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化
编者按
刘卫东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一带一路”和碳排放研究,已主持各类科研项目近80项,发表论文280余篇;2013年以来一直从事“一带一路”研究工作。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核心骨干),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08-2019年)、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2014-2020年)、全国工商联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中国代表、全球经济地理学大会常设委员会成员。刘卫东研究员还是《Area Development and Policy》创刊主编、《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副主编以及《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等期刊编委,是《Wiley-AAG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总主编之一(负责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领域共7卷)。曾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先后还获得过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等荣誉。
刘卫东研究员长期关注与支持《经济地理》的发展,在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和《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之际,他撰写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化》一文,刊发于《经济地理》本年第10期特辑。该文指出:中国经济地理学走过了独特的发展道路,通常被划分为“实践派”。在国家实力和科研实力增强、学术评价体系变化和年轻一代学者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地理学在过去二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国际化。该文进而从研究主题对比、学者的国际活跃度、所发表英文论文的特征等方面出发,系统揭示中国经济地理学国际化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该文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共同话题,如全球化、集聚与集群、创新、演化经济地理。同时,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在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越来越活跃,正在走进国际经济地理学术舞台的中央。此外,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发表英文论文的数量在过去十多年中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但是在发表论文20篇以上的期刊中,近一半是环境类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化倾向,也体现了现有学术评价体系的负面效果。该文最后提出期望:总体上,中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平行线”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努力克服才能让基于中国经验产生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知识体系的发展,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
现特别推出该文全文,希望能引起学界对于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更多关注和更深入思考。
辣妹子
点击关注
我们一起,携手共创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