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材的百年回望与启迪
引子
+
教材对于人才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外学术名家都非常注重教材及教学参考著作的编著。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2021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授予全国各学科、各教育层次的999种教材“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这是人文—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唯一获奖教材。
全国优秀教材证书
该教材1999年出版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2018年第三版,根据授课教师和读者的意见建议,不断修改完善。23年来总印刷47次,总计印刷50万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
我作为教材的主编,基于此次获奖为节点,着重分析了中国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材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并从学科发展、国际比较和各主要高校任课教师反映三个维度反思当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相关成果刊发于《经济地理》2022年第3期,现摘其主要观点,与读者分享和探讨。
(原文请至中国知网下载阅读)
1926年王庸编著了中国第一本经济地理学著作《经济地理学原理》,首次在中文中提出经济地理学概念、影响因素及主要产业部门与地理关系。根据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包括地质、地理、气象)的事实,该书起码作为了地理学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之后的近百年时间,有诸多经济地理学教材及参考书出版。据统计,1926—2021年,正式出版的经济地理学教材(仅统计书名中包含“经济地理学”及个别虽不含该字段但经阅读证实为教材的书)共51种,其年度分布差异很大。最多的2006年有4本出版,但有64年则没有教材出版。其中1950—195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在恢复转换之中,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高等教育遭遇重大挫折,较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版经济地理学教材。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入恢复发展状态。1982年之后,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进入稳步发展之中。
经济地理学教材出版数量分布及阶段差异(1926—2021年)
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1
近代时期(1926—1949年)
据不完全统计,这23年共出版经济地理学教材及参考书8本,其中1926—1940年3本,1941—1949年5本。这些书名除了“经济地理学”外,还有些在它之后,分别加上“原理”“大纲”“概况”“导论”“体系”等,以明确其特色。这一时期前辈学者们能克服困难编著专业教材实属不易。同时期,全世界的经济地理学都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我国的这些教科书在引进先行国家理论中,所滞后的时差很小。所以从国际坐标系来看,中国的经济地理学教科书水平要超过当时国家在世界的地位。
2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该时期计划经济起主导作用,又是高等教育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在此背景下,该时期内正式出版的经济地理学教材很少。我们查到的中国学者编写并正式出版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只有两本,还有一本翻译苏联学者的教科书,而且集中于1957年和1959年。计划经济时期的30年,经济地理学者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需求上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在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上,适应方向调整和思路转换的背景,也做了许多探索。但从正式出版的教材角度,数量很少,思想也有较大局限。
3
20世纪后期(1979—2000年)
改革开放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繁荣,也促进了学科健康发展。1979—2000年,有18本经济地理学教材出版(或重新修订出版),22年的分布大致均衡。其中7个版本教材为《经济地理学导论》,包括初版后修订3版的华东师范大学等编的该书,其他为“经济地理学”及其“基础”或“原理”等。除了教科书数量迅速增长外,该阶段教材建设还具有以教材建设多样化、框架结构多以部门为主线、理论层次明显提高等特征。出版的教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新趋势,不断优化内容,所反映的理论水平也不断提高。除了很好地满足国内人才培养的需求外,从学科建设角度看,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也大幅缩小。
4
21世纪以来(2001—2021年)
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继续健康发展。随着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和地理学专业增加,以及经济学等相邻专业需求增加,经济地理学教材市场需求量大幅上升。同时,其需求的多样化也在增加。这21年来,出版教材(包括修订再版)共23种,平均不到一年推出一种新教材,印数及发行量方面,仅高教版《经济地理学》的销售量就达50万册。这些教材的建设逐渐以需求为导向,其框架结构也多以理论逻辑为主,同时尽量挖掘中国特色。总的来说,21世纪的前21年,经济地理学在教材建设上成绩斐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也为以后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总体呈现向好趋势。如果不考虑1950—1978年的特殊阶段,第一阶段年平均出版教材数是0.33本,第三、第四阶段分别达到0.91和1.10本。这94年经济地理学教材变化,大致具有从以介绍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为主到以经济地理学原理统领,从引入为主到逐步增加中国特色研究成果,从不同知识汇集为主转向构建科学理论框架的趋势特征。总的来说,经济地理学内涵在不断变化,中国特色内容逐步增多,研究框架也逐步明晰。
教材评价并没有统一标准,但一部优秀教材,要用逻辑清晰的框架,把学科的根本理论关联起来,系统并有重点地讲述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和一些关键的应用方向。以此观察,由于经济地理学发展历史较短,又处于地理学和经济学交叉地位,其学科建设的特殊性也在教材建设中反映出来。尽管在发展中有些不足之处在逐步弥补,但当前教材建设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
理论性仍显薄弱
经济地理学这一术语及学科是地理学家首先提出和主导建立的,之后,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做了很多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学界普遍认可的经济地理学的“硬”理论并不丰富,也不系统,尤其可解释并可重复、可科学推演的理论不多。这使得按照科学思维编写教材遇到很多挑战。如经济地理学独特之处在于其整体性思维,体现在教材中,如何把这一思维落实在具体的经济地理分析中,目前仍未给予回答。同时,在具体体现上,有一些经济地理空间格局的分析逻辑,背后依据是还原论的科学哲学,这与整体论如何协调?这也是教材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作为一本传授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主的教材,教师希望有更多的“定理”式的理论点,但是至今,这方面仍然薄弱。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一些解释工业化初期、中期经济空间现象的理论,有些已不能很好解释目前的现实,但教材中并没有很好地做出相应更新。
