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钱就是下流胚”,它拍出了农村最血腥的一面

滚君 摇滚客 2023-10-06

今日BGM,《江湖卡夫卡》,生祥乐队

大家好,我是马拉松。

八百里秦川上,有一位“宁可痛苦,不要麻木”的农民刘小样。


今天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农民,耕耘在山东淄博,名为杜深忠。


他应该是一位小说家、一位诗人、一位音乐家,可他偏偏就是一个农民。



作为农民,杜深忠并不称职,因为他每天都在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到什么地步?


买不起宣纸,就一手握毛笔,一手拿水盆,毛笔蘸水,蹲在地上练书法。


投进门来的光,在水泥板上铺成天然的宣纸,任由他驰骋疆场,免费。



按他的意思,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没什么值得歌颂。


每一寸都是血地。


他的故事被记入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即使影片豆瓣评分9.3,拿了龙标,上了院线,获了23个大奖;即使他曾受邀去鲁迅文学院进修4年但这些光环都没有改善杜深忠的生活。


他还是那个皱纹比山壑更深的农民,种着连年无人问津的苹果。

 





杜深忠与《乡村里的中国》导演焦波第一次碰面是在自家门口,那天他正蹲在地上拿着毛笔蘸着水在地上写书法。

他对焦波说:


“老师,这个透进门框的光影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张非常好的宣纸。”


见到摄影组,杜深忠并不畏惧镜头,也并不羞涩,文化人的到来反而激发了他的表达欲,他接着补充道:


“我在上面尽情地挥毫泼墨的时候,什么困难、什么挫折、什么无奈,包括我老婆无尽的唠叨,全都荡然无存,我完全沉浸在这个光影的享受当中。”


这么浪漫的一句话竟然从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农民嘴里说出,焦波恍惚了。


这哪是农民,这简直是艺术家!



事实上,杜深忠已经搞艺术搞了大半辈子,学生时代就一头扎进了文学里。


摘抄诗、写日记,对于书籍狂热的爱让他每周末可以翻阅两个山头去新华书店借书。


那时他也成日写小说,写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写吃人的封建村落,并且给大大小小的编辑部寄去。


结局是都被打了回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莫言、成余华。

 


35岁那年,高龄未婚一心寄情于文学的杜深忠迫于压力成亲了。


不过人生也给他开了个玩笑,当他认为这辈子就被这座山村圈住时,鲁迅文学院向他抛出橄榄枝。

在和张兆珍结婚第二天,杜深忠拎上背包,手里攥着借来的200元钱,背上自己的文学梦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

 


看似杜深忠离自己的理想进了一步,实则又是另一个深渊,系在脖子上的绳索还被牢牢地拴在那片土地上。

在北京的生活除了忍受贫穷,还有心灵上的煎熬和自我怀疑。


北京太大,文学世界太浩瀚,有才的人太多,杜深忠顿感自己的渺小,他说:

“天下的好故事都被写尽了。像我这样的人,可能有只言片语塞进书里吗?”


一天天干瘪的钱包,永远石沉大海的稿件,杜深忠失望了,退缩了.......



他想,或许自己这辈子只能做个农民。


逃不出时代的五指山,也没有天赐才华的饭碗。

他又回到山东,回到杓裕村,带着自己的自卑和懦弱,躲了起来。


书籍让杜深忠看见了沂蒙山区以外的世界,成为这个农民灰暗生活里的一束曙光,也成为他跌入痛苦深渊的一道闪电。





杜深忠生活的杓裕村是怎样的?


是百年老树被挖走时,农民脱口而出的移情愿望:

给这棵树办了农转非(农村户口转非农村户口)。


是杜深忠回忆起曾经因外出打工而落下的13颗牙齿。

他说,那是拿人肉换猪肉吃。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而外出务工对于他,对于杓裕村的农民来说,没有精彩,只有无奈。


或许你认为这是危言耸听。

在村里蹲守一年的摄制组记录下了这样一个故事:

邻居张自军在贵州打工,从八米高的架子上掉下来,摔死了。

杜深忠听着,忘了抽烟。


按照村里的规矩,死在外面的人,灵棚不能进家门,只能摆在村头。

亲友们从家里往灵棚走,哭丧着:

“我的兄弟,我的亲兄弟。”


下葬时,张自军的儿子站在棺材旁发问:

“那是俺爸爸的家吗?门口怎么这么小?”

