译服务支援样板事业”,MIC神奈川开始向县内六家医院提供五门语言的医疗口译服务,成为日本第一个医疗口译服务公益组织。其活动受到各方关注,2013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授予其“地球市民奖”。据MIC神奈川最新统计,截至2019年3月31日登记在册的医疗口译人数共有204人,分别为:汉语38人,西班牙语42人,葡萄牙语21人,韩语7人,菲律宾语9人,泰语13人,英语41人,越南语17人,柬埔寨语2人,老挝语1人,俄语7人,法语4人,尼泊尔语2人。登记时需要经过事先的资料审查,通过后接受面试,面试通过后需要接受4次基础研修,最后经过筛选后才能正式登记。对于在册的译员除了每年举办3次专业基础知识研修以外,各种语言还分别组织学习会,选择医疗现场的常见病为课题,请医生讲解专业知识,进行口译演练,分享现场应对经验等,提高口译质量。同时,也面向有志成为医疗口译者的市民举办公开讲座,培养医疗口译人才。表1是2002~2018年MIC神奈川医疗口译派遣统计。从创建以来,MIC神奈川的医疗口译人员就一直以志愿者身份提供服务。一件2小时,包括交通费、税金在内费用为3240日元。超过2小时,每小时加1080日元。口译费用有的由医疗机构全额负担,有的由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负担,其中患者负担不超过总额的三分之一。从医疗口译者的个人收入来看,其口译费用只比打工的每小时最低工资多一点,实在不能与职业口译者所得报酬相比,所以定位为志愿者医疗口译。MIC神奈川的网页上写道,创建理念是“建设不论人种、国籍、文化,谁都能放心接受治疗的社会”;志愿者口译不等于不专业的业余口译,在关系患者生命的医疗现场,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口译技能;但同时,光有高水平的语言能力还不够,还需要尊重理解外国文化,体谅在异国他乡患病的病人的心情,协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由此可知,这些医疗口译志愿者就是在这样的理念和使命感的支撑下乐于奉献的群体,令人敬佩。除了首都圈以外,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大城市也纷纷建立了医疗口译志愿者派遣公益组织。这些医疗口译志愿者一直是日本医疗口译的支柱。


三、医疗口译需求的多样化与政府的经济增长战略

(一)医疗口译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日本工作的外国员工不断增加。同时,长期以来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是困扰日本社会的问题。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日本从1993年开始实施“外国人技能实习生”制度,变相引进外国劳动力。但是,日本社会一直对外国移民持保守态度。一方面,面对人手不足的现实,认为应该引进外国劳动力,但又对语言不通、文化习惯不同的外国人能否融入日本社会感到担忧。近年来随着日本劳动人口数量下降速度加快,建筑业、农业、社会护理业等多个行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凸显,要求改善外国员工的环境、建设多文化共生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日本政府于2018年12月修改了入境管理法,新增加“特定技能”的签证类别,从2019年4月起的五年内,针对14种行业,最多将扩大引进34万名外国劳动力。这些日语沟通能力不强的外来人群,自然是需要医疗口译帮助的群体。另一方面,2007年1月日本全面修改了1963年制定的《观光基本法》,开始实施《推进观光立国基本法》,将旅游观光明确定位为21世纪日本重要政策的支柱。「日本再興戦略2016」(《日本重振战略2016》)作为实现“观光立国”的经济增长战略,在2020年实现访日游客4000万人,在2060年达到6000万人的目标。总而言之,旅游观光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访日外国游客剧增,医院等的外国患者也随之增多。从游客急诊治疗的增加渐渐发展到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也就是说以接受高端治疗或健康体检为目的的外国游客逐渐增多,对医疗口译的需求在直线上升。图3是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

由图3可见,居住在日本的外国居民2010年不到200万人,到2018年底增加到273万人。以旅游为目的的访日外国人的增加更为明显,2010年访日游客约为800万人,但到2018年底突破了3000万人,增加了近3倍。也就是说,在日本的外国居民和访日外国人都在持续增长。(二)厚生劳动省制定的经济增长战略厚生劳动省对日本目前的医疗口译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医疗口译服务存在供求、质量与费用之间的矛盾,很难周全各方。图4左侧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医生William Kissick提出的观点,他指出质量和费用之间的问题更加突出。对患者一方来说,医疗机构是否能提供医疗口译服务?医疗口译供给方又是否能提供足够的医疗口译人才?从质量问题来看,怎样才能确保口译质量?从费用来看,如果向医疗口译人员支付相应的报酬,作为事业能否成立?等等。一言以蔽之,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摆脱财源不足与高质量口译人才需求上升之间的矛盾。厚生劳动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建立接收外国患者医疗机构认证制度,构筑医疗口译体系,完善电话医疗口译体制等。1.建立接收外国患者医疗机构认证制度为了让外国人安心在日本接受医疗服务,2011年厚生劳动省制定了接收外国患者医疗机构认证制度,也就是说对医疗机构是否具备接收外国患者的条件进行认证。获得认证的称为“定点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需要配备医疗口译人员及协调员,并接收地区周边医院介绍过来的需要医疗口译的外国患者(见图5)。这些定点医疗机构从2014年开始每年增加9处到10处,在2017年(比原计划提前3年)建成100所定点医疗机构,以方便外国患者就医。


