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九寨沟地震冲击下的区域旅游经济联系透视
我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受灾影响地域广。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易发区往往旅游资源富集,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自然灾害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不规则周期性、高破坏性、交替性和群发性等特点,对旅游景区、游客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在危机事件的冲击下,探讨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演进规律,对于灾后旅游恢复重建、自然灾害易发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发生7.0级地震。惊心动魄的“8·8”九寨沟地震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伤,176492人(含游客)受灾。此次地震的震中毗邻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九寨沟景区,九寨沟景区的旅游接待条件受到严重影响,诺日朗瀑布、五花海、火花海等旅游景点受损严重。
“8·8”九寨沟地震后的景区
(图片来源于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
“8·8”九寨沟地震发生所在区域阿坝州的旅游资源颇为丰富,拥有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知名旅游景区,被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此次地震给阿坝州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近4年的灾后旅游恢复重建,其旅游业才基本恢复到了震前水平。
阿坝州游客接待及收入的变化
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的最直接反映,旅游经济联系是旅游要素流动、旅游空间结构的重要体现。在“8·8”九寨沟地震的冲击下,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格局的变化过程怎么样?有何变化规律?其影响机理是什么?相关成果《“8·8”九寨沟地震冲击下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格局及影响因素》一文,刊发于《经济地理》2021年第3期。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
1、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差异明显,呈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在“8·8”九寨沟地震的冲击下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总体呈先降后升的“U”型变化特征,九寨沟县、松潘县、茂县、汶川县等九环线精品旅游线路沿线地区的旅游经济联系显著弱化。
2、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多极化发展格局,网络总体紧密性程度较好,具有明显的社团结构特征。“8·8”九寨沟地震并未改变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多极化格局,但不断推动网络社团结构的分化重组,这说明区域旅游经济网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重要节点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3、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发展政策的影响显著,在“8·8”九寨沟地震的冲击下旅游发展政策影响强度及其变化彰显出这一区域旅游发展的个性,这反映了旅游发展政策的灵活性,对于引导区域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以及灾后旅游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对“8·8”九寨沟地震与区域经济联系的实证研究,对旅游目的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有以下启示:
建立完善的旅游危机预警系统、风险应对机制、灾后阶段性旅游恢复重建方案,全面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旅游危机事件对旅游目的地的负面影响。
深化自然灾害易发区旅游目的地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提升区域旅游抗风险能力与旅游系统韧性。鼓励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注重多极化格局、重要旅游节点的培育。
强化旅游政策在旅游目的地管理与开发、灾后旅游恢复重建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及时调整旅游发展战略,资金、政策适当向灾区、重要旅游节点、重要旅游线路倾斜。
鼓励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游客、社区居民、网络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强化跨区域协同治理,重塑旅游危机治理格局,推进旅游目的地空间的高效治理。
当前,九寨沟景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已逐步恢复对外开放,景区旅游接待人数最大限量已提升至每天3万人次。待疫情散去,童话世界、神奇的九寨,依然敞开胸怀热烈欢迎您的到来!
神奇的九寨
(图片来源于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
作者信息
刘大均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成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与环境。先后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文化和旅游部项目1项、原国家旅游局项目1项,在《经济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部分成果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
点击关注
我们一起,携手共创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