身旁的老人愣着,回答道,不小,不小。

最终建筑公司赔款55万,一大家子人迅速因为这笔赔款吵得四分五裂。

孩子当然不懂。

不懂爸爸去了哪里,不懂亲戚们头破血流争吵些什么,不懂村里的年均收入只有五千块意味着什么。


孩子在坟前下跪,周遭念着:

孝子添仓,万石余粮。

只是,当这位孩子长大后不可避免重复父亲的宿命,被卷入洪流,当他背离土地攒下万石余粮,衣锦还乡后又能够给谁添仓?


我们总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抱着刻板印象。

农村等于善良。

而善良,从来只存在于温饱之后。

现实是杓裕村还没有路灯,村民们晚上坐着三轮车出行需要自己打手电筒,因为这辆农用的三轮车并未配备车灯或车灯已坏。

当你只有一个手电筒,你就不会对压死的野狗善良。


农村两兄弟分家,为了公平,一张桌子四条腿拆两半的事情,自古以来不罕见。

一旦扯不清楚,奉上锄头与獠牙。



这就是杜深忠私奔北京不成后,将其牢牢锁住的土地。



别家在干农活时,杜深忠偷摸着拿一本《鲁迅文集》带到苹果地里看,要不就是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用毛笔沾着水写《道德经》,还能时不时看到他捧着把琵琶拨弄......


农民不种地,不干农活,就是村里的怪人。


没有钱,就要挨老婆的骂,变着花样的骂:


“你是头顶火炭不觉热。”

“鱼找鱼虾找虾,五流子找那蛤大蛤,兵对兵将对将,下三滥才配那恶儿当。”

“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无钱的君子下流坯。”


这是杜深忠妻子张兆珍常挂在嘴上的一类话。



可是,偏偏别人不关心的事,他最爱咸吃萝卜淡操心。


他残忍到不关心自己,只关心这个世界。


看到城里人把一棵百年古树砍倒,弄到城里去做绿化,他骂着:


“这叫剜大腿上的肉贴脸上,就是看到那点钱了。”



家里的玉米地被獾糟蹋,妻子想要下药把獾毒死,他却说:

“你别看獾吃这点东西,獾是国家三类保护动物。獾糟蹋点就糟蹋点吧,人都昧着良心卖假种子。”

妻子反驳到:

“獾倒成保护动物了,谁来保护农民?”

杜深忠哑口无言。

他自顾自在劳作间隙敲响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关心奥运会,关心神舟飞船发射,不再关心自己农民这个身份。


为了一把690块的琵琶,他和别人合起伙来骗自己的妻子,说只要“400出头”。


这是他心心念念多年的琵琶,在此之前,妻子只允许他拉那把早已走了音的二胡。


他捧着抱回来的琵琶就想捧着刚出生的婴儿:


“终究抱得美人归。”



被妻子“批斗”成下流坯的杜深忠,在这片生长了几十年的土地上是个异乡人。


音乐、文学、书法就是他的毒品,维系着他的生命。


他将自己与这土地的矛盾,与村里人的矛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都转化成了和妻子之间的战争,化成了日复日,年复年的争吵。


某一年春节,杜深忠对儿子说:


“你妈妈她不认识我是谁,她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你妈妈她自己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这就是我最大的一种痛苦。”



他叮嘱儿子一定要好好念大学,一定要走出去。


他如此描述自己的家乡:


“实际上我一开始对这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办法、无奈。”


贫瘠的土地不养穷人。



影片的最后,是村晚的表演舞台。

曲子结束,人群散场,只有杜深忠一个人抱着琵琶呆坐在原地。

人们喊着:

“下来吧!”

他望着这把骗来的,690块的吉他,无言。



杜深忠看透了,他说:

“人有旦夕祸福。”

意思是幸福或者灾难的发生,都不可预料。



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只剩下读一本书,弹一个音,写一个字。


朝闻道,夕死可矣



影片上映十年后的今天,杜深忠70岁了,终日在老屋里写着《九成宫醴泉铭》书法。


他完成了女儿的婚事,培养出大学毕业的儿子。


女儿、儿子贴满了墙的奖状


但他仍说


自己是个懦夫。


可还要多勇敢,才是勇敢?


原本是时代抛弃了他,却在自身的引力下扭转局面,反过来抛弃了时代。


他执笔写下这样的句子:


“天就是我朋友,地就是我朋友,太阳是我朋友,月亮是我朋友。”


天地间,一片大光明。






马拉松、小鱼 | 策划
马拉松、小鱼 | 撰文
马拉松 | 排版
喜欢这篇文章的,点击下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