2.构筑医疗口译体系从重视医疗口译的质量出发,厚生劳动省敦促建立医疗口译体系。具体说就是重新调整现有的利益相关方,形成一套涵盖医疗口译人才培育、认证、研修的完整体系。大学和语言学校等负责培养医疗口译人才,医疗机构等提供技能研修服务,新设中立机构实施考核、认证(见图6)。要形成以上一套体系,有必要制定各种标准。同时,希望通过制定标准来达到保证口译质量的目的。


3.完善电话医疗口译体制如图7所示,厚生劳动省从重视成本的角度出发,正在促进完善电话医疗口译体制,具体做法如下。


(1)地方政府寻找合作医疗机构,与其签订使用合同。(2)地方政府等与提供电话医疗口译服务的团体签订使用合同。(3)提供电话医疗口译服务的团体,通过电话给签约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不光使用电话线路,也使用各种通信终端,如平板电脑或者语音翻译机等。这些服务不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是解决稀少语言口译人才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这种团体契约还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可降低成本,这也是厚生劳动省的目的所在。综上所述,厚生劳动省对接收外国患者所做的推动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重视利用方的便捷性出发,认证、指定定点医疗机构,为这些医疗机构配备医疗口译人员和医疗协调员,并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机制。第二,从提高医疗口译质量的角度出发,促进构筑医疗口译人员认证体系,并完善医疗口译人员的培训体系。第三,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推动完善电话医疗口译体系。总而言之,定点医疗机构及医疗口译人员认证制度等有望促进医疗口译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有助于医疗口译的职业化。只有医疗口译人员得到相应的报酬,才能确保优秀口译人才的流入,提高口译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


四、医疗口译资格认证的现状与问题

(一)医疗口译共同标准的制定
长期以来对医疗口译人员的身份保障、技能提升的重要性,相关民间组织比政府部门意识更强、行动更快。为了规范医疗口译现场,提升医疗口译人员的认知度,2010年日本医疗口译界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先锋组织MIC神奈川和「NPO法人多文化共生センターきょうと」(NPO法人多文化共生中心京都)联合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医疗口译共同标准”,对医疗口译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伦理做出明文规定。具体来说就是:从知识层面来看,需要具备理解患者社会背景以及多文化的相关知识,当然也需要具备医疗相关知识;从医疗口译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来看,需要具备语言能力、口译技巧、沟通交流能力等;从伦理方面来看,医疗口译人员应站在中立的立场为医患双方服务。这一医疗口译共同标准,不仅为个人和团体学习与培养医疗口译知识和能力指出了明确的目标,也为医疗口译界指明了共同的方向,起到了引领作用。(二)医疗口译技能认定考试(日本医疗教育财团)厚生劳动省在这些民间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制定了上文介绍的一系列后援政策,其中一项就是医疗口译资格考核与认证。与此同时,委托NPO法人多文化共生中心京都制定《医疗口译教育大纲》,还编写了医疗口译教材,为资格考核指明了具体内容。在厚生劳动省的支持下,民间组织着手进行医疗口译资格的考核认证。表2、表3分别是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医疗口译教育大纲》和医疗口译教材。