2
地理性不够突出
经济地理学从字面上讲,经济是修饰语,主语是地理学,但目前使用的教材并没有体现这一语义。大家都注意了经济现象的空间性,但空间性不等同于地理性。地球表面经济活动圈层与其他地理圈层的关系并没有突出出来。面向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材,出于学科考虑,都没有分析地理环境的经济活动影响。而目前使用量较大的高教社版教材主要专注于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和区域分析(包括全球化分析),未列专门章节阐述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虽然区位、区域分析中谈到地理环境差别影响)。另两本主要供地理专业使用的教材也没有相关内容,其中一本列出了相关篇章题目,但内容并未涉及地理环境。与此相关,教材的针对性和特色性还不很突出。地理类教材与财经类教材之间的差别还不很明显。
3
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
理论科学阐释(包括数学证明、推理证明等)之后,要通过案例加深理解,并逐渐放宽规范理论推理形成时的假设条件,形成一些类型条件下的延伸理论。现有教材这方面均很薄弱。实例选择并没有严格考虑放宽条件的多种可能类型。而且,一些实例还用的是原著中的国外案例,没有根据新的发展选择更合适的案例,尤其没有选择便于学生理解的中国案例。
4
学术规范问题
教材在学术规范上对学生影响很大,教材编写在这方面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但当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一些具有明显不足。如有的教材大段引用他人成果,不注明出处,书后参考文献也未列出相关著述。有些引用他人成果,书后参考文献中虽列出所引文献,但在正文中哪些地方引用了,具体引用了原话,还是观点、逻辑、框架、图表等,读者无从知晓。这些做法,或许有些人也已经习惯,但严格按照现在的学术规范标准,已经不同程度涉嫌学术不端,应当引起相关作者注意。
为了进一步提升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水平,基于编写教材的体会、过去23年所编教材使用后师生的反馈以及授课中的感受,特提出以下思路:
1
突出中国特色
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使学生形成不同的教学和教材接受偏好。与人文社会科学有关的学科,不同国家更会产生不同的学科特色。中国历史文化根植下的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注重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系统的整体性分析。西方经济地理思想,虽然也受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影响,但其理论化重点在区位分析、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的一般规律抽象,这种研究背后的科学哲学为还原论。还原论逻辑下的研究,使经济地理学对空间格局的刻画之“术”不断走向精细。进而,其应用领域及其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但这种思维忽视了地理条件差异,尤其是不利条件对经济活动的排斥程度。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在于吸纳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术”,服务于中国传统的整体性逻辑之“道”,道术结合,更好地解释经济活动的地理差异。
经济地理学的中国特色,还在于中国具有一些独特的经济地理现象。比如,长时期持续快速发展下的经济格局、滞后于工业化的城市化、政府激励下的众多开发区、迅速发展的高速、高铁及通信设施等。这些特殊现象背后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比如有为政府对市场的强大干预能力、经济活动安排中的国家利益至上、文化与人际关系对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等。这些因素的组合,形成许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地理格局及机理,为教材建设中突出中国特色提供了可能。
2
服务探究式教学
教材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经济地理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可以从探究式教学切入。为了配合探究式教学,教材建设中要突出思维方式的培育、主要理论点的科学阐释。为此,我们设想,把教材中“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一章修改为“经济地理学思维”,主要谈其科学思维方法,也可以包括技术方法的简要介绍。由于地理类专业开设地理学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课程,学生完全可以从中取其所需。在思维方法中,可介绍经济思维、地理思维以及两者结合的经济地理思维。如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具体应用。
3
加强理论实践关联
教材建设中注意从几方面增加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一是参考最新研究成果,淘汰那些不能解释现实的理论,更新根据社会经济变化而新出现的理论;二是选择能够很好证明理论阐释机理的案例,尤其注意增加不同类型例子,从不同类型实例与理论的契合程度,加深学生对理论与条件关系的理解;三是增加一些专栏,介绍在理解经济地理学理论中十分关键的经济学概念,以解决大多数地理学学生经济学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四是配合理论讲解,尽量选择中国的案例,比如在古典区位论解释中,可以选择工业化前的中国案例来取代国外的例子。
4
增强教材的地理性
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中应注重经济活动区位、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我们编写的教材中之所以出现此缺陷,是由于我们原来所遵循的原则是:所选内容必须有可以科学阐释的理论点。其结果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只在具体空间格局的一些方面有所体现。随着近年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我们可以增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一章,系统阐释主体功能区的科学机理,介绍世界整体和中国整体的两者关系基本特点。
教材建设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朝一夕可成之事,在此也呼吁和期盼更多的优秀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投身到我国经济地理教材的创作与提升之中!
作
者
简
介
李小建 教授
经济学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大学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地理》副主编,《经济经纬》主编。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338篇,出版著作26种。获省部级一等奖8项。代表著作有《公司地理论》《农户地理论》《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主编的《经济地理学》,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地理图书奖和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二等奖,近二十三年来被北京大学等全国高校普遍使用。
点击关注
我们一起,携手共创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