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见著: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发展转型的广州瓜岭村实证
瓜岭村如何走进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乡景观异质性和生态性低密度的乡村田园风光成为乡村空间都市化消费转型的前置条件,“乡村田园梦”和“乡愁”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作为城乡地域系统要素流动交汇的重要节点,大都市边缘区涌现出了诸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民宿、租住型别墅等乡村空间消费转型的经济发展新业态。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其较高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经济价值成为大都市边缘区乡村经济新业态的重要承接点。城乡发展要素的互通流动、市场经济价值驱动、国家政策推动等因素使其聚落空间、社会组织、文化景观等经历了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的演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揭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空间转型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探索其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的规划技术体系和空间治理机制,对乡村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瓜岭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是广州市唯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现存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以及广东最具特色的水上碉楼,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村落,旅居海外的华侨已超过2000人。
瓜岭村村貌
2014 年,瓜岭村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瓜岭村入选广州市岭南特色古村建设项目,城市现代化的元素不断涌入瓜岭村,改变了瓜岭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使村落的多维空间系统发生了新一轮的重构。因此,选取瓜岭村作为案例,来探究珠三角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空间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相关成果刊发于《经济地理》2022年第3期“青年论坛”栏目,现摘要其主要观点,与读者分享。
(原文请至中国知网下载阅读)
瓜岭村带给我们哪些研究认知?
1
关于传统村落多维空间构成的认知
乡村地域系统是由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要素交互作用,具有一定功能结构的综合动态空间系统,乡村“物质—社会—文化”三元系统是其重要表征。物质空间是以土地载体为导向的有形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则是分别以人口关系和价值意识为导向的无形空间。“物质—社会—文化”三元空间系统演变过程能够全面立体地反映乡村地域系统的重构过程与规律。
乡村多维空间构成
2
瓜岭村的多维空间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瓜岭村物质空间整体上向旅游消费功能转变,其生活空间向新村集聚,传统生活空间则被置换为旅游服务功能;生产空间也呈现出向旅游服务功能转化的特征。
瓜岭村生活空间的演变
生态空间为了迎合旅游的发展变得人工化和景观化。
瓜岭村生态系统
社会空间不断开放化复杂化,其家庭空间非农化两栖化;邻里空间由单一血缘核心转变为血缘、地缘和业缘多元并存。
瓜岭村邻里空间演变过程
村社空间转向为“政府—村委会—村民—旅游资本”共同主导的多元并置空间。
瓜岭村村社空间结构
文化空间多元化现代化,其实践空间由单一传统岭南农耕文化实践向多样化转变;精神空间核心传承并越发丰富
瓜岭村多元文化实践
3
瓜岭村多维空间系统演变的机制
瓜岭村多维空间演变实质是乡村地域系统呈现开放化和复杂化演变的缩影,是受外部因素驱动和诱导,致使乡村社会空间走向开放,进而引起物质、文化空间转型的过程。乡村“物质—社会—文化”多维空间演变过程存在以社会空间为主要核心,以人口结构关系变化为导向的内部相互关联驱动机制。基于此,我们构建了集乡村外缘系统驱动、内部多维空间相互作用于一体的珠三角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多维空间系统演变机制解析框架。
珠三角大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
多维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理
都市边缘区如何更好地发展?
都市边缘区作为城乡地域系统要素流动交汇的重要节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都市边缘地区具有显著的混杂性特征,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土地利用、建筑景观、文化特征等。在国家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向下,都市边缘地区亟待重塑多维空间,成为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汇集流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构建新时代城乡融合重点场域,推动城乡融合一体的产业垂直和水平体系的逐渐完善,实现乡村三大产业有机融合;激活混杂凌乱的土地资源空间,合理引流资本和本地化资本参与,释放土地资产和资本价值,本地村民共享土地增值的价值红利;兼顾保护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坚守乡村多元价值空间的认知,留住千年农本文化符号,分区分类保住农村的低密度和生态化的本色,探寻生态资源价值化的科学路径;纵深推动乡村的“纵向到底”和“横向到边”的有序社会治理格局,推动乡风文明和治理的有效性;面向未来5G时代,积极推动物联网支撑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未来乡村和城乡融合区的建设。
走进瓜岭村,我们看到了岭南侨乡传统村落百年变迁的物质空间场景,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山水村田有机组合背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驱动逻辑,我们体会到了乡村空间都市化消费转型的风潮正悄然走进你我的世界。乡村蕴含了我们浓浓的乡愁,期待我们的乡村都发展得更好更美。
作者简介
杨 忍 教授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土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从事乡村发展与村镇规划、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乡村可持续性与空间治理、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州市科技专项研究1项、中央高校专项经费项目2项,承担其他系列区域城乡、村镇发展规划等实践咨询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论文总被引4500余次,3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2篇论文入选ESI 1%高被引论文、4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省部级科研奖项3项、首届广东省青年地理科技奖、获首届(2016)最具影响力中国地理期刊优秀论文奖等。
陆进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即将入学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李薇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即将入学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点击关注
我们一起,携手共创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