首先,一般财团法人日本医疗教育财团于2016年开始进行“医疗口译基础/专门技能认定考试”,具体内容如下。考试目的:通过评估并认定医疗口译者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医疗口译者的基础技能与翻译质量,提高医疗口译者的社会地位。考试标准:根据厚生劳动省制定的《医疗口译教育大纲》,以在诊疗所和一般医院进行沟通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伦理为标准。对象语为英语和汉语。考试合格者:授予“医疗口译基础技能者”(汉语/英语)或“医疗口译专门技能者”(汉语/英语)称号。考试时间:每年实施一轮,第一次考试在10月,第二次考试在1月。考试地点:东京、大阪。考试方法:分为第一次考试和第二次考试。第一次考试包括笔试(60分钟)和听力考试(20分钟),第一次考试通过后(有效期为两年)才能参加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为面试,测试沟通时的语言能力和对话口译,共30分钟。资格有效期限:3年。到期后须申请更新。日本医疗教育财团实施的这一医疗口译考核认证,到2019年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该考试的负责人之一、NPO法人多文化共生中心京都的代表重野亚久里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共有97名合格者(包括汉语、英语)得到了认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个资格认证是以厚生劳动省制定的《医疗口译教育大纲》为准、得到厚生劳动省的支持实施的,但这个资格本身并不是政府认可的国家资格。这也正是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三)医疗口译士认定制度(国际临床医学会)随着对医疗口译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厚生劳动省通过提供科研经费,展开了以下研究:——有关国际医疗交流(如何接收外国患者)的研究(2010年)——有关完善接收外国患者医疗机构的研究(2012年)——有关国际医疗交流(如何接收外国患者)的研究(2014年)——有关医疗口译认证的研究(2016年)——有关医疗口译认证实用化的研究(2017~2019年)通过研究班以上的研究活动,于2019年1月公布了《国际临床医学会医疗口译士认定制度规则(修订案)》。其内容简单归纳如下。目的:通过对拥有娴熟的医疗口译技能的译员进行认定,促进安全有效的国际医疗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运作机关:国际临床医学会医疗口译士认定部会。考试标准:(1)认定考试以厚生劳动省的《医疗口译教育大纲》所规定的《结业认定考试实施细则》为准。(2)认定考试的合格标准是,在《医疗口译教育大纲》规定的结业认定考试(笔试、模拟口译考试)中达到合格水平。认定资格:国际临床医学会医疗口译士。考试时间:一年一次。使用语言:英语、汉语。资格有效期限:4年。到期后须申请更新。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目前日本已经在运作的医疗口译考核是“医疗口译基础/专门技能认定考试”,运作机构是日本医疗教育财团,通过后可获取“医疗口译基础技能者”(汉语/英语)或“医疗口译专门技能者”(汉语/英语)称号,须3年更新一次。2019年启动的“国际临床医学会医疗口译士认定制度”的运作机构是国际临床医学会,通过后可获取“国际临床医学会医疗口译士”的称号,须4年更新一次。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资格所依据的考核标准都是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医疗口译教育大纲》。同时,这两种资格虽都得到了厚生劳动省的支持,却都不是国家资格。这两种资格并立的意义何在,究竟对日本医疗口译的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还须拭目以待。(四)北岛研究班对HIV传染病医疗口译人员的培养与派遣所做的贡献厚生劳动省提供科研经费,除了对医疗口译人员培养、派遣和认证制度的构筑起到引领作用以外,还对传染病防控的多语言服务加大了支援力度。HIV、结核等传染病的患病率在日本的外国人中呈增长趋势,因此有必要培养传染病医疗口译人员,向负责检测工作的保健所提供多语言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岛研究班以“有关强化外国人HIV检测与治疗的多语言服务研究”为课题,获得2016~2018年的厚生劳动省科研经费。北岛研究班成员如下。北岛勉:研究班代表。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院及研究生院教授,专业为医疗经济学。泽田贵志:横滨市诊疗所医师、所长,兼任MIC神奈川理事。率先接收外国患者,率先使用医疗口译,率先参加NPO,从医生的角度帮助培训医疗口译人员,所以在政府、民间组织及医疗机构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张弘(宫首弘子):杏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及研究生院教授,专业为翻译学,主要负责医疗口译培训讲座。北岛研究班主要研究活动如图8所示。

北岛研究班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2017~2018年以东京都日语专门学校留学生为对象进行HIV基础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留学生虽然对HIV检测的需求很高,但对去哪儿检测、如何接受检测缺乏应有的知识和信息。(2)用多种语言制作如何去保健所做HIV检测的视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与NPO合作制作多语言宣传资料「OK TOKYO」,提供给地方政府。(4)为保健所制作HIV抗体检测多语言服务App,提高初次接受检测的效率。(5)研究班每年举办传染病医疗口译研修活动,2016~2018年共有使用12种语言的110人参加。其中一些人被派去保健所做HIV阳性告知以及治疗时的口译。(6)东京都的某一保健所设有外国人HIV检测日,研究班派遣汉语、越南语、尼泊尔语的口译帮助检测。北岛研究班2016~2018年的研究活动得到好评,2019年再次获得三年的研究经费。2019~2021年将把调查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定点医疗机构和技能实习生,传染病医疗口译培训讲座也将从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除东京以外,还将在大阪举行,期待该研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综上所述,厚生劳动省为各种研究班的研究活动提供经费,旨在掌握现状并找到问题的本质,以将现场的具体需求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到行政方面。这种以科研方式找到问题突破点的做法,对防止行政政策与现场的实际情况脱钩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五、全国医疗口译者协会NAMI的诞生与相关活动

