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世襄家的四合院:往来有鸿儒

徐尔新 汉嘉女1 2021-12-25


明代家具在这儿成了日常用具
© 徐尔新

王世襄档案: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故宫博物院编纂。

 


王世襄夫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世襄居住的北京东城芳嘉园小院,是文人聚会的场所。这座四合院是王世襄父亲置下的家产,有三进院落。1957 年以前,中院只有王世襄一家居住。反右前,黄苗子郁风一家住在东单栖凤楼一座小院内,同住的邻居先后有戏剧家吴祖光、音乐家盛家伦、北影制片厂制片主任戴浩、音乐家邬析零。楼下一间大厅和两间侧室,是上海《新民报晚》驻北京办事处,总经理陈铭德、邓季惺夫妇也常来栖凤楼旅居。反右后,文化部某副部长说,这地方右派多,阴气重,不能让这群人聚在一起。
 
王世襄听说了这件事,就主动提出让黄苗子夫妇搬到芳嘉园来同住。黄苗子夫妇搬来后,住进了东厢房五个房间,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刚来芳嘉园时,黄苗子便惊讶地发现,王世襄家中的房间,堆满了许多精美的明代家具。有的明代家具,直接就成了家中的日常用具。古色古香的黄花梨长方桌上,放着瓶瓶罐罐;紫檀雕花的榻上,堆放几床被褥,就是主人的床;结构精美的明代脸盆架上,搭放着待洗的衣服。
 
在黄苗子夫妇之后,漫画家张光宇一家也搬进了芳嘉园,住进了西厢房。张光宇是1930年代就结识的老朋友。他的加入,使这座小院更加热闹、更加丰富多彩。
 
芳嘉园小院内曾有两棵海棠树、一架藤萝、一棵核桃。后来东边的海棠树因太老而枯死,便锯掉留下桌子高的树桩。有一天,王世襄用车子运回来一块直径约一米的青石板,放在树桩上,便成了与朋友喝茶围坐的圆桌。
 
经常往来于芳嘉园的客人,有聂绀弩、启功、叶浅予、沈从文、黄永玉等。大家聚在一起,谈文物、谈古文诗词、谈绘画,其乐融融,一派鸿儒景象。
 
等到文革破四旧一来,文化成为蹂躏对象,传统视作罪恶,芳嘉园的明代家具古董器物,便一概面临灭顶之灾。王世襄举目环顾,自己多年精心收藏的文物,无一不是“四旧”,随时会被冲进家中的中学生红卫兵付之一炬,烧成灰烬。
 
王世襄辗转难眠,思来想去,决定起来“自我革命”。 他主动跑到文物局,请文物局懂行的红卫兵上门抄家。这些红卫兵与学生红卫兵不同,他们知道文物的价值,非但不会焚之一炬,运走时也会非常小心。
 
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小学生跑到院子里来看热闹,在一块古代巨型条砖上踩了一下,文物局的红卫兵立刻训斥说:“靠边点,踩坏了怎么办?”小学生说:“踩坏了我赔!”红卫兵说:“你赔,你赔得起吗?你知道这是哪个朝代的?”几句话吓得小学生赶紧站到了一旁。
 
黄苗子受到启发,也主动跑到美术出版社,请求造反派来抄家。他家里有不少珍贵的藏书藏画,其中包括大批明清刻本书籍,有的还是国家图书馆都难以找到的孤本、抄本,索性都让出版社来把这些珍贵的东西一一收走。
 
此后,王世襄的芳嘉园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气氛。先是黄苗子郁风夫妇,被关进秦城监狱达七年之久。再后来,王世襄夫妇也分别去了外地的五七干校。
 
主人一走,街道上便安排其他几户居民搬来芳嘉园居住。昔日的私家小院顿时成了一座大杂院,里面陆续搭起来一间间小屋,或用作厨房或用作储藏间。原本宽敞的院子一下子嘈杂拥挤了起来,旧日的格局与氛围,从此不复再见。
 
王世襄最终离开了他的小院,住进了一套现代化的公寓。他实在无法忍受邻居的干扰,小院里一位退休的白铁匠,总在他耳边每日每夜没完没了的敲打。而且,这个小院不久后可能拆掉,已经有房地产开发商在窥视着这块地皮了。
 
该去的总是要去,该来的毕竟要来。曾经的岁月就让他留存于记忆吧。王世襄活了95岁,很多老朋友,包括他的妻子,都没能活到他这样高寿。晚年的王世襄多了几分孤寂,许多老友要么离世,要么也住进了高楼,再没有了昔日里庭院的幽静,也远去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闲趣。就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雅致,也日渐凋零,终于应了一句老话: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世襄》、网文《王世襄和他的小院》等。

  推荐阅读  

极其难得的私密照片,其中有些画面你绝对没见过(增订版)

他是中国最深明大义的军阀,死后国葬于刘备墓旁

刘湘墓被毁之独家记录

北京城没有毁于战争,没有毁于革命,而是毁于... ...

洗浴之道

江青说:什么都挂名那还得了

月坛北街五号楼

大地深雪,埋葬了太多无辜

动荡年代的贵族

坐在河边的十八岁的哥哥,后来怎么样了

他死在凌晨

查理彭谈乔冠华往事

一个装字,贯穿古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