(一)诞生背景
随着外国居民和访日游客的增加,日本政府部门和相关民间组织都意识到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医疗口译人员培养、认证和派遣制度。对此,在施政方针方面,厚生劳动省通过制定一系列成长战略,一边指定认证定点医疗机构,促使医疗机构配备医疗口译人员和协调员,一边公布《医疗口译教育大纲》和培训教材,给医疗口译人员的考核认证提供标准。同时,通过厚生劳动省科研经费,让各研究班从不同侧面对医疗口译人员的培养及认证展开研究活动,为政府的施政方针提供依据。在具体运作方面,像日本医疗教育财团、国际临床医学会等以医护人士为中心的组织,以及大学等教育机构成为实施的主体。作为当事者的医疗口译人员却有一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以日本各地长期活跃在第一线的资深医疗口译者为中心,于2016年成立了由医疗口译者创办的只有医疗口译者才能参加的NPO,即全国医疗口译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Interpreters,以下简称“NAMI”)。旨在从医疗口译者的立场出发,凭借其长年在医疗现场做口译的各种经验,为解决相关课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活动内容NAMI的活动目的是在掌握全国医疗口译现状的基础上,为医疗口译体系的构筑和启动提供必要的建议,即构筑并启动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医疗口译体系。NAMI成立后,首先着手调查日本医疗口译的现状。第一步是就有关医疗口译机制问题,以日本各地的国际交流协会(发放58份,回收34份)和派遣医疗口译者的NPO(发放18份,回收11份)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区的外国人人数、使用语言、居留目的各异,医疗机构和行政之间的合作体制也不相同,并不是复制一个成功模式就可以在日本推广普及的。于是,NAMI利用其医疗口译人脉网络,将日本各地区连接起来,形成跨地区医疗口译信息网。并分别在四个地区召开讨论会,将其内容编写成《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构筑医疗口译机制的实践指南》。最后,将问卷调查和地区讨论会的成果汇总,编写成报告书,为了解目前日本全国医疗口译运作实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书认为日本现有的医疗口译运作机制分为以下四种。(1)医疗机关雇用医疗口译者。(2)医疗机关建立医疗口译志愿者登记制度。(3)民间企业、NPO等通过电话等提供远程医疗口译服务。(4)向医疗机关派遣或介绍由医疗机关以外的团体培养的医疗口译人员。以上四种机制在运作中最困难的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获得医疗机构的理解与合作,二是如何保障医疗口译人才和资金。报告书再次以调查结果,证实了日本医疗口译目前的两大难题。NAMI在开展调查活动的同时,还定期在日本各地举办医疗口译培训讲座,创办NAMI网站,并在网站上开医疗口译博客,为分布在日本各地的医疗口译者提供分享医疗口译经验、讨论医疗现场问题等的交流平台。NAMI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将日本的医疗口译者凝聚起来,一方面致力于医疗口译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将医疗口译现场的呼声传递出去,为构建实际有效的医疗口译人员培养、认证体系做出贡献。

六、对日本医疗口译现状与问题的浅析

综上所述,日本医疗口译实际上可以分为以下两大潮流。
1.公益性医疗口译(NPO志愿者医疗口译)服务对象:在日外国居民,尤其是日语沟通能力较弱的群体。目的:帮助弱势群体,使其能得到和日本人同等的医疗服务。现状:医疗口译的财源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导致医疗口译人才缺乏。结果:医疗口译报酬低廉,仅靠志愿者的善意已到极限。2.商业性医疗口译(职业医疗口译)服务对象:外国游客,特别是以接受体检和尖端治疗为目的的外国游客。现状:需求逐渐上升。政府部门(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观光厅)将面向外国人的高质量多语言服务作为经济增长战略加以推进。结果:支持外国人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增多,推进医疗口译人员考核、认证、培训制度化。医疗口译人员地位提高,身份得到保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以上两大潮流本应相辅相成,但目前相互矛盾,找不到一个形成互补的平衡点。现在活跃在第一线的资深医疗口译人员几乎都是志愿者医疗口译的开拓者,他们的初衷是帮助有语言障碍的外国居民,让其享受与日本人同等的医疗服务。而为这一群体提供多语言服务的财源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志愿者医疗口译的善意就成为唯一的依靠。与此同时,外国游客特别是以体检和接受尖端医疗为目的的外国游客的增加,让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看到了成长点,医疗口译体制的构建也因此受到关注并得到各方推助。这对医疗口译人员和医患双方都应该是好事。简而言之,医疗口译人员可以因此获得社会的认可,其地位和理应得到的报酬会有所保障。医疗机构也可获得高质量的医疗口译人才,而患者也可放心接受治疗。但问题是在日外国居民是否会因此被遗忘呢?对此很多医疗口译志愿者和一部分医疗工作者表示担忧。另外,现有的和即将启动的医疗口译者考核认证制度,虽说得到了厚生劳动省的支持,但它并不是国家资格,没有必须持证上岗的约束。再加上日本各地正式雇用医疗口译者的医院等并不多,导致很多医疗口译者和立志成为医疗口译者的人都对考核认证制度持观望态度。诚然,医疗口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效应,但医疗直接关系人们的生命与健康,显然不应该单纯地依赖市场效应。医疗口译志愿者长期的现场工作经验是医疗口译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应该既是公益性医疗口译人才,也是商业性医疗口译人才。当然,医疗口译志愿者能力参差不齐,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在医疗口译志愿者和职业医疗口译者之间找到平衡,或者说两种角色自由互换,这是吸引人才的关键,也是我们需要集思广益的要点所在。同时,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人机并用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翻译机等的多语言服务,也将为医疗口译增添新的服务形态。

七、中国的医疗口译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来中国工作、留学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对医疗口译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同时,中国的中医、中药是一大特色,不光对慢性病、癌症等拥有西医所没有的治疗方法,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保健也有独到的理念与有效的药品。中医、中药要走向世界,医疗翻译(口译/笔译)必不可少,因此有必要尽快开展对医疗翻译的培养工作。
中国的大学在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方面,可以说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中国可以找到熟练掌握世界各国语言的人才,这为医疗翻译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政府一旦认识到其重要性,建立医疗翻译的教育认证机制就会非常迅速,这也是中国的一大优势。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发展迅猛。这些先进技术,也将为医疗翻译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医疗翻译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北島勉(研究班代表)、2019、「厚生労働科学研究費補助金エイズ対策政策事業外国人に対するHIV検査と医療サービスへのアクセス向上に関する研究(2016~2018年度 総合研究報告書)」、3月。

朝日新聞、2019、「技能実習制度」、1月31日朝刊。

朝日新聞、2019、「外国人受け入れ、対応後手 新制度の運用要領、公表」、https://digital.asahi.com/articles/DA3S13942843.html?iref=pc_ss_date。

多文化共生センターきょうと、2019、https://www.tabunkakyoto.org/。

国土交通省観光庁、2019、https://www.mlit.go.jp/kankocho/kankorikkoku/kihonhou.html。

厚労省 医政局 総務課 医療国際展開推進室、2019、「医療通訳の現状と課題」、https://www.mhlw.go.jp/content/10800000/000472213.pdf。

全国医療通訳者協会、2019、「医療通訳システム構築マニュアル開発委託報告書」、https://national-association-mi.jimdo.com。

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MICかながわ、2019、https://mickanagawa.web.fc2.com/。

一般財団法人日本医療教育財団、2019、https://www.jme.or.jp/index.html。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讲座] 李正仁:跨学科能力——未来口译员的安身立命之本

[讲座] 仲伟合:新文科背景下的口译教育和口译跨学科研究

[大家先声] 黄友义:公共政策翻译的意义和难度

[翻译研究] 刘和平:AI背景下笔译的学与教

[视频] 李军:新业态视角下的会议口译实践:问题与实践

“翻译学跨学科研究”学术沙龙系列讲座

[集刊] 《翻译跨学科研究》征稿启事

[集刊]《翻译与传播》征稿启事(含格式体例)

[观点] 林巍:中国元素的文学性译述

[观点]黄忠廉、张潇:舍词传曲:歌曲对外变译探幽

[跨学科导读] K. Malmkjoer: Theories of linguistics and of T & I

[跨学科导读] J. Munday & M.F. Zhang: Discourse Analysis in T.S.

[视频]许渊冲百岁寿辰精彩演讲:把“中国的美”变成“世界的美”

[会议] 第七届翻译认知研究国际研讨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